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引导,提升高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019-01-19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浔州高中黄寿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浔州高中 黄寿夏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根本所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以及在其他各个领域当中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意义。本文以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为依托对象,对高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多个角度的引导作为出发点,对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过程进行详细阐述。
阅读指的是人们通过对文字语言的理解而获取信息、知识的一个过程,对于帮助我们更好地接受知识、技能的学习,高效地解决相关问题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故而,在现代的语文课堂当中也一直流传着“得阅读者得天下”的说法。
对于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我以为,我们首先应当对“阅读能力”本身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如此,才能为我们展开教学找准切入点,并展开科学的教法创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对此我根据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体系内容将“阅读能力”分为:概括能力、字词理解能力、阅读思考能力和阅读感悟能力4个方面,并围绕这4个角度分别进行了与之相应的教法的创设,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展开详细探讨。
一、利用略读,提高主题概括能力
主题概括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之一,其具体内涵指的是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将文本的主题大意进行归纳、概括,从而为之后深入的阅读理解做好铺垫作用。针对这一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利用“略读”的方式对学生加以指导。所谓“略读”指的是浏览性、选择性地跳读或者对其中关键字快速阅读,以此首先掌握文章表达的主题方向,为之后的阅读起到奠基的作用。
我们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教学为例。本文是一篇讽刺性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别里科夫语言、思想、行为的描写,向读者刻画了一个惟妙惟肖的“寄居蟹”式的封建人物形象。在“略读”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反向引导的方式。即,首先让学生对本文进行整体性的阅读,在准确掌握了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在指导学生尝试根据略读的技巧进行自主的略读方法总结。
如,对于文章前两段内容的描写,只要抓住两个人物的名字和在聊天的场景等关键词即可,学生可以总结为忽略对人物容貌、形象、想法的“冗余”抓住写作目的的本质。或者,内容中对别里科夫具体的“装在套子里”的行为、言语等,可以直接忽略。诸如此类,在学生们经过二次阅读对略读技巧有了初步的掌握后,在指导学生将之迁移到新的文本中进行运用,如此便可极大地提升其对略读的掌握,从而为文本概括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二、精读剖析,提高字词理解能力
字词是组成文本整体的基础所在,相对于文本整体的阅读理解而言具有简单易掌握的优势与阅读奠基的作用,因此,从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来看,对学生字词理解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针对这一能力的培养教学,我们可以借助于“精读剖析”的方式对学生展开引导。精读即细度,其具体为,教师指导学生对文本当中特定的字、词、语、段等单独摘出,进而进行深入剖析理解或反复的阅读咀嚼,从而弄清其中含义,为阅读理解效率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
我们以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为例。本文是鲁迅先生讽刺文章的代表作之一,字里行间的描写都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对于指导学生进行精读揣摩具有很大的优势所在。如,我们以文章的第5~9段为例而言。我指导学生先对此3段进行阅读,并尝试进行一一定位。
如:第5段鲁迅先生通过对“送去”的阐述,侧面引出了“拿出”可以将之定位为“拿来”的主张;第6段,列举事实对“送去”与“拿来”两者进行两两比较,通过内容可以将之定位为对“拿来主义”必要性的分析;第7 段,根据内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可以将其界定为作者对“拿来主义”含义的揭示;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第9段,总结为对“拿来主义”原则和方法的归纳。如此种种,对相关字、词、语、段的细化解剖与分析,极大地锻炼了学生们对文本字词段落的理解效率,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群读对比,增强阅读思考能力
阅读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决定性作用。阅读思考指的是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的描述方向、表达技巧等进行有效的思考与分析,并能够从中做出精确的判断,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对文本内容做出理解。此处,我们可以采用“群读对比”的方式展开教学。群读即群文阅读,其具体内涵指的是教师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为学生们同时提供或主题相同而写作方式不同、或内容相同而表达方向不同的文本,从而促使其在组合式的阅读中思维得以充分的调动,从而为增强其在阅读中的分辨、思考等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以《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为例。根据本文围绕“秋”这一主题写作的内容,我课外分别为学生们同时列出了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张爱玲的《秋天的雨》、张晓风的《秋天,秋天》等。这几篇文章都围绕“秋”而展开,然而在思想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却各有特色。
如:《故都的秋》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最后用情境交融的散文特点,同时表达了作者彼时处境中的落寞之情,以及作者在这一心情之下对“故都”的眷恋;《秋天的况味》则在构思上一反人们对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思维定势,转而在文章的描写中赋予了秋天一种“成熟”的意味,讴歌了“纯熟”“恢奇”的人生之秋;《济南的秋天》则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写秋”散文,本文分别通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和对济南的爱淋漓尽致地流露在字里行间;《秋天的雨》则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散文,张爱玲通过将“雨”和“秋”结合的方式,通过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分别写到“秋雨的沉闷的”再到写“桂花的生机勃勃”引出“增添了光彩”收尾呼应,让人回味无穷;诸如此类,学生们通过对这几篇组合文章的阅读,思维得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来回切换,对不同文章内容的对比解读,极大地增强了其阅读思考的水平,为自身阅读能力的健全提供了保障。
四、背景挖掘,提升阅读感悟能力
阅读感悟能力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外在之体现,它主要涉及阅读者在情感层面与所读文本的融合,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所在。而对于“感悟”的培养,我们则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利用“背景挖掘”的方式来展开学习。众所周知,每一篇文本的创作,都有着固定的背景所在,这也是作者写作的初衷和动机来源之一,包含着文本最本质的思想情感。故而,由此可见,通过指导学生对相关背景的挖掘联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以作者的视角展开文本阅读,从而更为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试图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在提升其阅读“主体意识”的同时巩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我们以《祝福》一文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们对本文更深一层的感悟理解,我指导学生们针对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了深入挖掘。如:从文章表面看,鲁迅先生是针对于“祥林嫂”这一任务的悲惨一生进行了叙述,然而,若通过彼时时代背景的联系——1924 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封建帝制,却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体系。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依然掌握着主要的政权,束缚着人民思想的解放和物质生活的发展。
如文中的“鲁四爷”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形象,“鲁镇的人”代表了被封建思想桎梏的整个下层社会的状况,祥林嫂则代表了生活在那个时代下无力抵抗、无法抵抗,不能自由操控自己命运的悲惨女性形象。通过这一系列背景的结合,学生们再联系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的“医人不如医心”的理念,便可以更为真切地感悟到鲁迅先生对那个黑暗时代不满的“呐喊”,对那个时代下饱受折磨的女性的“呐喊”,乃至对那个时代下“蒙昧无知”的广大国人的“呐喊”,对其阅读主体意识的形成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对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引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供我们切入的角度也十分丰富多元,而关键则在于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实际与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充分融合,并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变化对方法进行调整与优化,如此才能确保课堂教学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