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户外运动性自主游戏中的观察、识别与支持
——以S幼儿为例

2019-01-19厦门海沧实验幼儿园叶苾菁

天津教育 2019年35期
关键词:独木桥双脚挑战

■厦门海沧实验幼儿园 叶苾菁

身体移动指的是独立和安全地将自己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是身体在空间上移动的技能。走、跑、跳等属于身体移动范畴,平衡则属于身体控制范畴。小班幼儿这两方面正处于发展中,这也限制了他们对于一些项目的挑战。

一、幼儿情况

小班S幼儿入园时刚满三岁,在三岁前,她被父母安置在乡下。从小户外活动较少,并且眼睛有散光,她的动作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蹦床玩耍时,双手抓住栏杆不放,双脚有蹦的动作但不能离开蹦床;走平衡木时,双脚抖动如筛,只能坐着挪动;甚至无法独立上下楼梯……运动水平降低了该幼儿的运动兴趣,户外自主性游戏中,她经常是选择在旁边观看他人游戏。

二、观察与识别

案例一:过独木桥

观察:S 幼儿在户外活动时间,迟迟不肯从教室里出来,待在门口看着别的小朋友走独木桥、滚轨道球、荡秋千。教师带她出来,她也只是在旁边看。于是,教师牵着她的手,慢慢地走上独木桥,一开始,她还不敢双脚都踏上,只能一只脚站上独木桥,一只脚踩在地上。第二次,她又一次停在了独木桥旁边不肯走,教师再三鼓励,她终于用一只脚在独木桥上,一只脚在地上的方式,慢慢向前走着。第二天,她还在观看的时候,教师牵起了她的手,用语言不断引导她两只脚都踩在独木桥上,鼓励她像其他孩子一样左脚右脚交替走。她也试着尝试两脚交替,先迈出左脚,踩稳后,再迈出右脚,双脚并排踩在平衡木上,左脚右脚小幅度移动(身体朝前),在走的过程中还紧紧抓着教师的手,她的身体在独木桥上不停晃动,有几次还无意识地张开双臂保持身体平衡,踉踉跄跄终于走完独木桥。

识别:在物体上行走考查的是孩子的身体协调控制能力,表现为身体移动的方向、身体稳定性以及协调能力。在案例一中可以看出,她一开始还不能较好地控制重心,只能通过一只脚在独木桥上一只脚在地上的方式,两脚的距离拉开,扩大自己的重心支持面,以达到身体的平衡。慢慢地,学会在独木桥上,把重心从一只脚转移到另一只脚在物体上行走。这是由于肢体力量的分配和用力方向的控制还不够完善、肌肉系统张力过强、协调性和力量发展不充分所导致。在经过几次挑战后,她的活动意愿增强,保持平衡的经验也更加丰富,通过变化行走的姿势,变为双脚交替走,可以看出,她的平衡能力有所提高,但还不能较稳地走过独木桥,需要不断练习。

案例二:

观察:在几次的户外体育游戏中,S 幼儿和同伴们一起进行挑战。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当她走到“山脚”下,她有点犹豫,但还是跟着哥哥姐姐们往前走,前面的孩子一个一个通过轮胎,她也走上了第一个轮胎,一只脚踩在轮胎的中心位置,双脚交替向前,但离开第一个轮胎时,因为轮胎四周较高,她一时有点踉跄,于是,她就绕开轮胎,从草地上通过“小山坡”。

在“小兔拔萝卜”活动中,她还不能像其他幼儿那样跳过“草丛”,于是选择绕开了“草丛”,教师没有干涉她的选择,她成功拿到了“胡萝卜”。

识别:学前儿童身体移动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考虑个体因素,同时要考虑环境和任务因素。走小路、过河拔萝卜、小马向前冲等,这些活动挑战的是垂直方向对于身体控制的稳定性和方向性。其中,走、跑、跳、旋转难度递升。在活动“翻山越岭”中,孩子则需要在走过轮胎时,双脚抬起,离地较高。而S幼儿走时步幅较小,摆腿低,单腿支撑时间短,上体直,眼睛往下看,摆臂不自然,体现其身体控制和平衡动作发展水平较低。

案例三:

