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 kV及以下配电网的线损管理分析

2019-01-18

通信电源技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精益电能配电

吴 晶

(鲇鱼须镇供电所,湖南 岳阳 414200)

0 引 言

电力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有赖于电力企业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当前,我国社会用电需求量日益增多,在电能转换和电能输送实际过程中,电能损耗量居高不下。10 kV及以下配电网线损是电能损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降低电能损耗,增强供电企业的综合效益,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10 kV及以下配电网线损管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攀升,对于10 kV及以下配电网的线损管理有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力度,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配电网线损管理予以更高的关注力度,在日常实际工作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从而更好更快地解决当前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地将相应策略应用到日常实际管理工作中。

1 10 kV及以下配电网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网在对电能进行输送和分配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电能耗损,这个耗损的总称就是线损。为了更大程度地降低线损,无论是上层领导还是下属工作人员,都要对线损管理予以高度的关注。电网总的线损电量是电网的总供电量减去总售电量。通过对此数据信息进行深层次探讨与分析不难看出,这个数据信息展现的是电能从产生端到电能最终实现端所产生的所有电能耗损。损率是线损总量与供电总量的比值,这充分展示了为了能够使线损管理得以更好更快实施,应该对技术线损和管理线索两种情况进行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的认知与感悟。固定线损和可变现损失技术是线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电网结构和电气设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技术人员要注重电网相关设备的及时更换,对于不能正常运转或者出现故障的电网设备,要及时进行维修获更换,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和影响。

1.1 未能及时更换设备

对于电网运行来说,它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如复杂性、全面性以及系统性。为了能够使电网运行工作得到更好更快发展,不仅应该对其予以高度重视,还应该更深层次地探讨与分析电网设备。电网运行具有较强的复杂性,诸多电网设备存在紧密联系,且供电设备的长时间使用,极易导致线路老化,减缓设备运行速度。若未能及时更换老化设备,极易对电力输送实际速度造成不良影响,浪费电力资源。情况严重时,甚至导致电网瘫痪。部分中小城市相应的10 kV及以下配电网因投资资金少,线路架设、设备装置标准不高,电量损耗较大。例如,配电网安装了能耗较高的变压器,导致线路实际电流量增大,损坏率上升,极易烧坏线路。

1.2 配电变压器缺乏精准的容量和计量

配电变压器容量布点不合理,造成空载、过载运行,浪费电力资源;供电半径较长,末端电压相对过低,影响电能计量装置灵敏度,导致计量电量偏少,影响线损。

1.3 缺乏及时的配网管理

(1)运行年限较长的配电设备配置,现主要采用人工方式检查配电设备,未能及时发现配电设备存在的细节问题。(2)配电网涉及较大范围,存在过多电网节点,节点极易形成电能损耗,导致电力输送相应过程存在较大的电能损耗,增加了用电客户的用电成本和费用。(3)未能及时更换易老化和耗能较大的线路,极易引发漏电,增加各类事故的发生概率。

1.4 无功功率补偿范围较小

部分10 kV及以下配电网未安装补偿装置,导致电力输送环节产生无功损耗,不仅浪费电力资源,还导致电网运行增加其实际负荷,损耗电量。当前,部分变电站的无功补偿不足,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较少,无功损耗电量较多,导致线损率偏高。

2 强化10 kV及以下配电网线损管理的措施

2.1 管理措施

2.1.1 完善同步抄表制度

在未普及电子表的地区,因高、低压两种电压表抄表例日不同步,极易导致线损率不真实。要实施同步抄表,加大集抄改造力度。具体地,构建并完善同步抄表制度,减少偷电、漏电现象,有效保障真实准确的抄表率和线损率,大幅度降低配电网线损[1]。

2.1.2 完善表计管理

若供电企业能实现正常良好的运作,且能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可将使用情况作为依据,正常更换电表,通过精确性较强的电子表,准确记录电量,避免发生漏记、误记等现象[2]。加强对电表计量的管理,可促进抄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2.1.3 强化用电检查和线损分析

供电企业要分析与总结用电检查的相关经验和线损具体原因,有效控制线损波动;及时发现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要加大用电稽查力度,预防和打击各种违章窃电行为,保障电力经营秩序。

2.2 技术措施

2.2.1 降低配电能耗

配电网线损涉及诸多因素,配电变压器相应的电能损耗就是一个重要因素。为强化电网损耗管理,必须强化对变压器的有效管理,有效降低其能耗。具体措施如下:控制变压器各项装置,避免部分变压器存在过高能耗,及时更换能耗较高的变压器。例如,采用非晶合金变压器,有效降低铁损,并将降低幅度控制在70%左右,大幅度降低空载流量[3]。

