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的挑战与机遇
2019-01-19李张容
李张容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话语分析被引入中国史研究领域并得到广泛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引入话语分析较晚。尽管从事实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肇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开启之时,但从学术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进行研究则是最近十多年才兴起的热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新时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标识性论断,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和世界的历史进程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因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需要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和领导力,以增强中国的话语权。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研究的缘起
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研究,既有学理依据,也有现实依据。前者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是其话语建构的过程;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研究有待学术突围。后者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构的密切关联。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话语演变和话语建构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发展过程。话语是一些有价值倾向性或意识形态性、权力支配性的表达系统,可以小到一个符号、一个词或一句话,也可以大到一篇文章或一部文本。①黄兴涛:《“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从话语与理论的关系来说,话语是理论建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方式。如果从作为一种言说或表述的话语的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诸多相关符号、词语、概念、句子、文本等构成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形成、发展乃至被最终替代的历史过程。这些话语又构成了一个体系或系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发展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的过程。话语分析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话语具有建构功能。费尔克拉夫指出,话语既“反映和描述”又“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①[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3页。黄兴涛将话语的建构功能解释为“建构知识和现实的能力”。②黄兴涛:《“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而言,这些话语毫无疑问也具有建构功能。从这一意义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发展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的历史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研究有待学术突围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话语分析方法的引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及其建构问题投入了较大热情,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谈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问题,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是一种话语。吴永就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话语的特征及其价值。③吴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特征及其价值——历史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7期。其次,较多的研究属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的宏观研究。高华分析了中共建国前的革命话语转换,即权威话语从“五四”话语到俄式革命话语再到毛泽东的革命话语。④高华:《革命年代》,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07页。陈锡喜考察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化的衍进历程,即经历了毛泽东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核心话语。⑤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79-229页。陈红娟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表达史,即经历了从译介话语到以革命为核心的话语,再到以改革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⑥陈红娟:《译介、争竞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表达史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1期。兰夕雨和陈金龙考察了中共政治话语的演进历程,即党的核心政治话语经历了从“革命”、“继续革命”到“改革”的话语变迁。⑦兰夕雨、陈金龙:《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演进:从“革命”、“继续革命”到“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1期。再次,也有少数属于微观研究。许冲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例考察了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及其建构价值。⑧许冲:《话语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李亚彬考察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实事求是派和以王明、“凡是”派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之间的两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斗争。⑨李亚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话语和话语权问题——以两次飞跃为例》,《哲学研究》2015年第6期。最后,几乎没有关于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的研究。“新时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标识性论断。党的十九大之后,学界掀起了研究“新时代”的热潮。但涉及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的专论几乎没有,仅见陈金龙的《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机遇》一文。⑩陈金龙:《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机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6期。
总之,从研究现状来看,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得到热烈讨论,但也需要新的理论生长点,“新时代”这一概念和论断的提出就是重要契机。可见,研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是进行学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三)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亟需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
从理论上来讲,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只有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才能形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因此,要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与特色,就“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为主要的特色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历史上来看,“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起点”;从现实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指导地位”。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这就从理论上提出了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问题。
从实际效果来讲,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还存在发展空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既指明了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问题,又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然而,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现状来讲,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尤其是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话语体系等方面的建设还未能充分体现出何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面临的新挑战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面临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历史上来看,西方话语优势地位的依然存在是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必须面临的基本前提。从现实情况来看,就国内而言,中国成就的取得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认同;就国际而言,中国的崛起引发了新“中国威胁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话语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西方资本主义优势话语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
世界自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借助工业文明所获得的优势,用武力、商品等“硬实力”来征服异域并形成霸权。就“软实力”而言,西方处于文化高势位,其他非西方国家尤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处于文化低势位。于是,文化传播的主流就是西方文化随其大炮和商品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形成文化霸权。作为西方文化表达工具的西方词汇也从西方国家传播到非西方国家尤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并形成了一个与西方霸权相联系的“话语霸权”。这也就是爱德华·赛义德所说的思想及词汇的“跨文化旅行”。③冯天瑜等主编:《语义的文化变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言第2页。这是任何非西方国家尤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展开文化交流、构建本土话语必须面临的一个大背景。
对于近代中国而言,与西力东侵相伴而来的是西学东渐,近代术语也经历了类似于赛义德所言的思想及词汇的旅行。1905年,王国维曾将“新言语输入”视为近代最为典型的文化现象,并指出“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④《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41页。然而,这些外来词汇已经形成一种“标准”。正如陆建德所言:清末民初以来,一些外来词汇“在外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成了一面面号召力极强的‘旗帜’”,是非黑白都要由或武断或客观的这一“标准”来衡量。⑤[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0页。其实,标准权就是一种话语权。从这一角度来讲,近代以来的中国话语必然处于西方话语霸权的笼罩之下,甚至可能出现类似于“失语症”的情况。这一情形直至现在都还没有根本逆转。
当前国际话语依然是以西方为中心,以资本主义为主体内容。Fredric Jameson就指出:“再也没有人严肃认真地考虑可能用什么来取代资本主义了,就好像即使在全球性生态灾难的境况下,自由资本主义也仍然是一个注定存在下去的‘实在’。”⑥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页。这无疑说明了资本主义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即资本主义话语依然具有绝对优势。相比而言,中国处于话语非中心地位,马克思主义话语属于弱势话语。可见,中国话语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不平衡、不对等的地位。因此,西方资本主义的话语高势势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低势实施强压。这是建构中国话语必须面临的基本前提。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吸引力不相称
