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西部生态屏障的甘肃水利实践及水生态文明建设建议
2019-01-19翟自宏
翟自宏
(甘肃省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730000,兰州)
2019 年8 月20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 来到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一场, 实地察看马场经营发展情况, 听取祁连山生态修复工作。习近平表示,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来到这里实地看一看, 才能感受到祁连山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祁连山是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这是国家战略定位,不是一省一地自作主张的事情。甘肃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继续向前推进。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继续爬坡过坎, 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千里陇原行既肯定了甘肃的治理成效,又提出了更高要求。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是国家重要生态屏障,近年甘肃省水利部门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为构建西部生态屏障提供坚实水支撑。
一、多举措夯实构筑西部生态屏障的水利基础
1.持续推进流域治理工作
河西走廊的发展得益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流域发展过程中也因为水问题危及生态安全。 2001 年8月、2007 年11 月、2011 年7 月, 国务院先后批准《黑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对黑河、石羊河、疏勒河进行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治理,3 个流域治理规划都以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主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 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为核心,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按照上游保护水源,中游修复生态环境, 下游抢救西居延海、民勤绿洲和敦煌西湖的总体思路展开各项工作。 通过实施上游生态移民试点, 推进流域水权制度建设,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深化水价改革,安装地下水开采计量设施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建设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统一调度等措施落实水量分配方案;通过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推行日光温室和暖棚养殖、优化调整三产比例和种植结构等措施,调减农业灌溉配水面积,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压减地下水开采量, 增加天然河道下泄水量;通过建设输水工程、整治河道、实施流域水量统一调度,保障了水资源配置目标的实现,各流域控制断面下泄水量约束性目标提前实现,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区域生态明显好转。
这三个流域生态治理采取的系统治理思路和有效治理措施, 践行了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治水思路。然而,流域治理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虽然按照批准规划的建设内容,黑河、石羊河、疏勒河完成了改革、调整和主要建设等任务,实现了阶段性目标,但流域的发展是动态的, 调整生活、生产、生态之间的用水关系是持续的,还要不断地发展节水技术, 改进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和用水结构,提高生产发展能力,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增加生态用水,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
2.积极推进祁连山和甘肃省水电站整治
2017 年年初,中央祁连山专项督查时,甘肃省水利厅组织市县水务部门,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电站进行了摸底排查,甘肃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水利厅、生态环境厅、林草局等部门核定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要求整改的水电站42座。 水利行业把推进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水电站问题整改作为水利工作重中之重,水利厅牵头编制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电站关停退出整治方案》,遵循“一站一策、分类处置”的原则,提出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10 座水电站关停退出、2 座水电站继续建设、30 座水电站规范运行的处置意见。 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及整个祁连山地区水电站进行了水资源论证复评,会同生态环境厅分枯水期、丰水期两个时段重新核定了祁连山地区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 下发了《关于严格落实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的通知》,研究制定了《甘肃省水电站引泄水流量监督管理办法》, 规范了水电站引水、 生态泄水的基本要求、管理机制、工作要求和责任体系。 督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关停退出水电站拆除设施设备,对所有渣场、裸露地面覆土种草,恢复植被;继续建设水电站按照批复的环评报告和水保方案开展环保水保整治,保留运行水电站严格落实生态流量,强化现场管理,整治生态环境;对审批文件不齐全的水电站依法进行处罚,督促限期补办审批手续;安排各市县逐站进行县级初验,市级认定,规范整编整改和验收资料。 经省级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水电设施专项整改工作组逐站、逐县、逐市复核,督促完成了复核发现的问题, 经再次复核和会议讨论研究,通过了省级复核。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坚决纠正水电站违规建设、影响生态等突出问题,切实做好全省水电站生态环境整治问题工作,甘肃对全省水电站开展了水资源论证复核, 核定了全省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督促各水电站安装了生态泄水设施和监测设施,使全省582 座正常运行中的447 座引水式水电站生态流量实现了站、县、市、省在线监测,有效落实了生态水量。 全面摸排全省水电站基本情况, 核查出704 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962 万kW。按流域分,黄河流域196 座,长江流域299 座,内陆河流域209 座。 