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萍诗词的美学追求
2019-01-17吴洪激
吴洪激
记得我在主编《东坡赤壁诗词》杂志期间,曾在“诗人看台”专栏用了两个整版,发表陈亚萍的诗词作品和评论文章,在读者中反映尚好。如果说,那时陈亚萍是牛刀初试,今天读了她的这部《清平乐吟草》,甚感她已成熟起来。尤其是她的诗词中亦隐亦秀的美学追求,亟具特色,难能可贵。
何谓隐秀?“隐秀”一词,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的隐秀篇。文曰:“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者也,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其意是说,文学作品(当然包括诗词作品)像花丛中最鲜艳的花朵。隐,是指作品在文字之外创造了一种隐微深远的美,具有多重韵味。秀则是指文字形象、生动、鲜明,具有独到的秀美、艳丽。如她的《建国98周年礼赞》:
邦兴已雪百年耻,风正可行万里船。
接力誓圆中国梦,千秋赤县日高悬。
作品用了“邦兴”“风正”两个看似平常的短语,却隐含了“雪百年耻”“行万里船”的多重韵味。尤其是结句“千秋赤县日高悬”,把誓圆中国梦的前景写得那么形象、生动,充满了美学特色。
作者《鹧鸪天》词描写的历史名媛四咏写得更具特色。她咏李清照:“长宵不寐忆兰舟,漱玉泉边叹别愁。”咏蔡文姬:“异域栖时残梦痴,忍写人间绝妙诗。”咏上官婉儿:“依凤从龙花秀开”“娇蕊何堪命不乖”。咏卓文君:“当垆卖酒心偏乐”“写尽幽思寄远郎”。独拔的意境,秀美的词藻,把李、蔡、卓、上官等四人的不同命运、不同性格特色写得那么维妙维肖、美轮美奂。
用隐秀的审美标准,检点陈亚萍这部《清平乐吟草》,窃以为陈亚萍的诗词作品在描述上、在抒情上、在色彩上、在思辨上,都有审美追求在跃动,甚是耐人寻味。
先说描述。所谓描述,就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对事或物进行形象化的阐述,比喻、拟人、夸张、双关、排比等等。例如,她的七律《参加湖北省诗词学会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感吟》:
才吟流响东坡句,又读江城黄鹤诗。
秋菊经霜寒亦俏,冬姜藏窖老尤奇。
班门弄斧方知浅,文苑抛砖不觉迟。
风雅标高弘国粹,层楼更上正逢时。
作者诗中描述参会之所见、所感,没有一句是直白,而是用“秋菊”“冬姜”和“弄斧”“抛砖”作比喻,一语双关,说明与会者不是经霜的秋菊,就是藏窖的老姜,都不是等闲之辈。自知弄斧尚浅,抛砖不迟。即便诗的开头交待自己来自何方,也不直述,只说才吟流响,又读江城,让读者去猜想。这是作者诗作手法的高妙之处,也体现了诗作的含蓄美。
次说抒情。所谓抒情,就是以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它与描述是相对的,具有主观性、个性化的特征。可分为借景抒情、咏物寓情、融情于事、融情于理诸种,是一种情感释放和审美创造。如她的《赞濯港镇中心小学园丁》:
立志杏坛苦砺磨,流金岁月未蹉跎。
此生愿作春风剪,修得桃丰李亦多。
诗的前两句是描述。描述此校的园丁立志教育,刻苦磨砺,大好的流金岁月没有虚度。后两句则是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春风剪”的一个“剪”字和“修得”的一个“修”字,运用得非常精妙,非常到位。融情于事,寓情于理,既形象,又生动,散发出美学动感。
再如她的《六尺巷》:
端君礼让实贤良,巧化干戈誉八方。
感义张吴修旧好,著诗今古历弥香。
一条巷陌存遗址,二族黎元蹈福光。
懿德崇高垂典范,和谐佳话永流芳。
作品诗题虽未交待六尺巷在何方,但稍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一定知道六尺巷这个故事。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出了个叫张英的人,当上了宰相,邻居吴氏欲侵占他家的宅边地。家人驰书京城,要张英凭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要家人退让一步。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受到感动,也后撤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诗一开头就设置了一个“礼让”诗眼,描述了张吴修好、古今弥香的六尺巷的故事。随之抒发感叹:“一条巷陌存遗址,二族黎元蹈福光。”把“礼让”的懿德提到道德典范的高度,不能不令人思考、寻味。
再说色彩。何谓色彩?色彩是一种涉及光、物与视觉的综合现象,用来比喻某种情调或思想倾向。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还通过日久天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诗词,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述与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与体验,展示出一幅多彩的画卷。陈亚萍的诗词极善用色彩组合和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增强意境的感染力,达到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完美境界。例如她的《西江月·秋访大悟》:
环水清清鹭白,姑山艳艳林红。高朋聚首醉秋风,笔底诗如潮涌。 始见村村胜画,方知日日昌隆。将军应笑九泉中,华夏正圆绮梦。
鷺白、林红、秋浓,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村村胜画”“日日昌隆”的艳丽画面,形成了色调之美。
又如她的《立秋日游紫云山》:
极目四围如画屏,双峰嘉木吐芳馨。
清泉逐意随情逸,紫云徐来遂感宁。
点点金萤穿柿树,杯杯玉茗置禅庭。
庄严古刹梵声远,风送余音倚梦听。
清泉、紫云、金萤、玉茗,青、紫、金、玉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地到天,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带来了“风送余音倚梦听”的浓郁意境,你能说不美吗?
最后说一说思辨。思辨,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即为思考辨析、推理论证。简言之,就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说理准确。例如她的《赞习马会》:
屈指睽违六六春,相思难断是乡音。
今朝把酒言衷曲,一统方符万众心。
这是写习近平总书记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的一次历史性会见。诗仅四句,二十八字,但含义十分丰富,充满思辨哲理。首句“屈指睽违六六春”,指出海峡两岸分隔已经六十六年了。二句“相思难断是乡音”,说明思乡之情从来没有间断。后两句“今朝把酒言衷曲,一统方符万众心”就是推理、论证,两岸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历史的使命,也是万众的心愿。
她的《长江写意》,更是把长江拟作巨人,一开头便气势磅礴:“劈山穿石永朝东,一出昆仑浪拍空。”随之高唱“为遂初心常浩浩,欲圆绮梦故匆匆”,故而“奔流十省”“广纳千溪”,孕育炎黄,势傲苍穹。诗,不仅大气,且具思考辨析,充满美感,难能可贵。
总言之,陈亚萍的诗词一是重旨,旨就是美、美味,也就是韵味、余味。这种美从内涵而言,情思悠远绵长,哲理耐人寻味。这是诗词文字之外的功夫。二是重秀,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体现。其实,诗词作品的描述、体现,也是一种审美效果。这是文字之内的功夫。陈亚萍诗词中鲜明的大众性和生动的愉悦性,正是她美学追求的最好注脚。当然,正如中国禅宗六祖大师慧能所评五祖上座弟子神秀之偈所言:美则美矣,了则未了。这个集子不少作品,虽可圈可点,但仍有良莠不齐现象,少数词作亦有出格者,须加斟酌洗炼,更臻完美。
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东坡赤壁诗社副社长、本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