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辉七十载 灿烂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19-01-18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9年9期
关键词:上海

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 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海人民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落实中央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新要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国民经济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稳步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和上海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面前,上海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7 万亿元,折合超过4900 亿美元。按可比价计算,经济总量比1949 年增长620倍,年均增长9.8%;比1978 年增长39 倍,年均增长9.7%;比1992 年增长13 倍,年均增长10.6%。

“五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内涵逐渐丰富。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按照中央部署,勇挑重担,实现了城市功能巨大转型,从远东地区金融、贸易中心转变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城市,1978 年上海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已经达到12.8%。1984 年,中央明确了上海在改造传统工业、开拓新兴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要求,使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2001 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至此,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发展定位明确。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快速融入全球生产网络。2007 年上海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1.5%。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上海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上海生产总值在全球城市中的排名徘徊在第70 位左右;90 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排名显著提高,2000 年排在第47 位左右;进入新世纪以来直线提升,2018 年上升至全球第六位,超越了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并且继续稳居中国城市第一位。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上海积极重建金融秩序、整顿金融市场。1986 年上海证券交易出现,1988 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成立3 家证券公司。2009 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 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经过近十年的发展,2018 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1645.78 万亿元。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为全球三大铜定价中心之一;原油期货成功上市后,上海成为继纽约、伦敦后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并发布了全球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基准价格“上海金”。在2018 年9 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的营商环境、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城市声誉等方面综合排名升至全球第5 位。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有“远东巴黎”“购物天堂”的美称,是全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1949 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 亿元左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商业遭受严重萎缩。1978 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刚刚超过50 亿元。改革开放使得上海传统商业冲破旧体制、机制束缚,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不断跨上新台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995 年突破1000 亿元,2009 年突破5000 亿 元,2018 年 达 到1.27 万 亿元,规模居全国城市第一位。随着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大市场建设逐步推进,上海对国际国内资源配置能力也不断增强。2018 年上海商品销售总额达11.95 万亿元,比1978 年 增 长393 倍。1978 年 上海货物进出口总额仅30.26 亿美元,2018年达到5156.49 亿美元,年均增长13.7%。上海的贸易伙伴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 多个国家扩展至当前的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海口岸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2018 年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8.53 万亿元,是1985 年(开始有口岸贸易统计)的574 倍,占全国的27.9%,占全球的3.4%,位居世界城市之首。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996 年,国务院正式决定加快推进以上海为中心、以苏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05 年以来,上海洋山深水港共完成了四期建设,打造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和全球最大的单体自动化智能码头。1996 年,上海集装箱吞 吐 量 仅200 万TEU 左 右,2006 年超过2000 万TEU,2018 年达到4201万TEU,并连续9 年保持世界第一。随着1999 年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建成通航,上海成为国内首个拥有两个民航机场的城市。截至2018 年,共有107 家中外航空公司开通了在上海的定期航班,连接全球48 个国家和地区的300 个通航点,其中国际航点135 个。2018 年上海浦东、虹桥两机场的航空货运量417 万吨左右,连续11 年排名全球第三;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17 亿人次,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四;国际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在全国占比分别达1/3 和1/2,成为大陆第一空中门户。

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大踏步前进。改革开放后,上海的政策安排、城区规划,始终围绕科技进步、高科技园区建设和创新促进体系建设开展。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作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要指示。近年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一系列实质性突破,重大成果不断涌现。2017 年,超强短激光装置实现10 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脉冲峰值功率创世界纪录。2018 年,上海诞生国际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国际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两项成果位居当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的前两位。2019 年,全球首张“黑洞”照片公布,上海天文台牵头国内学者参与。2018 年上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 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300 亿元;发明专利申请量62755 件,比2012 年增长69.0%;发明专利授权量21331 件,比2012 年增长87.5%,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军。

