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治党视域下构建审计委员会运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2019-01-18戚闽粤
□戚闽粤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围绕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2018年10月,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央批复的《广东省机构改革方案》要求,中共广东省委组建省委审计委员会,作为省委议事协调机构,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广东省审计厅。新时代审计工作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以党政同审为契机,努力探索如何构建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审计委员会持续健康运作长效机制,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重大意义
在审计管理制度改革、开启审计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肯定、重视和长远规划,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催人奋进,完全符合审计工作实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审计事业的展开和具体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有利于革命事业的传承与开创
从严治党的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我国国情党情相结合的产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党自成立以来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探索出来的道路,是党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一遍又一遍强调把思想建党摆在首要位置,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结合起来,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法治思维运用于党的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等。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继承和升华,也拓宽用科学制度治党的新视野,极大丰富了思想建党的内涵,也赋予党的建设新的时代特征,成为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审计事业的发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经验与力量,注重理论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并把它们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到审计委员会的建设实践中,不但要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还要在制度上加强审计队伍的党建工作,使得党内政治生活有了基本制度遵循。
组建审计委员会是我们伟大革命事业的传承与开创,必须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切实把审计队伍建设好、管理好。我国的审计体制属于典型的行政型审计,在行政型体制下,审计独立性有时不能充分发挥。中央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形成了党中央领导下的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弥补了行政型审计体制的缺陷,是新时代审计体制的历史性创新,是国家审计更好服务于国家治理和党的伟大事业前进的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
(二)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进入21 世纪,审计监督权作为国家权力结构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能够确保集权意志的实现,已成为国家权力,特别是国家财产权力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监督控制机制。
组建审计委员会,加强党领导审计的监督权,探索管理和运用国家审计监督权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能够克服国家治理中可能出现的管理流程割裂、管理碎片化等问题,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朝着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庄严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1]
(三)有利于民主与法治
现代国家审计的本质是民主与法治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民主与法治的工具。首先,国家审计的职责和地位由国家根本大法——宪法赋予,在法律地位上体现其稳定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国家审计是法治精神的重要体现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重要承载,产生于法,同时又作用于法,既监督财经法律法规的执行,也监督依法行政,促进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在推动法治、维护国家法治尊严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次,国家审计来自于人民民主、又服务于人民民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公共财政资金、公共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监督政府经济责任、环保责任等的履行,并向人大报告,这个过程就是维护民主的过程。组建审计委员会、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核心凝聚力,是审计作为推动民主法治的工具更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体现。
(四)有利于培养一支忠诚、担当的革命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讲话,直面党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建立科学严密的党内法规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责任担当精神,这些都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鲜明的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这对审计队伍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直面矛盾、敢于斗争、解决问题的担当精神,面对贪污腐败问题敢于亮剑,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歪风邪气和不正之风敢于坚决斗争。组建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后,这种责任担当意识,将体现在如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项党内基本制度,并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同时,组建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能促进多主体问责的协同。我国现行的监督体制是多问责主体共存,审计、纪检、监察、巡视等部门都有相应的问责权,但在问责过程中,难以形成问责合力,存在重复问责、屡问屡犯的问题。同时,由于在制度上缺乏联系纽带,难以组织多问责主体的联席会议,缺少问责的核心力量,使得问责的效率、效果远不及理想水平。组建审计委员会,深化党对审计监督的领导,加强审计问责与其他主体问责的协同,将有助于问责力量凝聚在党的统一旗帜下,促进统一、高效、权威的监督体系形成。
二、构建审计委员会运作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为何要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构建审计委员会持续健康运作长效机制?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薪火相传的历史传承
