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活血类中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01-19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期
关键词:血脂有效率冠心病

554300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药剂科,贵州 铜仁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在老年人群中多发,但随着饮食结构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该病发生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冠心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所致的器质性病变,因此也被称作缺血性心肌病。临床在治疗冠心病中主要应用药物治疗,西药应用最为广泛,虽有一定疗效,可控制病情发展,但不良反应较多。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将益气活血类中药用于冠心病临床治疗中多有报道[1],我院在西药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冠心病患者96例,均符合临床冠心病诊断标准,且属于气虚血瘀证,非急性发作期,根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中48例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龄37~75岁,平均(61.75±5.32)岁;病程1~16年,平均(9.25±2.74)年。对照组中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34~76岁,平均(62.58±4.93)岁;病程1~17年,平均(9.48±2.55)年。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并同意,排除存在严重肝、肾功能衰竭、精神障碍等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西药治疗,具体用药方案:倍他乐克12.5~25 mg/次,2次/d;消心痛 10 mg/次,3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次,4次/d。心绞痛发作较为严重者可加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0.5 mg/次。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类中药治疗,方药:黄芪30 g,葛根20 g,党参15 g,川芎15 g,丹参15 g,赤芍12 g,降香10 g,红花3 g,三七粉3 g。痰浊者加胆南星、瓜蒌、法半夏;阳虚者加干姜、桂枝;阴虚者加麦冬、百合、玉竹;肾虚者加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及各项血脂水平。血脂水平观察包括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总胆固醇(TC)。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消失,血脂、血压及心电图恢复正常水平;②有效:治疗后患者各项症状均好转,血压、血脂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③无效:患者治疗后各项症状无显著改善,甚至出现加重。(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75%(45/48),其中显效29例,有效16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79.17%(38/48),其中显效26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48例患者中,用药期间发生恶心呕吐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08%(1/48)。对照组48例患者中,用药期间发生恶心呕吐3例、头晕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42%(5/48)。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在停药后均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HDL-C分别为(1.19±0.34)mmoL、(1.20± 0.48)mmoL,LDL-C分别为(3.76±0.85)mmoL、(3.67±0.52)mmoL,TC分别为(5.85±0.97)mmoL、(5.92±0.93)mmoL,TG 分别为(2.47±0.74)mmoL、(2.50± 0.72)mmoL;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HDL-C分别为(1.48±0.42)mmoL、(1.51±0.50)mmoL,LDL-C分别为(2.25±0.43)mmoL、(2.87±0.62)mmoL,TC 分别为(3.71±0.43)mmoL、(4.25± 0.87)mmoL,TG分别为(1.52±0.34)mmoL、(1.91±0.54)mmoL。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均有改善,LDL-C、TC、TG指标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DL-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与不良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改变,以及缺乏运动等有密切关系。临床中西药应用最广泛,常用的西药有硝酸酯类药物、抗血栓药物、纤溶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可控制病情发展,但不良反应较多。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应用中药治疗冠心病多有报道。冠心病在中医中属“心痹”的范畴,发病机制主要为正虚邪实、本虚标实,因此,可采用益气活血方进行治疗,能起到活血益气、通经活络的功效。本研究方药中,党参、黄芪具有滋补心气、强化心阳的功效,对提高左心室的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具有良好作用;葛根具有升阳通络之功效,改善冠脉血流痉挛,减少心肌耗氧量;川芎、三七和红花具有活血化瘀、通常血脉之功效,可显著改善血小板活性,降低血液黏稠度。方中诸药合用,起到活血化瘀、养心益气的作用[2]。在此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各项血脂水平,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均有改善,LDL-C、TC、TG指标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DL-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益气活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可调节患者血脂水平、提升血液流变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水平。

猜你喜欢

血脂有效率冠心病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你了解“血脂”吗
很有效率
政治备考:如何背书最有效率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49例
胆宁片治疗胆囊摘除后血脂升高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