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对外经济联系不断扩大

外贸竞争优势不断扩大,贸易大市向贸易强市转型升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在对外经济领域,上海基本处于闭关自守的状况。1978 年,上海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20%,2002 年则超过了100%,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贸易总量持续扩大的同时,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加快迈向中高端,2018 年上海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近70%和40%。上海依托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纺织服装、船舶、轻工产品等出口示范基地,推动企业向设计、研发、海外营销等环节延伸,提高核心技术,发展自主品牌,已培育形成重点出口品牌200 多个,自主品牌出口额占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40%。进口集散功能持续增强,上海已成为国外中高端消费品牌进入中国的首选地。全国1/3 左右的进口汽车、钻石、葡萄酒、乳品,1/2 左右的进口化妆品、医药品、医疗器械,超过60%的进口服装服饰,70%以上的进口手表等都是经上海口岸到全国消费者手中。

始终坚持扩大开放不动摇,利用外资实现历史性跃进。1992 年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首次突破10 亿美元,2008 年突破100 亿 美 元,2018 年 达 到173.00 亿美元,累计引进外资金额2400 多亿美元,占全国的12.8%。上海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持续提高。2018年上海服务业实到外资占全市比重超过90%,尤其是以总部项目为主的商务服务业跃升为利用外资第一大领域,占比近30%,以信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研发设计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占比超过15%。上海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增长点。截至2018年底,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共有670 家,外资研发中心441 家。上海已成为我国内地外资总部型机构最多的城市。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对外投资合作。改革开放前,上海对外经济合作主要以援助形式为主,合作对象大多是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尤其是1984 年上海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成立后,上海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经济循环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市场,开始转向依靠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1983 年上海签订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只有4 个,合同金额仅46 万美元。2008 年以来,上海每年签订的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均超过100亿美元。2013 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实施境外投资管理备案制,更加充分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5 年间上海累计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72 亿美元,走出去网络遍布全球178 个国家和地区。

基础设施实现重大跨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创造有利条件。1979 年上海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不足6 亿元,1993年突破100 亿元,2006 年超过1000亿元。1990-2017 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2.33 万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1/4。高架路、地铁、大桥、越江通道等一大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2018 年,上海高架道路长度207 公里,越江大桥10 座,越江隧道14条。轨道交通从无到有,1993 年上海地铁第一条线路1 号线开始运营,截至2018 年底,上海拥有地铁运营线路16 条,运营线路长度704.91 公里,居全球大城市首位。

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2000-2018年,上海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总计9103.91 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维持在3.0%左右。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市河道水质总体明显改善。以环城绿带、城市景观绿地和市中心大型公共绿地为重点的绿化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面积1949 年不到100 公顷,1999 年突破1 万公顷,2018 年达到13.94 万公顷,其中,公园绿地2.06 万公顷。资源消耗强度持续降低。上海单位GDP 能耗从2010 年的0.678 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7年的0.405 吨标准煤/万元。上海正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能源、土地等消耗,支撑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增长。

科教文卫欣欣向荣,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实现创新驱动。以1978 年3 月全国科学大会为标志,上海作为全国重要的科学技术基地,紧密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方向,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明显增多,科技创新动力不断增强。2018 年全市有R&D 活动的单位2923 家,科技活动人员50万人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359.20 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16%,而1978 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仅有1.32 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0.48%。2018 年,上海专利申请量超过15 万件,专利授权量9.25 万件,而1985 年则分别仅有806 件和2 件;上海科技成果1618 项,比1978年增加924 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属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有399项,增加325 项。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上海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多元化办学模式探索不断取得新突破。1949 年上海拥有高等院校41 所,1952 年调整合并为17 所。经过40 年的发展,至2018学年末,上海共有普通高等院校64所,比1952 学年末增加47 所,在校学生51.78 万人,增加49.55 万人;共有中等学校925 所,比1949 学年末增加587 所,在校学生68.04 万人,增加57.59 万人。2018 年,全市获博士学位5412 人,获硕士学位37018 人,分别比2000 年 增长3.1 倍和7.1 倍。