2.2.2 调整电网运行的实际电压

为了能够使电网运行的实际电压得以更好更快调整,应该全面化、系统化、科学化地调整相应的实际电压,注重负荷功率的有效控制。相关工作人员要注重电压平方值的数据信息,当相关数据信息存在很大差异性时,要能够及时准确应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网运行可持续性。对电网运行实际电压实施调整,要有效控制其负荷功率,避免其发生改变。电压平方值出现增加,相应的输配电设备实际功率随之降低。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电网运行的实际电压,有效降低线损。

2.2.3 合理选择供电半径

在配电网实际运行中,供电半径对线损实际状况具有决定性影响。为有效改善线损情况,需增强供电半径选择的合理性。若电压等级为35 kV,则最好将其线路相应的供电半径控制在40 km以下;若电压等级为10 kV,则最好将其线路相应的供电半径控制在15 km以下;若电压等级为400~220 V,一般不大于500 m;将负荷密度作为依据,结合电压损失相应的允许值确定供电半径[4]。

2.2.4 优化无功补偿

对无功功率进行优化和平衡,能有效降低线路相应的无功功率,减少线损值,并确保电压质量满足相关规定的具体要求。另外,提高用户端相应功率,能有效降低配电网线损,并有效节约电力资源。通常,可采用两种方法有效提升配电网用户相应的功率因素,一是集中补偿,二是分散补偿。有效结合两种方法,可增强补偿效果,促进用户相应的功率因数实现大幅度提高。

2.2.5 调整变压器运行的具体方式

平衡配电变压器相应的三相负荷和配电网变压器相应的低压出口电流,最低要实现90%的平衡度。同时,中性电流相应数值要比相电流小25%。另外,主干支线相应的始端电流和低压干线相应电流二者的平衡度要控制在5%以下[5]。若中性线相应电流与定期相电流超出相关的安全范围标准,需立刻调整负荷,并大范围降低三相不平衡度。要有效节约成本,若负荷存在巨大变化,要针对配电网变压器配置相应的备用变压器。将实际电流负荷作为依据,适当调整变压器,确保变压器实现正常良好运行,避免浪费电力资源。

3 10 kV及以下配电网线损精益化管理的实现

为了能够使精益化管理工作得以更好更快实施,应该使管理工作呈现规范化、完善化以及系统化,同时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工作流程,让每一位工作人员能够依章可循,增强经营化管理效果和管理质量。

3.1 建立和完善线损管理机制

为了精益化管理工作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创设线损管理组织机构,使管理思路和管理理念呈现规范化、指标化以及体系化,从而让每一位工作人员能够创新与改进原有传统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下属工作人员,都要对精益化管理工作予以更高的关注力度,不断完善与改进线损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流程与规范,让广大工作人员有章可循。此外,要创制定一套具有合理性、可操作性、完善性的线损“四分”管理工作方案,使线损精益化管理工作越来越好。

3.2 坚持精益化管理的原则

要想保障精益化管理工作能够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呈现积极意义,要对精益化管理原则和管理理念予以高度关注,将专变客户线损精确比对和供电客户线损趋势分析的方法运用到日常工作中,真正意义上增强线损异常分析和处理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要深层次地探讨与分析营配信息集成建设成果,有机整合计量自动化系统的电能数据信息、营销系统信息以及配件生产系统的设备台账,从而让广大工作人员能够在日常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内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线损异常的线路和台区实施全过程闭环的管理机制。

3.3 坚持信息化管理的原则

精细化管理工作为了能够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呈现可持续性,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管理原则,发挥信息系统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有效性。它的主要支撑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需合理有效地认知与掌握系统自动化以及信息化数据信息,帮助广大工作人员在信息化管理原则的基准上,加强对精益化管理理念的认知,保障管理线损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得以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推进。

4 结 论

综上所述,10 kV及以下配电网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未能及时更换设备、配电变压器缺乏精准的容量和计量、缺乏及时的配网管理和无功功率补偿范围较小等诸多方面。要完善同步抄表制度、完善表计管理、强化用电检查和线损分析等,通过降低配电能耗、调整电网运行的实际电压、合理选择供电半径、优化无功补偿行、调整变压器运行的具体方式等技术措施,强化10 kV及以下配电网的线损管理。

猜你喜欢

精益电能配电
精益思想在海外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苹果皮可以产生电能
电能的生产和运输
海风吹来的电能
配电自动化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运行维护
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澎湃电能 助力“四大攻坚”
机加零件精益单元构建与应用
精益管理实践之“360”精益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