按运行情况分,正常运行582 座,非正常运行122 座(其中在建36 座、停建14 座、改造1座、在建关停10 座、已建关停22 座、停运23 座、水毁16 座)。 144 座水电站涉及各类自然保护区22 个, 总装机容量509 万kW,其中核心区4 座、缓冲区5 座、实验区135 座;按流域分,黄河流域36 座,长江流域61 座,内陆河流域47 座。 在对全省水电站核查分析的基础上, 经多次研究、协调,2019 年3 月印发了 《甘肃省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工作的意见》,积极稳妥推进全省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工作,坚决纠正水电站违规建设、影响生态等突出问题,确保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全面整改,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真正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开展流域防洪生态治理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 甘肃省先后开展了黄河干流甘肃段防洪工程、流域面积3 000 km2以上大江大河主要支流河道治理、流域面积200~3 000 km2中小河流治理、 流域面积200 km2以下山洪沟道治理和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等项目,不断完善构建甘肃省防洪减灾和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黄河干流在甘肃分两段, 全长913 km,上段流经甘南藏族自治州,下段流经临夏回族自治州、兰州市和白银市。 黄河上游已兴建了龙羊峡、刘家峡等具有防洪功能的大型水库,兰州市建设了堤防工程,黄河甘肃段自1982 年以来未出现过大洪灾。但是黄河甘肃段耕地、库岸、草场坍塌等现象依然存在, 防洪能力尚存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012 年,黄河上游发生天然10 年一遇洪水(经水库调蓄后下泄流量约相当于3年一遇),甘肃段农田、蔬菜大棚、居民房屋被淹,水利设施、河堤、码头、道路等受损,直接经济损失6.2 亿元,兰州市城区段多处堤防发生坍塌。 依据黄河流域综合规划,在确保不挤占河道行洪断面的前提下,以防止河道滩地严重坍塌、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主要目标,在局部河段采取堤防、护岸等工程措施,进一步完善现有防洪工程体系。 堤线布置与天然河势相适应,并与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尽可能利用现有堤防和有利地形, 尽量避开河道两岸现有耕地、林草地灌木群及植被。 兰州市城区段按照1981 年制定的规划防洪线和行洪宽度布置堤线,河槽总宽度规划按350~400 m 控制, 最低不小于300 m (中山桥), 考虑桑园峡壅水影响,雁儿湾段堤距保持在400~600 m;堤线布置和各河段设计方案在满足自身稳定、防洪水位、抗冲抗刷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风情线的美观需求、河滩湿地步行道和休闲娱乐场所的需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打造美丽的黄河之滨。 本次黄河干流甘肃段防洪治理工程治理河道总长度为260.20 km, 治理堤线长度337.87 km,总投资34.86 亿元,目前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各市县相继进入收尾、验收阶段。
按照统一规划、量力而行、分期治理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对洪水危害风险大、人口居住密集的重要区域、重点河段坚持不懈进行治理。 黄河流域的洮河、渭河、泾河、大夏河等主要支流累计治理河长1 400 km,达标河长1 327 km,占95%;中小河流治理河长1 464 km, 达标河长1 039 km,占71%。 内陆河流域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和党河干流及其支流累计治理河长1 026 km,达标河长880 km,占86%。 长江流域的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干流及其支流治理河长1268 km,达标河长828 km,占65%。 全省布设了4 090 个自动雨量站、12 021 个简易雨量站、247 个自动水位站,新建气象站306 个,推行“户户知”工程,建立群测群防体系,省、市、县监测预警平台和会商调度系统。 这些防洪工程的建设, 不仅完善了防洪减灾体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而且整治了河道生态,美化了环境,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4.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绵延的黄土高原,广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洁白的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面,整个地理形势宛如一柄玉如意。 ”“地域辽阔,山川秀美,自然风光丰富多彩。 ”甘肃既有地理面貌多姿多彩的一面,更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一面。 保护好这方水土,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甘肃土地总面积42.58 万km2,生态本底条件脆弱区占土地面积的85%。 根据2018 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 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8.61 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3.71%,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其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71 万km2,占省内黄河流域总面积的73.40%,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产条件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活困难,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水土保持工作以片区或小流域为单元, 以坡耕地治理、园地和经济林的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林营造为主, 沟坡兼治,生态与经济并重, 取得了较好成效。 截至2018 年年底,全省累计建设淤地坝1 600 座, 新修梯田3 236万亩(1 亩=1/15 hm2),治理水土流 失面积9.09 万km2, 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48.8%; 其中黄河流域初步治理6.35 万km2,治理程度为59.3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 带好头。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为主要范围,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与现有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相协调,充分考虑老少边穷地区迫切需求的集中连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较低的区域,下大力气, 持续推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筑牢西部生态屏障。