文化事业不断繁荣,人民精神生活持续丰富。至2018 年末,全市拥有电影放映单位348 家,比1949年末增加292 家;电影放映场次403.16 万场,增长110.7 倍;博物馆、纪念馆131 个,增加130 个。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以及世界文化在这里交融的窗口。1986 年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电视节——上海电视节创建,1993 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举办,现已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 类电影节。2010年,中国首次主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迎来200 多个参展国家和地区以及50 多个经济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308.44 万人次参观,以最广泛的国际参与度载入世博会史册。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进步,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18 年末,上海卫生机构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8 个增加至5298 个;卫生机构人员由1.78 万人增至25.14 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00 万张增至14.72万张;每万人口医生由13 人增长到31 人。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约7000 多万人次,2018 年增长至2.5 亿人次。2018 年,上海人均期望寿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3.35 岁提高到83.63岁;户籍孕产妇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76.00/10 万降低到1.10/10万;全市婴儿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3.96‰降低到3.52‰,这三大健康指标已经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居民收支水平显著提高。7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上海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跨越新台阶,总体已经达到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2018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34 元,比1978 年增长167 倍,年均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75 元,比1978 年增长104 倍,年均增长12.3%。上海居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升级推动市民逐步实现美好生活。2018 年,上海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46015 元和19965 元,分别是1978 年的129 倍和103 倍,年均增长12.9%和12.3%。居民家用汽车、空调、移动电话、计算机等主要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

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1949 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9 平方米,“住房难”曾是较长时期困扰上海市民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居住难问题,通过投资和分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住宅建设和旧区改造,使得居民住房条件得到大大改善。2018 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0 平方米。1994 年,上海住宅投资额超过300 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6.8%。之后的二十多年内,住宅投资额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一直保持在20%左右。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社会保障尚属空白。20 世纪50-70 年代,开始由国家和单位对城镇职工提供劳保等一定福利,并由集体对农民实行少量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的大背景下,上海逐步形成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为主的制度框架,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标准逐年提高,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18 年上海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73.37 万人,比2000 年增长1.3 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24.82 万 人,增 长1.7 倍。2000 年上海职工月工资最低标准为445元,2018 年提高至2420 元。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 世纪90 年代,上海经历了一次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城市功能的大转换,其间高达100 万的职工下岗,为妥善缓解这一矛盾,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平稳完成了由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集中性劳动力结构调整。2001 年,再就业服务中心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中心人员全部分流完毕,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2018 年上海从业人员1375.66 万人,比1949 年增长4.5倍;新增就业岗位自2003 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0 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3 年的4.9%持续回落降至3.6%。

深化改革拓展发展新空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坚持统筹协调、综合配套,分阶段、有重点的推进各项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通过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1978 年非公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仅有1.0%,1996 年为22.3%,2001 年为31.8%,2012 年为50.3%,2018 年达到51.4%。非公经济充满活力,为上海发展做出突出贡献。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广度不断拓展。2018 年上海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8.7%,比2008 年提高15.8 个百分点。

自贸区改革持续深化。2013年9 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自挂牌成立以来,全国首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从190 条缩减至45 条,95%以上的外资投资项目通过备案方式设立;两轮54 项扩大开放的措施,累计落地2800 个项目;在40 个领域落地了一批首创性的外资项目。五年多来,上海自贸区新增企业5.9 万户,超过挂牌前20多年的总和;新设外资企业1.1 万户,比重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20%。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全市1/5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1/4 的生产总值、1/4 的税收收入,集聚了全市45%左右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累计120 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城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始终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优化。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一项突破性任务。在2018 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的全球总排名上升至46 位,首次进入前50,其中上海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当前,上海正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优化政务服务,以“四大品牌”建设为载体,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彰显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深化。1982 年国务院正式确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周边9 个城市。1992 年,长三角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规划座谈会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议。之后,在沪苏浙皖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2018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为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城市转型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下,上海将继续发挥龙头作用引领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向着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迈进。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欢乐上海迪士尼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