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七岁食事

2019-01-17段雨辰

润·文摘 2019年12期
关键词:好险胃口炸鸡

段雨辰

高二刚分到新班,我仍经常沉浸在旧的关系网络中,在一种“举目无亲”的悲凉中无法自拔,幸运和快乐都微乎其微,更多是一种手忙脚乱的不知所措感。熬过了一周,失魂落魄地站在学校对面的小店买炸鸡排,又想起英语课上做的有关“emotional eating”(情绪化进食)的阅读理解,我一口气叹出了声。店主问我要什么味道的炸鸡?我小声说要甘梅和黑胡椒味。店主又问起我后面排队的同学,一个熟悉的女孩子声音对店主说:“和她一样。”

我一扭头,看见我的同桌正灿烂地向我微笑,冲我摆着手。我也冲她微微一笑,像上课时扭头和她对视一样。

食物是打破人们交往壁垒的渠道,十六七岁,胃口健硕又很容易饿的年纪,“我好饿”大概是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所以大家每次都会带很多吃的來学校,但最后几乎还是全部分掉了,没人真正在乎自己最后留下了多少。分享的过程确实带给人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大家一起拿起小圆饼干,像模像样地碰在一起说“干杯”,然后塞到嘴巴里。这种活动偶尔也在上课的时候进行,老师一转过身去开始板书,大家鼓鼓的腮帮子就开始嚅动,有时候塞进嘴里的是巧克力饼干,一笑,牙齿都是黑的。

我的前桌崇拜一个日本漫画家,她常把那个画家的书带来给我们看,全都是关于食物的,很治愈心灵,看完后心情立马可以变好。她说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最容易被食物中的人情所感动。

吃是一件快乐且任性的事情,代表着一种率真和孩子气,可好像也只有在某一年龄段才能真正肆无忌惮地食你所想,食你所爱。

我小时候挑食,不吃的食物能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那时候对食物的鉴赏很单纯,不会去考虑它的营养价值、昂贵价格和深藏背后的人文底蕴。只要好吃,就深得我心。

以前去舅妈家吃饭,把煮进羊肉汤里的香菜一点一点挑出来,她问:“雨辰不吃香菜啊?”我怕伤了主人招待的热心,解释自己不太饿。过了一会儿,她烧了紫菜蛋花汤端给我,把手在围裙上抹干,冲我笑:“我做姑娘的时候,这些东西也是不吃的。”这就是食物背后巨大温暖的人情。

后来,渐渐能从葱、姜、蒜甚至韭菜的微妙口感中发掘出乐趣,妈妈一边炒菜一边和我感慨:“香料这种东西真是不可思议。”

长大后,那些不吃的东西确实就变少了,出于很多原因,但我更多地把它归结为“第二味觉”的发育,带给了我体验食物口感的无限可能性,尽量多地去尝试,就不能太过于执着于自己原来的喜恶。

“好险好险,差一点就错过了如此的美味。”

少年在饮食中交际、挖掘、体谅、怀念,这大概是某种历程的缩影,比如我的热爱、选择与权衡。我还有好胃口,还可以在回家的前一天给妈妈打电话,告诉她明天中午我想吃板栗鸡块。我还有成长的能力和食物支撑下的努力方向,这就让我的对一切食物的热爱都有了可以被原谅的理由。

(林冬冬摘自《美文》)

猜你喜欢

好险胃口炸鸡
谁发明了炸鸡?
早春好食胃口开
好险啊
《好险》
《好胃口,兔子先生》
炸鸡=幸福,韩媒自称“炸鸡共和国”
共进午餐
还好喝多了
放心了等9则
爱臭美的动物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