早在1934 年,中央苏区设立了审计委员会,阮啸仙同志就任第一任审计委员会主任,迅速建立起中央苏区审计制度,遏制贪污腐败的不正之风,严肃整顿了中央和各级政府在执行财经制度的机关作风,在反贪和反浪费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树立起苏维埃“廉洁政府”的形象。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我们审计队伍走过的足迹,也给未来发展提供启示。80多年前已经建立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的领导机制表明,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二)现代制度的合理安排
为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必须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加强国家治理,使得国家的权力配置和运行处于一种相互制衡的状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1]实践证明,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特别是对决策权的监督,完善公共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形成一套公平合理、权责相当的制度安排。审计监督制度作为一门科学的制度安排,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工作准则为尺度,有着先天的科学发展的禀赋和优势,各级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把审计专业技能、工作准则与发展的方向有机糅合,发挥独有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预警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风险隐患,促进健全制度、完善体制,构筑一套从政治到经济、从市场到组织的协同系统。
(三)党内监督的自我强化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党内监督是最基本的监督。2016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二次会议上提出:“党内监督是永葆党的肌体健康的生命之源,要不断增强向体内病灶开刀的自觉性,使积极开展监督、主动接受监督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2]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的要求,要抓住“关键少数”。审计当前的任务是加强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经济监督,重点监督其履责情况、执行党的决议和国家政策方面、廉洁自律情况、经济责任和自然资源保护的责任担当情况、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等。
(四)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
自1983 年国家审计机关建立以来,审计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利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作用。组建审计委员会,是加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审计工作领导的重大举措;同时,加强审计和监督工作,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发挥独特作用。
(五)与时俱进的迫切要求
一直以来,“审计年年有,问题时时在”的顽疾没有得到完全的根治,不仅削弱审计成效,还直接降低了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根治屡审屡犯的顽疾要靠建立长效机制,中央审计委员会就是长效机制的“总指挥部”,各级审计委员会就是“分指挥部”,统筹全国审计工作一盘棋、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激励审计队伍与时俱进,应审尽审,敢于坚持独立性,敢于向腐败亮剑,勇当维护经济安全的尖兵。
在历史发展历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危机和困难,中国共产党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决策思路、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以及强大的政治执行力,铸就了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最精彩的中国式崛起。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是我党正确的决策思路,构建一套持续健康运作长效机制是执行党的决策、开创审计事业新局面的有力保障。
三、审计委员会运作长效机制所包含的内容
(一)顶层设计的组织保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审计委员会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为审计工作提供有力指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赵乐际担任副主任,领导架构级层之高前所未有,凸显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各级审计机关要严格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按照中央审计委员会的部署来统筹审计工作的计划安排和实施,优化配置审计资源,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
作为党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中央审计委员会于2018 年3 月成立,省级审计委员会也相继成立,相关配套的办公室也陆续挂牌,如广东省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在2018 年10 月正式挂牌,地市级、县区级以上政府也相应组建审计委员会,完善党领导审计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组织保障。这样,一方面可以从上而下贯彻落实党对审计监督工作的领导,确保国家审计发展的政治方向和促进重大政策、改革措施等的执行和落地;另一方面,党领导审计监督工作,能够完善审计监督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中的监督服务作用。
(二)审计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度
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到建党100 周年形成一套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为新时代党的队伍法制建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作为党内监督组成部分的审计领域,也要以此为目标,以党章为统领,统筹推进审计法和审计监督相关的法规制度的完善和建设工作,始终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于永葆审计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建设中,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更加合理的制度保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责任明确的审计报告机制