观察:操场上摆着不同颜色的青蛙跳板,吸引了S 幼儿,这次,她主动到荷叶跳板区挑战。她先是直直地向上跳了一下,两只脚的起跳时间并不一致,且双脚未完全离地,然后马上直直地落回地上,基本就在原来的位置。她又练习了几次,慢慢地,虽然还是起跳时间不一致,但有时候能够双脚落地稍微前行一两厘米。于是她备受鼓舞,休息一会儿,跳一下,再休息一会儿,再跳一下,慢慢地,起跳时还会双膝微微向下弯曲,身体稍向前倾,学会在起跳前下蹲了。这一次,她双手似乎也积蓄了力量,双脚下蹲,起跳,终于向上跳了四五厘米,成功跳到了前面的跳板上。

识别:3~6 岁幼儿腿部动作发展比手臂动作发展更快,需要学习如何协调身体。开始对运动形式进行组合(从单一动作到组合动作),从之前的跑,再到跳跃,她的协调能力增强,表现在以下方面:完成单一动作时身体各部分协调能力增强;刚开始跳跃时,她只有腿部动作,躯干是垂直的,然后增加了手臂动作,并且手臂和腿部方向相反,身体动作的协调性有所提高。

三、指导

(一)创造和谐的心理气氛,提高运动意愿

在案例一中可以看到,对于S幼儿来说,活动意愿不强,畏难心理较重是她进行户外活动的挑战之一。在S 幼儿对于运动有所抗拒的时候,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正因为S 幼儿运动水平较低,需要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进行锻炼,更需要营造安全的运动氛围和心理氛围。首先,教师调整自己的状态,调动幼儿对运动的积极性。其次,教师给予幼儿思考、准备的时间,不急于让游离的幼儿马上回归运动,而是引导幼儿观察,简单尝试动作。如案例二中,并不强求S幼儿使用与其他幼儿一样的方式通过挑战。再次,采用游戏化、情景化的活动方式,并且在活动中通过集体活动的氛围渲染,鼓励她进行户外活动。最后,教师着重对她的下肢力量进行针对性训练,并在她做出选择后,一对一牵引着她进行运动,并鼓励她参与户外运动环境的创设。

(二)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

户外自主性运动游戏具有自主性、低结构与趣味性的特点。因此,教师投放多种类型的纸箱、木椅等低结构材料,及过河石、平衡木等体育材料,支持幼儿自主选择与创设,一物多用,或相互组合。以游戏的形式,避免教师的高控指导以及枯燥的动作练习。S幼儿通过自主选择材料、自主组合材料等方式,选择符合自己运动水平的材料,游戏意愿有所提高。

(三)巧设趣味情境,提高幼儿运动能力

跳跃动作具备一定的动作要领,即身体腾空、落地时屈膝等。教师要帮助幼儿了解动作名称和要点,初步形成摆臂助跳和落地屈膝的意识。S幼儿下肢力量薄弱,跳跃活动对她来说挑战较大,在“起跳”环节,她一开始不能蹲伸助跳,手的摆动与身体的蹲伸不协调;在“腾空”环节中,她脚掌不能完全离开地面;在“落地”环节,腿部直线落地,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更不能进行续跳。因此,教师引导幼儿使用园内的各种运动器具、材料以及大型玩具创设青蛙跳荷叶等情境,引导幼儿模仿青蛙、兔子等,帮助幼儿练习跳腿的蹬伸、摆臂动作,并鼓励幼儿独立模仿、创造性模仿,帮助幼儿在趣味情境中获得掌握跳跃动作的核心经验。

四、结语

通过不断尝试S幼儿身体移动的方向、身体的稳定及协调能力、控制能力在不断增强。首先在低矮凹凸面上行走,慢慢学会了控制重心点,减少了支撑面。在群体的游戏中,慢慢提高了活动的灵敏性,最主要的,是活动的意愿大大提高了。

猜你喜欢

独木桥双脚挑战
危险的独木桥
双脚踩出的汉字
跳跃:单、双脚跳 教案
UNHAPPY FEET 让你的双脚在夏日保持健康!
徒走七藏沟,用双脚丈量原始森林
第52Q 迈向新挑战
过独木桥(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