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
2019-01-19王艳
王艳
【关键词】门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管理
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手段,而门诊输液室的工作任务繁重,患者流动性大,比较直接的反应出医院工作的质量与工作效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门诊输液室的输液时间段,患者稳定性差,时间不规律,因而在护理工作中,护理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已成为门诊输液室护理工作的潜在风险,这不仅影响到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也不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创建。本文以我中心输液门诊收治的200名输液治疗患者作为对象,围绕门诊输液室的护理安全情况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中心门诊输液室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00例輸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100例作为对照组,期间实施常规护理,男46例,女54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54.33±2.52)岁;疾病类型:发热29例、消化道不适21例、胃肠炎20例、上呼吸道感染11例、其他19例;学历水平: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12例,专科35例,本科20例,研究@52以上15例。2018年7月~2019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100例作为观察组,期间实施安全隐患管理护理,男48例,女52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3.39±3.08)岁;疾病类型:发热28例、消化道不适23例、胃肠炎19例、上呼吸道感染13例、其他17例;学历水平: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13例,专科34例,本科22例,研究生及以上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护理人员根据三查十对制度进行工作,根据医嘱配备药物;清点输液所需要的药品;输液前详细核对患者信息;输液后告知患者如果出现不良反应需及时告知医务人员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现存门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进行防护护理,组内护理人员根据相关检查结果既医嘱开展相关护理工作,包括补液、卧床休息等,穿刺成功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有不良反应;定期巡查输液室环境,进行清洁、消毒。
1_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护理安全隐患包括有药物外渗、穿刺多次失败、输液速度不合理、用药错误、换药差错。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16%,观察组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6%,对照组输液室护理安全发生率较高,组间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输液是临床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对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门诊输液室的工作任务量大,人员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导致门诊输液室工作负荷量过高,继而诱发了门诊输液室的护理安全隐患问题,包括输液速度、穿刺、用药等方面的护理工作都需要作出改进与强化。针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对照组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16%,观察组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6%,对照组护理安全发生率较高,药物外渗、穿刺多次失败、输液速度不合理、用药错误、换药差错等输液护理安全风险问题均有发生,而在观察组内,上述护理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医院门诊输液室内的护理工作质量尚且存在一些上升空间,需要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有效的改进,确保输液环境的安全。
通过分析在门诊输液室中的护理安全隐患问题的产生与护理人员、患者两个方面有关。从护理人员方面来看,护理人员数量有限、工作态度不严谨、工作流程安排不合理等都会导致护理安全隐患的产生;从患者方面来看,部分患者对输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护理工作不配合,擅自调整输液速度、不告知护理人员自身的不良反应症状等等因此在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首先需要对门诊输液室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通过弹眭排班确保护理人员数量能够满足输液工作的需求,从而降低工作负荷量,避免出现疲劳工作的现象,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同时需要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锻炼护理人员的输液专业水平,提高输液穿刺成功率,端正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树立严谨的工作氛围。其次,加强对输液室内患者的宣教力度,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后,能够第一时间告知护理人员,配合护理人员的输液工作,及时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降低输液过程中的风险。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在门诊输液室内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降低输液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当前门诊输液室的护理安全隐患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使得门诊输液室的护理工作质量难以提升,因此门诊输液室要注重护理安全隐患风险问题,并对安全隐患加以管理,从而提升护理工作质量,降低输液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门诊输液室患者营造良好的输液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