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氧代谢及肺功能的影响
2019-01-19
421001南华大学附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湖南衡阳
慢性阻塞性肺呼吸衰竭(COPD),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是目前全球发病率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对于COPD的治疗尚停留在对病情的控制与改善之上,其治疗方法亦相对复杂[1]。对患者肺功能以及氧代谢功能的改善是治疗该疾病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对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对COPD患者氧代谢及肺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究,旨在探求治疗COPD的有效方案,其具体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COPD患者80例,均符合COPD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脑疾病患者、肿瘤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心肌梗死患者以及对试验药物过敏患者。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试验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9~87岁,平均(61.8±4.1)岁。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9~82岁,平均(63.5±4.4)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予以比较。
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吸氧、抗感染、化痰、止咳等常规治疗方式,同时对患者予以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纳洛酮2.0 mg/d静脉滴注予以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联合无创呼吸机实施正压通气进行治疗。初始压力保持在6~9 cmH2O,通气频率维持在10~15次/min,并对患者的情况予以观察,随着患者的适应程度予以调整。呼吸末压初始值3 cmH2O,并缓慢上调,不超过5 cmH2O;吸氧浓度维持在30%~50%;无创呼吸机为同步/时间模式,3次/d,6 h/次。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经由治疗前后的氧代谢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予以观察分析。
统计学分析:本次试验所有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经由治疗后,肺功能均有所好转,但试验组治疗效果更突出,在FVE1、FVE1/FVC以及FEV1%等肺功能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呼吸频率以及心率分别为(24.0±4.38)次/min、(114.5±8.2)次/min,治疗后呼吸频率以及心率分别为(9.3±2.8)次/min、(85.7±6.3)次/min。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呼吸频率以及心率分别为(24.8±4.27)次/min、(16.9±8.3)次/min,治疗后呼吸频率以及心率分别为(19.7±2.6)次/min、(12.3±5.9)次/min。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临床上对于COPD治疗多以呼吸兴奋剂、中枢兴奋剂对患者的呼吸中枢予以刺激,不过此类做法亦存在着弊端,即会增加患者呼吸肌负担,导致患者呼吸频率增加[2],引发机体疲劳,氧代谢增大等一系列问题[3]。
无创正压通气的意义在于从多个层面对患者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问题予以改善,从而维持患者正常呼吸,具有操作便捷等特点,且患者耐受性更强[4,5]。在本次试验之中,对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COPD的临床效果以及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试验结果来看,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进行治疗的试验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以及氧代谢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这与各类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在治疗COPD上具有十分突出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以及氧代谢,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可于临床之中予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