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在神经内科的应用
2019-01-19李丽
李丽
【关键词】神经内科;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负面情绪;生活质量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研究纳入时间: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选取86例我院神经内科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组间分布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共计43例患者,实验组患者男女构成比为25/18。年龄跨度为35~86(60.57±12.99)周岁。住院时间分布为3~29(18.97±5.67)日。参照组(n=43)神经内科患者男女分布比为23/20。年龄跨度为37~87(60.60±12.97)周岁。住院时间分布为3~27(18.95±5.68)日。对本研究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资料予以对比,未见显著差异性(P>0.05),可比。纳入标准:(1)患者均了解本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本研究;(2)语言及听力功能均正常。排除标准:(1)中重度代谢类疾病;(2)精神异常。
1.2方法参照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形式,实验组的干预方式为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其护理内容包括:其一,组建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全面分析当前医院神经内科患者治疗及护理相关工作,并整合医院医疗资源,从而建立符合神经内科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制定神经内科医护一体化服务管理标准,其中神经内科护理将护理工作落实在其岗位中。其二,根据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工作内容及专科疾病特点,对医护人员予以专科疾病护理培训及教育,提升患者疾病管理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治疗后恢复时间,从而降低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增强抢救专业技能培训,予以急诊高级心脑血管生命支持医护—体化培训,提升医师及护理人员抢救配合能力,提升临床抢救能力。其三,为提升临床治疗及护理效率,将患者根据其病种及病情予以分流,实施亚专业病房管理模式,患者收治入院后的诊断工作均由医护人员陪同,在此期间实施神经内科健康教育,使其了解自身疾病、治疗及护理相关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应用心理学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判断患者的情绪情况取值范围为1-100分,分数高说明患者焦虑、抑郁越严重;通过《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取值范围为1-100分,1分为生活质量极差、100分为生活质量极高。采用访谈方式对其医护服务满意度情况加以判定,总分值为0-20分,/>20分的患者视为满意、≥15分的患者视为—般、<10分的患者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 19.0软件实施校准,患者评分数据行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患者医护服务满意水平情况行X2检验,采用(n%)表示。P<0.05作为其统计学意义校准水准。
2结果
2.1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对比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前后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评分数据(见表1),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前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评分无差别(P>0.05),较之于参照组,实验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评分较低,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两者差异明显(P<0.05)。
2.2神經内科患者医护服务满意水平比较
对比神经内科患者医护服务满意水平情况(见表2),与参照组(72.09%)相比,实验组神经内科医护服务满意水平(93.02%)显著升高,两者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医护—体化服务模式是医师及护理人员所构成的诊疗团队,通过医护一体化团队对患者实施治疗及护理工作,该种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医师、护理人员相脱离的模式,通过建立医师、护理人员、患者三位—体的工作模式,从而在改善其护理及治疗效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对神经内科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其结果显示,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前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评分无差别较之于参照组,实验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评分较低,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神经内科医护服务满意水平显著升高。上述结果表明,医护—体化能够解决患者切实问题,提升其临床疗效,并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观察及护理针对性,增强护理人员医疗知识水平,从而提升其护理工作效率。
综合以上结果,通过对神经内科实施医护—体化服务模式,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对构建良好的护患、医患关系方面起到了关键效果,因此,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