首先要建立起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审计工作重大事项包括出台重大政策或改革方案,制定重大发展规划和年度审计计划(这些年度审计计划也包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等等),提交重要审计情况或年度审计报告,请示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等等,都要向中央审计委员会报告,经批准以后,再按照相关的法定程序办理。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以前,审计署每年要向总理提供上一年度的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报告,第二个报告就是每年受国务院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上一年度的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现在除了这两个报告,每年应该要向中央审计委员会报告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支出情况的审计报告。同时我们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以前是受中央组织部的委托,报国务院总理批准后实施。今后,这个年度的审计计划,就包括领导干部经责审计计划要向中央审计委员会报告,经审计委员会批准以后再实施。因此,审计文书上过去写的“受组织部门的委托”,相应改为“经中央审计委员会批准”,对领导同志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报告,要向党中央报告,具体承办是中央组织部。此外,我们还有许多审计工作的一些专项报告,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报告等,按照中央的要求分送,既要送党中央,还要送国务院。相应地说,作为审计机关,报告的运作程序,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各级审计委员会也要相应建立起对各级省委请示报告制度,可以通过审计意见、综合报告、要情要目和专报等形式向本级党委报送。报送内容除了本级党委委托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报告外,还有报告重大政策或改革方案、重大发展规划和年度审计计划,向省委提交重要审计情况或年度审计报告,请示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等等,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支出情况的审计报告也应该作为重点报告内容。
(四)审计结果运用的长效机制
审计结果运用是一项涉及部门多、影响比较广、综合性比较强的系统工程,与国家各种监督体系的联系紧密,必须加强协调合作和成果共享。运用审计机关出具审计结果的主体,除了审计机关外,主要还有以下四类:一是审计机关的上级领导,如本级党委(审计委员会)、政府、人民代表大会,上级审计机关等。二是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如委托审计的组织部门、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等。三是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相关管理部门。四是党委巡视和专业督察工作部门。审计结果运用是审计工作价值的最终体现,关乎审计机关效能的发挥,关乎审计监督能否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各级审计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司法机关、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部门的协作,加强与各级党委巡视、环保督察的资源共享,使审计结果在预防惩治腐败、干部选拔任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得到利用,达到节约政府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结果运用效力的效果。
本级党委政府通过审计结果报送,可以充分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和决策部署情况、重大决策情况、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目标的完成情况、公共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廉政建设情况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材料等归入干部档案,为从严管理干部和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提供依据,组织部门在领导干部监管、调配以及政策的制订、调整决策中,可以参考审计机关提供的审计结果。
此外,审计结果运用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推动解决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从体制上、机制上研究解决方案和调整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中的各类风险,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审计结果公开制度
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就是在社会公告损害公共资金、资产和利益的行为,使其置于法律法规的监督,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形成问责约束的规范化机制。这是推进政务公开、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勇于担当、接受公众监督的重要举措。这几年,各级审计机关纷纷建立起审计信息和结果公开机制,一是搭建与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沟通平台,通过官方网站、微信、服务软件、报刊等方式主动公开重要工作情况,构建全方位审计政策解读和审计政务公开机制。二是向社会公告审计工作动态和审计工作结果,探索审计结果的全面公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但发挥审计结果公告的信号传递作用,也实现审计结果社会共享运用的最大化。三是利用门户网站、公众号的开放性为公众搭建审计监督平台,便于公众查询审计结果,举报被审计对象的问题线索,建立有效的审计结果运用的反馈信息途径。四是加强被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部门)审计整改情况的公示,使公众参与审计整改的监督,进一步促进审计整改的落实。
当然,审计公开要遵守组织纪律,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机密,防止产生社会不稳定等不良影响,规避审计公开风险。要严格控制审计结果抄送面,抄送范围应根据审计结果的问题性质及部门处置权限来确定,重要的审计文书还应按结果内容划分密级,按密件的要求进行传送管理,防止审计结果被随意处置,造成审计结果扩散,以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四、构建审计委员会运作长效机制的路径
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审计机关“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新时期审计队伍加强党的领导,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准方向、找准着力点,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实现路径:
(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把准政治方向
审计机关坚决做到“三个表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持续深入学习,要原原本本学、老老实实学、反反复复学、联系实际学,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行动自觉。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在政治立场、原则和方向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这是审计机关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理念、战略确定之后,关键在执行。审计工作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准政治方向,把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第一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
(二)坚持政治性和专业性,提升政治能力
审计首先是政治机关,是国家重要的监督机关,是宏观管理部门,不仅关注宏观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也关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运行和分配。因此,审计的政治性和政策性都非常强,必须时时刻刻讲政治。审计机关讲政治,关键是要站稳立场,坚定方向,提高站位,把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把推动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善于从政治上把握大局、看问题、提建议。其次,审计也是业务机关,是专业机关,是有别于纪检、监察的重要监督形式,在国家治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多种类型、活跃于诸多领域,但无论它以何种类型存在于何种领域,究其本质,审计是一种专业工具和技术手段,它究竟能够覆盖到什么范围,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取决于审计的主体是谁。设立审计委员会无疑是审计力量进一步扩大和深入的重要保障。如对于腐败问题,政府审计在腐败治理中就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但目前政府审计碍于机构隶属关系问题仍在一些领域力不能及。因此,党中央有必要紧紧掌握审计这一“利器”,有效利用审计的专业技能在经济领域甚至资源环境等更广大领域中发挥监督作用,使之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纪检监督、司法监督、群众和舆论监督等相互合作和补位,构建一个覆盖全面、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
