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标识地建设实践论略
——以西安为例

2019-01-18王晓芸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秦岭中华文化西安

王晓芸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陕西 西安 710054)

一、西安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的内涵

(一)“中华文化标识地”的提出

西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今日的西安即为昔日的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的古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一千二百多年。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与希腊雅典、意大利罗马和埃及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在西安,你可以找到中华文化所有印记和发展脉络,西安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5年2月和5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陕西考察并作出了重要指示。他指出:“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新形势下,要发掘和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随后,10月27日,西安市委就全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安排部署时,市委提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要“把握好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内涵,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标识地”。

2018年2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

(二)“中华文化标识地”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文化标识地”,是指能够反映某一文化的地域。西安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就是用自身的文化资源禀赋和条件,对中华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开发展现、合作交流的大手笔运作;就是走通过城市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化主体性创新发展作为城市复合型发展模式的新路径;就是发挥西安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让西安的文化符号变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使西安成为中华文明展示和文化传承传播的战略高地,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发展进步做出独一无二的贡献的新思路;就是发挥西安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作用和对其他城市文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从整体上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和伟大复兴的必要举措。

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民族的复兴不只是经济的腾飞,更是文化的复兴。追根、溯源、寻魂,守住中华文明精神的标识是“中华文化标识地”建设的价值目标。西安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特色化。有人说,在西安,吹过的风都是文化,脚下的地都是历史。西安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城市”,理应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标识地”,理应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次,全域化。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是就西安整体性而言,具有中华文化“类”的意义,要打破西安历史文化遗存与发展创新面临的彼此孤立、一盘散沙的不利局面,形成全市一盘棋、彼此整合联动的全域发展局面。

再次,品牌化。从本质上来说,“中华文明标识地”应成为城市文化创新的品牌,这个品牌形象显著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城市形象,具有高度的文化内涵,具备建设西安、整合关中、带动西北、引领全国、影响全球的品牌辐射力。

第四,国际化。文化同时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可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中国国力不断上升,世人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与渴望。携载中华文化DNA的西安要积极走出去,通过构建“中华文化标识地”展现中华文化独特的IP,主动与世界文化文明展开交流对话。

(三)“中华文化标识地”的功能定位

西安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首先需解决定位的问题,亦即建设什么意义上的中华文化标识地?西安作为“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优势,因此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的定位必须是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不应当局限于中国的层面,而应该面向世界,面向全球。但毋庸讳言,从世界范围来看,西安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与知名的国际城市还有着明显的差距,就目前而言西安可以说是文化大市,但很难说是文化强市。因此,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不仅仅是把文化建设搞上去,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破解文化发展难题、引领文化发展方向、驱动社会整体进步。

二、西安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的独特优势

(一)史前文化与始祖文化

史前文化是指没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中国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西安所具有的上古文明,在全国已发现的人类史前文明遗存中,时代完整,文明形态典型。早在距今约10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灞河两岸生息繁衍。1963年考古发现的蓝田猿人头盖骨,是我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距今约6000年前,半坡人开始在浐河边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粟。距今约5500年前,在今天西安高陵的杨官寨遗址上形成了我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庙底沟时期唯一的保存较好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被考古专家推测为中国最早的城市。

(二)盛世文化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国历史数千年,这期间朝代更替,西安始终是中华文明成长的重要舞台。让人津津乐道的周秦汉唐盛世,更可谓是西安的巅峰之作。周秦汉唐盛世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文明节点,构成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元素都来自这几个朝代,中华文明的总体面貌也在这几个朝代形成,所以,周秦汉唐盛世的文明创造最具有标识意义。

(三)丝路文化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古到今,西安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丝路文化也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发扬光大、硕果累累。汉武帝时期远征匈奴,凿空西域之后,中外经济、文化间的交流经由丝绸之路更加频繁。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地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和精神视野,西安作为各国使节、学者、商人的驻足地,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中心,这一时期,中华文化迅速传播到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等地,汉人、汉字、汉服等成为中华文化最显著的标识。

丝绸之路到唐代时发展到历史上的极盛时期。通过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往来,各种外域文化涌入中国,唐都长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创造了气象恢弘、辉映千古的灿烂文化。南亚的佛学、医学、历法、美术、音乐,中亚的袄教、景教、摩尼教、音乐、舞蹈,西亚的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同时汇聚于长安。

(四)秦岭文化

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绵延长达1500千米,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国人的“父亲山”。秦岭的主要部分在陕西,是陕西的地理标识和身份名片,具有重要的生态人文价值,它对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流变,影响都是独一无二的。按照知名文化学者肖云儒的观点,秦岭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六源”。

首先,秦岭是我国中部多条河流的源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水之源”。秦岭被誉为“中国绿肺”和“中国水库”,是汉江和淮河的一级水源、黄河的二级水源和长江的三级水源。长江、黄河、淮河、汉江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秦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因为有秦岭的气候屏障和水源滋养,才会有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与安居乐业,才能形成周秦汉唐的盛世繁荣与绝代风华。