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1978年到2018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展现了无数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6年,我国GDP从3678.7亿元增长到743585.5亿元。自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与美国的GDP差距越来越小。从1978年到2016年,我国人均GDP也由155美元增长到8100美元。①林毅夫:《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经济如何创造奇迹?》,http://theory.gmw.cn/2017-12/12/content_27079555.htm。可见,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个人生活都得到巨大的发展和改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党、国家、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为何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开辟了中国道路,形成了中国理论,因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11页。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才取得的根本成就。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6页。这生动地证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就的取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可分割性。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没有充分有效地转化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认同。侯惠勤教授在谈到科学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时指出:令人疑惑的是,改革开放所取得了诸多历史性成就“未能充分有效地转化为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同”,不仅如此,“相反的认同还大有市场”,⑤侯惠勤:《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科学社会主义共命——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一些人反而避谈、羞谈甚至是明目张胆地反对和污蔑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从根本上构成了对于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理论创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法性的动摇。如何最大限度地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中国的话语优势,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面临的巨大内部挑战。
(三)中国“强起来”与新“中国威胁论”的张力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得到历史性提升,中国逐渐“强起来”了。经过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能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中国各方面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都“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得到历史性提升”。⑥《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人民日报》2018年3月9日。就经济而言,从1978年到2016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按市场汇率计算)由2.3%上升到14.9%。⑦林毅夫:《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经济如何创造奇迹?》,http://theory.gmw.cn/2017-12/12/content_27079555.htm。到2017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⑧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页。从而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就国际政治而言,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是派出联合国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解决朝核危机、伊朗核危机等热点问题,并提出诸多具有建设性方案。可见,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时期。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与中国“强起来”相关的新“中国威胁论”的兴起阻碍着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力提升。自中共全面执掌全国政权之时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对中国的未来作出各种评判与预测。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观点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中国崩溃论”,另一种是“中国威胁论”,但这一观点早已自我崩溃成为笑柄。时常被国际炒作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中国威胁论”。这主要表现在自2017年10月开始,法国、德国和美国等主流杂志封面对于中国的书写,如汉字“中国,强国崛起”,汉语拼音“xing lai!”和中英文的“中国赢了”,尤其是2017年底,“锐实力”这样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在这些西方媒体的书写中,日益崛起的中国正在对这个世界秩序构成各种威胁。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内容,也就由传统的担心中国的出口商品、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而转向担心中国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①《新“中国威胁论”背后 中外自信心“此涨彼消”》,《环球时报》2018年2月28日。就中国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而言,最能引起西方人误解的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进行国际交流和话语传播需要应对的外部挑战。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的新机遇
新时代既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带来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新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成果和社会实践,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动力。新时代既展示中国的硬实力基础,又展现中国的国际吸引力,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提供实力基础和国际舞台。
(一)新时代呼唤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提供新的理论指引
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往往是为了回应特定的时代诉求和时代需要,因而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历史时代,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论形式和理论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恩格斯也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正是时代诉求和时代需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发展与演进;也正是时代诉求和时代需要,促进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后,也有着新的时代诉求和时代需要,也就有着新的理论诉求和理论需要。可见,新时代呼唤新理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九大还把党的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与此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随着新时代的推进,也将继续得以发展和完善。因此,新时代催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尤其是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
(二)新时代呼唤实践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提供新的实践动力
历史使命就是处于一定历史时代的人所担负的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大责任与任务,是由特定的时代所决定和赋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就意味着新时代必然存在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有过说明,他指出:这个新时代是继续夺取新胜利的时代,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进而全面建成现代化的时代,也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也是人民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时代。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这就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的概括。为了完成这一责任和使命,必然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难。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过程也就是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动力。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推进的过程,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实践过程的推进,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实践动力。
(三)新时代创造中国新成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奠定硬实力基础
话语属于“软实力”,是要以“硬实力”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实质上是中国成就的话语呈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建构和话语权的提升,与中国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的消长密切相关。新时代中国创造并将不断创造新成就,从而为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和话语权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影响力增强的雄厚根基。进入新时代,中国有着新的伟大梦想,面临新的历史任务,进行新的社会实践,创造新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党又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那就是从现在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再以此为基础,接续奋斗十五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以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为基础,再接续奋斗十五年到建国一百年之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9页。可以说,到现代化强国建成之时,民族复兴梦想基本上也就实现了。而实现民族复兴,我们信心满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现在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和信心来实现这个目标。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5-36页。这些新的历史成就的取得依赖于党和人民的真干实干,依赖于无数共产党人和人民的接续奋斗。总之,新时代开辟新成就,新成就使得中国话语有理由、有底气“理直气壮”,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提供实力基础。
(四)新时代展示中国和平崛起,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构提供国际舞台
如今,中国逐步从世界舞台边缘走近中心位置,中国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也认识到中国逐渐“强起来”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将逐步完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崛起也将从进行时变为完成时。同时,西方对中国崛起的误解,尤其是新“中国威胁论”也甚嚣尘上。这就存在着如何化解西方国家和社会对中国崛起所产生的误解的问题。这是中国话语展示其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新时代以来的中国实践以及中国所主张的思想观念可以有效地解答中国崛起的和平性,从而为中国话语建构提供国际平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走访了57个国家,接待了110多位外国元首访华,③《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人民日报》2018年3月9日。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崛起、强而不霸的现代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国际社会作出过说明:新时代是中国一如既往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时代,也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这有助于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化解西方对于中国崛起、对于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误解,这就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