二、进一步推进甘肃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甘肃地处流域上游地区,中小河流、沟道多,纵坡陡,受局部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暴雨洪水随机性大,洪水峰高量大流速快,破坏力强,灾害损失大,水流对山坡、沟边塬面、河岸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 防洪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和水环境治理任务仍很繁重。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要求,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以人民为中心,牢记嘱托,系统治理,协同发力,共建幸福美好新甘肃。
1.统筹规划,持续推进流域防洪生态治理工程
按照“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要求,系统分析各沟道、各河流洪水特点、河道形态、保护对象、保护效果,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按照防洪和生态的要求, 统筹流域与区域、上游与下游、干流与支流防洪和生态建设, 处理好河流治理与保护的关系, 因地制宜确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 分流域持续推进防洪生态治理工程,加强中小河流、山洪沟道和泥石流沟治理, 完善河流堤防工程、沟道护岸体系。 山洪灾害易发、多发地区,要认真研究分析山洪灾害发生规律和特点, 对在危险区居住的零散居民以及有条件搬迁的群众, 要积极采取后靠或外迁安置等主动避险迁安措施, 彻底消除山洪灾害威胁。 水利、国土、住建、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落实工作措施,补足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短板,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保水保土强监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水土流失有自然条件下的流失和人为破坏状态下的流失。 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土地肥力衰减,尤其在丘陵地带,耕地主要分布在梁峁塬上,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生态越来越脆弱;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地、 植被等生态系统要素,导致生态失调,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对下游河道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决担负起水土保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责任、技术责任、效益责任。 通过堵风口、治风沙、排涝水、治盐碱,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实施坡改梯工程,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 减少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塌、黄土崩塌灾害,不断巩固和发展绿色生态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防治水土流失既要努力改变自然因素,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强度,更要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防治人为破坏行为。 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与水资源短缺、 水生态损坏、 水环境污染三大水问题密切相关,必须从强监管入手,搞好水保生态治理。 要以控制生产建设项目和人类行为对水土资源的破坏扰动为重点,推进使用无线监控、无人机、远程在线执法等高新技术,实行“图斑”化精细管理, 实现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强化水土保持监管。构建监管平台,定期发布重要支流、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水土监测状况和治理成效, 及时发现并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 在落实各级水土保持机构监管任务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水土保持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方案, 将水土流失面积变化、防治效果等主要指标,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与评价体系,补短板、强监管, 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监测监管能力,纠正人为破坏生态的行为。
3.清理河湖“四乱”,维护河流健康生命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是党中央、 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摸清和清理整治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着重解决影响行洪安全、违法占用水域空间、破坏水生态环境等问题。 发挥河长日常巡查监管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影响行洪安全和河流生态的问题,督促落实防治措施、 生态流量或水量, 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将发现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加大水政执法力度,落实水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依法严厉查处、惩治水事违法犯罪行为。 以推动河长制湖长制落地生效为核心抓手,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4.加强污染防治,保护水生态安全
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对污染物削减量较大的兰州、 天水和临夏等市州,建立完善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污染防治技术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加快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 对不达标排放的排污口,采取人工湿地和氧化塘等污水深度处理措施,降低入河污染负荷,改善水域水质。 开展河道生态整治、水生态恢复,健全河道保洁、连通补水和生态修复等长效管护机制; 强化渭河、葫芦河、湟水河等跨省界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协调周边省份共同构建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等措施,改善水生态,保护水环境,造福人民。
三、结 语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就要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甘肃生态环境“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甘肃还需要砥砺前行,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