其次,秦岭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物之源”。秦岭蕴含宝贵的生物(动植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古人云:“太白山上无闲草,漫山遍野都是宝”。植物尚且如此,动物就更不用说了,秦岭是万类霜天的生命栖息地,其中,秦岭拥有国家级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它们被并称为“秦岭四宝”。

再次,秦岭作为一道天然屏障,护佑着关中平原,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力之源”。秦岭气势宏伟、连绵壮阔,使得天分南北、地割江河,东西逶迤,高下相摩,因而被《史记》记载为“天下之大阻”。“赳赳老秦,复我山河”,老秦人从西秦岭山深处出来,带着秦岭般伟岸坚毅的力量,历经万难,艰苦卓绝地经略关中平原,实现了华夏一统,其铮铮铁骨、巍巍霸气融入到每一个华夏子民的血液里。

第四,秦岭作为“生道、立儒、融佛”之圣地,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千百年来中国人相对稳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心之源”。“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秦岭七十二峪现今保守估计已经有五千多人隐居在此。在终南山修行了近20年的本如法师曾说:“终南山北抵黄河,南依长江,西遥昆仑,东指大海,有王者之气。祖师大德,多聚于此。在这里修行的隐士规格都很高,一般都是国师级,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而且终南山有一种‘气场’,能直通人心,在这里修道易成。”[1]

第五,秦岭山水为人们提供了许多生存智慧和文化启悟,是中国人的“智之源”。比如区隔和衔接的辩证思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生哲理,“道法自然”的人文理念,宁静致远的生命品格,无欲则刚的精神追求,感恩敬畏的彼岸坐标,留给后人无尽的思想花火,都是秦岭带给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启迪。

第六,秦岭刚柔相济、点脉相映、景文相惠、形寓相生,将自然山川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提供了灵感的源泉,可谓是中华民族的“美之源”。

(五)儒释道文化

儒释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西安是儒释道文化交汇融合、弘扬光大的地方,儒释道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享有盛誉的场所和人物众多,影响深远。

儒家文化是华夏民族固有价值系统的集中表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虽然是东周鲁国人,但是孔子思想深受西周文化影响,他反复声明“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后来,汉代董仲舒在西安提出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哲学根本和治国理念,被汉武帝所采纳。儒家文化由此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继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超越国界,直接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西安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在西安实现了中国化。公元前2年,一位来自大月氏的使者尹存来到长安后,向一位中国人口授《浮屠经》,这成了中国佛教历史的起点。此后直到隋唐时期,长安一直是佛教重要的活动中心,并形成了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长安佛教。据统计,西安有佛教寺院200余座,大慈恩寺、草堂寺、青龙寺等都是盛名远播的大寺。在佛教八大祖庭中,有六座祖庭在西安,对世界宗教文化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并且至今香火绵延、香客不断,吸引很多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游客。

道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本土宗教。道教文化被誉为中国人的根蒂和东方的科学与智慧之源泉。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鲁迅先生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在西安发祥。相传,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在西安这片土地学道、修道、成道,最终乘龙升天,被誉为道教始祖。春秋时期,老子西游入秦,受秦国函谷关令尹喜邀请,在周至楼观著《道德经》五千言并筑台授经。楼观由始被崇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又有“道源仙都”“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的美誉,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

三、西安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的路径思考

(一)传承、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们的祖先在西安这片热土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这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和人生追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西安作为中国最为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地,要把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作为建设“中华文明标识地”的首要任务。

首先,要高度重视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大遗址的开发保护。西安作为世界文明古都,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特别是拥有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等为代表的大遗址数量多、面积大、种类全、等级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习总书记视察陕西时对陕西的文化遗产资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指出:“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天然历史博物馆,文物点密度大、数量多、等级高,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要让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记得住”、“看得见”、“留得住”。我们一是要做好大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等基础性工作,对市域范围内大遗址的方位、布局、文物分布状况做好摸底。二是要编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实施科学保护。对汉阳陵、唐大明宫、秦始皇陵陵园等遗址的规划、管理、展示、服务要做好科学规划,做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三是要实施大遗址保护项目带动战略,提升开发效果。例如可采取市内“遗址公园”保护模式,促进遗址本体保护展示与周边环境提升相得益彰,使大遗址成为现代城市的“文化新地标”。

其次,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西安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记,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也是西安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的重要资源和内容。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项目众多、历史悠久,例如周至剪纸、高陵洞箫、蓝田玉雕等“非遗”都有着千百年的传承,兼具历史、文化和艺术多重价值,其保护传承亟需得到社会的关注。建议在扩大“非遗”展演舞台,加大“非遗”活动力度,加大传承人保护和培养力度基础上,探索新的“非遗”保护模式。例如西安小伙黄臻曾与国家级非遗凤翔泥塑的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胡新民合作,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凤翔泥塑做成了微信表情包,上线9个表情包使用量200多万次的实例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互联网时代,非遗的保护与展示有着更多的渠道,这些中国“非遗”元素可以通过网络更好地走出去。