(三)加强宣传贯彻引导,营造健康的审计文化氛围
营造健康的审计文化氛围是审计队伍建设重要的支撑。审计文化是指基于审计的专业、职责、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所形成的为广大审计工作者所接受并指导和影响职业行为的理念、思维、标准等共同的精神成果。其中,审计价值观是审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忠诚、责任、担当、专业、奉献”的核心价值追求。营造健康的审计文化氛围,可以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梳理我国审计历史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审计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大背景之中,以突出大事件中的审计贡献为主,勾勒出改革开放的宏伟脉络,展示出当代审计人以保障国家经济健康运行、促进国家良治为己任的崇高使命感,可以利用收集APP、审计官方网站等多种信息平台宣传审计文化;也可以全国审计系统英模人物为宣传榜样,制作短视频或“快闪”等资讯资料宣传审计精神和风貌;也可以通过审计博物馆、审计图展等平台,让学习者现场观摩、现场讲解等体验式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审计知识、感受审计文化;也可以通过开设审计文化教育课堂,开展“审计故事汇”“国学经典朗诵”“审计员风采展”等活动,推动高品位审计文化建设;也可以产研结合,以历年审计公告及重大审计案例编写指引或汇编,和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审计史研究、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还可以在高等学校推行审计人员参与校外导师方式,创办“审计文化名师讲坛”学术讲坛,由经验丰富的审计工作者担任主讲嘉宾,在校园宣传审计理念和审计文化,形成审计工作者、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并分享的学术文化交流氛围。
(四)加强审计法制建设,推动审计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法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审计监督权由宪法赋予,审计的依据、程序和标准都是法定的,审计法制建设也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审计委员会、加强党的领导,不会改变审计法制建设、规范性建设的要求。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审计准则要求,不断提高审计规范化水平和审计质量,这是基本要求。其次,坚持审计法律法规制度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文化的交融,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已有的审计规范,如根据新的审计任务需求增加绩效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大数据审计等审计准则和规范,借鉴国外成熟有效经验,建设一套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审计制度,才能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是与审计实践相结合,体现中国特色,审计法制建设过程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审计的体制特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具有行政处理处罚权等特点,以及各级政府在人员、机构和执法环境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坚持原则性和规则性相结合,以鼓励制订配套政策措施等方式,增强规范的可操作性。四是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抓紧制度的笼子,强化刚性约束,守住纪律底线,严明审计纪律和严守政治规矩,最重要的是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党章提出的要求,以制度治党,推进审计队伍建设。
(五)突出工作重点,聚焦法定职责
我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这是宪法赋予审计的法定职责。然而,有的地方审计机关偏离了审计法定职责,片面追求绩效管理内容,弱化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淡化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甚至有些地方审计机关参与一些职能部门的议事协调事项,包括项目建设的决策和审批、预决算、征地拆迁、招投标、采购和验收等管理活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应聚焦法定职责,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对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揭示力度,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加强对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金使用、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资产运营、公共工程建设等的审计监督等内容。
(六)努力探索高质量内涵式审计发展路子
所谓审计高质量,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坚持审计工作基本方针的基础上,着力于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作用,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审计质量控制,向党委、政府提供高效能的审计服务,打造高关注度的审计社会影响力,铸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审计队伍,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能。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审计工作不能再依靠审计项目数量的扩张、走规模扩大和粗放型、“摊大饼”式的发展路子,而是要走出一条质的提升之路,要通过实施人才强审(大学习、大培训、高素质专业化)、科技强审(大数据、信息化、云计算)、质量强审(严管理、严执法、严取证、严复核)、创新强审(工作思路、举措、方式、领域)的审计发展战略,最大限度释放审计“生产力”,最大限度激发审计人的内在能量和活力,达到强化审计监督、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促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目的。
此外,作为一个重大的审计制度创新,审计委员会的组建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进一步细化,例如,党委、政府和人大都在领导审计工作,这些领导机构之间如何分工和协调;各级地方党委是否都要组建审计委员会,省级以下审计体制改革如何与这一制度相协调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系统细化和考虑。
五、结语
党和国家赋予审计工作一系列重要的新使命新职责新任务新要求,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审计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我们必须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认真思考谋划,积极探索,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审计实际的高质量内涵式审计发展路子,使我们的审计事业薪火相传,实现新发展理念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审计工作更好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书写新时代审计的新篇章。
[注 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01/c_1120228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