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有效的主题引领,提升历史复习效率
——例谈《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二轮复习

2019-01-19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杨盛东

天津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历史思想文化

■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 杨盛东

在二轮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零散的史实进行搜集、整理、归类,总结历史发展线索,透过特定时空背景下历史发展的“线”,辐射、关联到多个时空的“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我在实践过程中,基于学术和时政热点,对照高考的要求,从关联中外、贯通古今的视角,创设思想发展与社会变革、中外文化交流等主题。把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相关联,突出中西方对比,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进行多维度解读,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高考复习的高度和效率。 在现行的教材编纂体系下,历史知识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很多知识是一个个散乱无序的“点”。因此在历史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将零散的史实进行搜集、整理、分类、概括,总结历史发展线索;透过多条特定时空背景下历史发展的“线”,辐射、关联到多个时空的“面”,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提升历史复习的高度和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在进行《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二轮复习的过程中,基于关联中外、贯通古今的原则,创设主题,对古代中国思想文化进行多维度解读。

一、思想发展与社会变革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所以,在观察古代中思想发展的时候,应站在社会变革的角度进行思考,并且把同时期的中国和世界联系比较,考察中西方思想发展的异同点。

(一)轴心时代的古代中西方思想:百家争鸣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这一时期中西方都形成了思想解放运动,都体现了早期人本主义思想。但这一时期的中西方思想也有诸多不同:1.内容不同:古希腊思想家提倡人文思想。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既有儒家的仁政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消极人生观,也有法家强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和社会变革、兵家的军事。2.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古代希腊思想家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作用、价值,具有哲学理性。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关注的是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性。这些不同与中西方的政治、经济等因素息息相关。政治:古希腊城邦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实行公民政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希腊工商业较发达,农业相对落后,统治者也较为注重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例如梭伦改革;中国农业发达,实行重农抑商。

(二)唐宋变革与儒学复兴

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回应佛道思想的冲击,唐代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到宋代理学形成。在史学研究领域,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论”,国内学者也有诸多论述。“唐宋变革论”是以对比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体制为核心而展开的,然后推广于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层面的变化。具体包括,政治:门阀政治衰落,君主专制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从三省制到二府三司制;科举取士与文官政治的完善。经济:租佃制的发展与“商业革命”。文化:儒学的信仰体系的重建与哲学化、世俗化,市井文化的兴起与价值观念的变化。把儒学复兴——理学构建,放在唐宋时期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打通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

(三)明清新思想与西方的启蒙运动

明清之际的新思想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造成了冲击,提出具有早期民主启蒙的思想,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但没有形成主流思想,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转型,影响有限。而17、18 世纪西方启蒙运动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依据,推动西方社会转型。明清新思想虽然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一系列主张,但他们对于封建制度仅局限于抨击、要求改良,并未触动君主专制的根基。他们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仅仅集中在君主专制,并非对封建制度进行彻底否定,更没有像西方启蒙思想家那样提出了未来社会的构想和蓝图。他们的民主意识、民权思想也是潜意识的,缺乏社会条件、阶级基础、缺少系统的思想,更无法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理论基础。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时政治的激烈批判和沉痛的……被描绘成启蒙思潮,正如上面说的,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索和冷静的分析。”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明清新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打通学生的时空联系,加深对中西方不同历史发展方向的了解。

二、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中西方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是中西方交流的重要阶段,随着新航路开辟,传教士东来,他们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天主教,也把中国的制度文化介绍到西方去,构成该时期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这一时期,西学对中国的影响有限,西方学者对待中国文化也因时而异。在总结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从材料对比不同阶段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材料 在西方启蒙运动中存在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一些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对以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启蒙思想家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阐述和评论东方文化,或通过对东方文化的颂扬来论证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或通过对东方文化的批判来阐述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观点。

——据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等

材料 前启蒙时代持续美化的中国形象,寄托着西方文化不同层次的理想,教士、哲学家、政治家和商人们,都在用中国形象表现他们对西方社会的不满与改革期望。

后启蒙时代,西方现代性的确立,中国形象从乌托邦转化为意识形态,西方社会想象不再是用中国形象衡量并批判西方现实,而是以西方现实为尺度衡量并贬低中国,确证现存的西方现代性的合法性。

中华帝国在精神上是愚昧的,道德上是堕落的、政治上是专制的,历史上是停滞的,与西方的现代性价值构成根本的对立。中国形象的功能配合、协调、支持西方现代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扩张,为掠夺与征服提供意识形态的正义理由。

东方专制的暴政,永远停滞的文明、野蛮愚昧的民族,自身是没有意义的,自身也不能拯救自身,只能接受西方民族的冲击。

——摘编自《天朝遥远- 西方的中国文化形象》

学生在训练和对比中可以得出结论,启蒙运动前期,古代中国不重视神权的思辨哲学及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追求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相符。因此,首先由传教士传到欧洲的儒家思想日益受到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的重视,如伏尔泰、孟德斯鸿等人。但当西方现代化逐步建立后,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转而批判、贬低中国,为扩张、掠夺提供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在设计中国古代思想复习教学的过程中,基于学术和时政热点,对照高考的要求,从关联中外、贯通古今的视角,创设思想发展与社会变革、中外文化交流等主题,重新建构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内容。把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相关联,突出中西方对比,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进行多维度解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高考复习效率。

猜你喜欢

历史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