APP下载

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研究

2019-01-20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职业院校办学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80)

一、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新常态下,职业院校要发挥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以及经济社会服务的教育职能作用。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直接体现,这并不是以某个人或者说某些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只有接受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以及引领新常态,职业教育才能够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习总书记更是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的指示,要求:必须要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创新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牢牢把握促进劳动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改革以及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逐渐趋于完善、职业教育模式更加科学合理、人才培养基本实现了多元化等,可以说,高职教育虽然在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受到主客观等诸多的因素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教育并未能够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核心要务建立起完善的长效机制,盲目地根据院校发展规划、计划来设置课程、开展校企合作,这就给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难以实现。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仍然属于典型的资本型推动增长,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增长方面的贡献率接近5%,而其中在生产制造类、服务类等行业发展中,职业人才的贡献率超过了15%,可见,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来说,要真正落实好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作用,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合理的长效机制,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机制的形式固化下来,这样才能够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人才培养目标才更加明确。

二、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长效机制建设的具体策略

(一)完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中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切入点”。职业院校存在与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改革、开展,必须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使命,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必须要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为职业院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改革。职业院校要增强服务意识,改变目前主要从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来开展“校企合作”的不足,换位思考,树立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更多地从怎样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视角去安排教学、开展职业教育,将人才培养提高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因地制宜,在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行业发展状况、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真正地与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机制、体系接轨。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升级较快,只有将职业院校教育的“校企合作”植根于天津市发展的沃土上,根据本市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人才需求情况来采取诸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安排学时、创新学生与教师考评办法等策略,积极、主动地改变中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目标才能够实现,才能够为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

其次,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绝对不是简单的订单式培养,而是要结合办学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来适当的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实际情况来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开展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等等,这就为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政策保障。实践中,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应重点抓好两点:一是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将服务于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教育改革的“导航标”,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兴衰、行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质效与职业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紧密关联的重要性,找准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之间的利益“趋同点”,引导企业认识到深化“校企合作”为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战略发展目标实现的“效益性”;二是走出校园,寻求地方政策支持、行业协会支持,解决好产业匹配度不高等问题,重点与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主导性产业以及新兴战略产业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办学关系,这样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真正地实现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从而为促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机制性保障。

(二)完善市场导向的职业教育“利益驱动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预期的盈利目标能否实现,这将会对他们的决策、选人用人产生直接的影响。企业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又与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职业院校作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的驱动性力量,必须要以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作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严格遵循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企业意识到加强校企合作对满足企业利益诉求的重要性,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实践中,一方面,职业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企业参与到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来,切实将职业人才的校企合作培训、订单式培养落到实处、产生实效,重点加大高端技能型人才、创新能力较强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教育等资源的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方面的问题,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善于从校企合作中挖掘潜在的信息,比如,企业人才需求结构、数量、层次等信息,然后进行相应的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职业人才教育培养方案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等,并要求企业管理者、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突破低层次校企合作的限制,挖掘研究型项目,这不仅有助于得到企业经费赞助、技术支持,而且由于能够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还有助于加深双方的合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利益驱动机制”,这是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构建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推进、深化职业教育机制改革,增强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在坚持以公办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探索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公有资源与民间资源的优势,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与质量,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首先,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指导,经费、师资力量、研学等等都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要确保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活力”,地方政府就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重视职业教育,将抓职业教育与抓经济增长、抓劳动力就业、抓区域社会发展、抓和谐社会建设等融合在一起,把发展职业教育、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培育现代复合型的职业人才提升到战略高度。《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纲领性、政策性文件的落地、实施,都必须要由政府的强力支持作为保障,在具体的推进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承担职业教育成本,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有效供给,改变当前部分地区将职业教育“边缘化”的现象。

其次,全面推进、深化职业教育机制改革。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性力量,就必须要不断地深化教育机制改革,增强职业院校本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时俱进。按照国家下发的文件要求,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鼓励高等职业院校融入区域、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完善的“产、学、研”平台,为产业集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深化职业教育机制改革、增强职业院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关键需要打破现有办学模式的条框限制,引导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地区产业特点来调整专业设置,探讨与诸如在职培训、网络教育等机构合作的可行性,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符合度、贡献度以及依存度,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技能培训的“吻合度”,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充足的技能型人才储备。

(四)建立与完善职业院校成果转化机制

受到社会认知、职业院校自身定位偏差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科研成果产出率偏低,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职业院校成果转化机制,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在做好日常教学、应用人才培养等核心任务的同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进程,切实提升职业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比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助推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比如,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管理机构,由该机构负责院内科研成果管理,按照基础研究类成果、应用类研究成果、创新类研究成果、学术类研究成果等实施分类管理,一方面,管理机构必须要把好科研成果的审核关,避免滥竽充数现象的出现,确保科研资金投入目标明确、方向准确;另一方面,管理机构还必须要做好科研成果对外宣传、洽谈的作用,积极、主动地与社会相关机构、企业进行对接、交流,引导社会资金向科研项目转移,实现职业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效益、企业投入产出比进一步优化的“双赢”。另外,职业院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奖励管理机制,对于在相关行业内、领域内取得新的研究成果的教师、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进一步加大与高等院校、其他科研机构合作的力度,寻找科技创新的“切入点”,从而为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机制性保障。

三、结束语

职业院校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推动性力量,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才能够将职业院校的服务功能作用发挥导最佳。实践中,各大高等职业院校在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利益驱动管理机制、深化教育机制改革以及建立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的同时,还必须要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产业分布、人才供需、资源配置以及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上,大胆地进行创新,因为职业院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职业院校办学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