(二)走文旅融合发展互促的新路,发展西安全域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2016年,西安被国务院认定为“中华古都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对现代城市而言,文化和旅游是相互关联、渗透和交叉的整体,要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就要走文旅融合发展互促的新路子。文旅融合,对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的作用体现在:第一,文旅融合有助于保护文化古迹。西安有大量的文化古迹需要进行有效保护,因此需要数额较大的保护资金,而单单依靠财政是难以支撑的。对历史文化古迹进行开发性保护,发展相关旅游业是筹措资金进行保护的有效手段。第二,文旅融合可以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旅游参观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参观的场景性和体验性能够使文化传播的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文化传播的效果更加显著。

建设西安“中华文化标识地”,走文旅融合互促发展的新路子,首先,要在西安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研究,开发出具有IP概念的文化体验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演艺旅游等各种旅游形态和产品。例如,2018年西安推出的“西安年·最中国”“春满中国·醉长安”“夏爽中国·嗨西安”“长相思·忆长安——唐都长安1400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等都是打造西安文化品牌IP的创新示范,值得借鉴。

其次,要塑造年轻时尚、引领潮流的“中华文化标识地”文化旅游新形象。鉴于目前文化旅游的消费主体为90后甚至00后的新生代,西安的文化旅游产品也应面向年轻人的需要而推出。对于西安来说,要超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所带来的“沉重感”,要寻求理念、思维的创新和突破,打破之前略显沉闷、一本正经的城市形象,通过活化文化遗产,让有听头没看头、有说头没玩头的传统文化旅游,变成有听头有看头、有说头有玩头的新文旅。

再次,在高速交通时代下,西安要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构建西安“中华文化标识地”建设的框架结构。面对西安目前旅游资源开发单一、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产业融合度地、区域带动性弱的问题,西安要立足于满足人们对文化旅游的向往需求,打造市域全景化文旅空间,推动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共荣发展,以西安全域旅游提升西安”中华文化标识地“的竞争力、影响力,力争成为中国全域旅游的示范点。

(三)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满足民众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是没有天花板的产业。在西安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的语境下,开发利用西安丰富的史前文化、始祖文化、盛世文化、丝路文化、秦岭文化、儒释道文化资源,协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满足民众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产业,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可开发历史文化类主题的酒店、餐饮项目满足群众对历史文化的追求和向往。面对现代人对酒店体验的追逐和激烈的行业内部竞争,酒店业越来越需要文化创意作为支撑发展的理念,因此,差异化和个性化成为现代酒店业普遍选择的重要战略。与西安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相协同,餐饮酒店也应以历史文化为主题塑造品牌形象和核心价值,为民众营造个性化的、愉悦的文化消费体验,这对于提升传统酒店、餐饮行业的文化附加值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要对旅行社运营管理进行整合。对西安的旅行社进行整合,规范西安旅行社市场,是提升西安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必要途径。随着“中华文化标识地”建设的开展,西安必将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时代迈进。因此,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品创新,将西安原有的旅游线路重新整合,开发譬如盛世文化游、祖墟文化游、宗教文化游、秦岭山水游等创新旅游品牌。对旅行社要规范管理,规模经营,制定符合“中华文化标识地”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

再次,要提高西安文创商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能力。文创商品是拉近古今距离,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故宫文创商品达到8700多种,营业额超过10亿,故宫把文化藏品与实用价值相结合,通过文创商品的实用美学丰富了群众生活,受到大众的喜爱。西安要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也要在文创商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上下功夫,做到让中华文化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活起来”“走出来”和“火起来”。

(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西安故事,提升中华文化标识地的国际影响力

交流与传播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同周边与世界交往密切,张骞出使西域、玄奘取经、郑和七下西洋等,说明中华民族从不缺乏学习和吸纳外来文化的胸襟;达摩的佛法东来、日本的遣唐使、唐都长安的国际范儿等,也说明中华民族早就开始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创新。建设西安“中华文化标识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西安故事,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对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辐射力,增进异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支持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保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西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地,承载着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携带者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神。西安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就像用一坛历史文化精华去酿造意味绵长的甘醇美酒,值得世人去品味、感受它的内在价值和城市文化特质。

其次,要优化传播方式,扩大传播渠道。要构建西安文化的现代传播体系,重视跨文化传播渠道的整合运用,尤其要善于使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例如可以在FACEBOOK、WITTER、微博上建立“西安—中华文化标识地”的官方账号,采用中外共通的话语体系进行交流,开展与外国民众文化预期相契合的营销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播。

再次,要加强政府推介,强化民间交流。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建议西安加大“中华文化标识地”在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的推介传播。在政府层面,争取中央、省、市对西安建设“中华文化标识地”的支持,并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进行推介。在民间层面,借助华人华侨群体的力量,通过华文媒体、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展现西安“中华文化标识地”的独特魅力,搭建国际合作的平台,塑造西安城市形象。●

猜你喜欢

秦岭中华文化西安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暑期秦岭游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西安2021
Oh 西安
洞穿秦岭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贾平凹:从秦岭到秦岭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