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2019-01-19袁赟范江堃

艺术科技 2019年22期

袁赟 范江堃

摘 要:对空间的思考和表达是近现代艺术家们一直在努力并实践的方向。“负空间”作为空间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创造技巧,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笔者以探索艺术作品中的正负空间形态为出发点,结合中国道家哲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美学“虚实相生”理论,对中国书画艺术中“负空间”意境进行解析,感受中国传统美学“虚实相生之美”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

关键词:负空间;中国传统美学;虚实相生

1 负空间的概念及意义

“负空间”也称为“空白空间”,在艺术作品中有非常宽泛的定义,主要是指艺术作品主体形状之外不被关注的区域,也可以视为艺术作品实体之外的虚空部分和由此引起的意境空间。“正空间”是指艺术作品的主体形状空间,可视为造型艺术形态中“实”的部分。

从美学的概念来说,“负空间”是相对于“正空间”而存在的,正负空间互为作用,相辅相成,构成了作品的和谐统一,“负空间”具有空间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两重意义,它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艺术作品的视觉享受,还能带给人们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与哲学意义。因此,“负空间”概念在绘画、雕塑、剪纸、平面设计以及建筑领域获得了广泛运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太极图”亦称“阴阳鱼太极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形,是东方文化重要的符号之一,也是正负空间相辅相成的经典图形。中华太极图是由黑白首尾相接的两条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整个图形以圆心为旋转对称,图形中的“S”曲线将整个圆划分为“黑白”两极的对称形态,其中白鱼为阳代表正空间,黑鱼为阴代表负空间,黑鱼形中有白眼,白鱼形中有黑眼,犹如阴阳互补,代表着正负空间的虚实相生,正负空间的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的精美和谐的图画。

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也是正负空间相辅相成的经典图形之一。会徽采用中国特有的印章图案,配上中国红印泥,红色印章里空白的“京”字负形,犹如“奔跑”的人形。这种正负图形的相辅相成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2 中国传统美学的“虚实相生”理论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对负空间(虚空)的关注一直是核心部分。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

“虚实相生之美”的理论源于中国道家哲学思想中的虚实相生、阴阳辩证的学说,在中国传统美学的绘画、书法、剪纸、皮影等艺术中得以发展,表达了一种“华贵而简、计白当黑”的思想境界。这种设计理念恰好和西方20世纪兴起的“负空间”现代设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和根本规律,决定了天地万物是“无”与“有”、“虚”与“实”的统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虚实相生”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内涵。

虚与实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虚”不是虚无缥缈,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实境的无限延伸,虚借助想象力完成意象的丰满。营造“虚实之美”文化艺术作品能给观者带来更大更广的想象空间,感受作品中“虚实相生之美”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

3 中国绘画艺术的负空间解析

中国绘画艺术在空间的整体布局上强调虚实相间。“虚实相生”是中国画重要的构图法则,留白是中国画营造“负空间”意境的独特手段和重要方法。中国画中“有画处”就是笔墨绘出的实景,“无画处”就是画面中空白和虚化的地方,画家利用大量的“负空间”留白来表现天空的高远、江水的浩渺。

中国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堪称留白与“负空间”构图的经典之作。画面中只画了一叶扁舟和独坐垂钓的渔翁,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瀚,寒气逼人。这片空白不再是虚无,而给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把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空间感。这种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效果是中国画负空间留白最经典的诠释,也是欣赏中国绘画艺术的关键。

4 中国书法艺术的负空间解析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唯一成为一个独立艺术门类的文字体系。在书法艺术中,黑处为实,白处为虚,虚实相生,成为一个生命体。

中国书法相较于中国画在虚实相生“负空间”的表达上更为直接,墨色空间与空白空间形成“虚实相生”的整体画面空间。

中国书法的“布白”强调了空白空间(负空间)的重要性,强调了从白的布局去体察黑的效果。古人论书云:“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笔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人们欣赏黑字,同样欣赏空白,这种“负空间”的空白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一种境界和一种艺术追求。

5 结语

“负空间”作为空间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创造技巧,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负空间”深化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功能,拓展了艺术思维空间,“负空间”在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还让人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虚实相生”的正负空间互为作用,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和谐与统一。营造“虚实相生”的艺术作品能给观者带来更大更广的想象空间。

在艺术创作中,合理运用“负空间”,衬托主体的正空间,不仅拓展了艺术作品的空间话语,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对艺术的创作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合理地运用正负空间创造无限想象的价值空间,创作出具有“虚实相生之美”的文化艺术作品,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懈努力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邢复加.负空间形态运用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2.

[2] 毛显丽.雕塑负空间形态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3] 王中琼.减去的与留下的同等重要[D].齐鲁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5.

[4] 吴昊.虚与实[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2.

[5] 李菲.镂空壁画的正负空间转换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

[6] 陈思鸣.室内设计中负空间的形态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2.

[7] 胡涛.中国画的空间表达[D].西安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0.

[8] 冯知之.文字图形的契合——汉字图形化的正负空间关系表达[J].大众文艺,2015.

[9] 安新东.景观设计中的虚实与中国画留白之关联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作者简介:袁赟,女,江苏常州人,法国巴黎第一大学造型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师,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在法国阿尔图瓦大学传媒服务与网络专业学习,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法国里尔视觉传达艺术学院Efficom平面设计专业学习,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在法国巴黎第一大学造型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巴黎第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负责导师Miguel Egana教授装置艺术作品的策展工作,为导师Miguel Egana教授“Land Art(大地艺术)”课题组主要研究成员之一;参与法国著名策展人Michel Verjux教授“L'Espace négatif(负空间艺术)”课题研究;参与俄罗斯裔法国著名艺术家Olga Kisseleva教授“乌托邦空间艺术”课题研究;参与系主任法国著名艺术家Bernard Guelton教授主持的“巴黎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课题研究,参与部分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工作。读研期间的主要学术论文有《红色牢笼中的人性的囚禁与压抑痛苦》《互动多媒体图像装置艺术的研究》《虚幻和欲望的美学与图像意识形态研究》。主持巴黎第一大学青年艺术创新课题“虚实相生的负空间艺术意境:太极空间观者浸入”研究,并获创新課题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