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验技术人才队伍面临的困境及可行解决方案

2019-01-17汪国余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9期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综合能力创新

汪国余

摘要:为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观要求,明确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和创新的重要平台,围绕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在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配套服务和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新挑战,指出实验技术人才培养作为实验室平台建设的核心部分是高校综合水平的显性特征。为解决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文章着力从队伍建设规划、个体素质提升、工作职责的内涵建设、科学的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细分探讨,最终给出可执行的措施方案,以加速我国科教兴国步伐。

关键词:实验技术人员;高校实验室;创新;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9-0275-04

一、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我国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使我国立于强国之列。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实验室作为创新平台,其综合实力反映了高校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1]。实验室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不仅是高校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高校创新水平的显性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实验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对提升高校的科研、创新水平起到关键性作用。

常州大学是改革开放初期组建的大学,一直在跟踪和学习世界名校的办学经验。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1982年创办的江苏省首个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秉承“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校训,坚持“大工程观”理念的指导,历经近40年的建设,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多材料学科门类、完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学院。学院的高速发展得益于重视实验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等一系列组合政策和机制保障。目前,材料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材料学科已经进入ESI全球前1%,成为江苏省优势学科,所有这些成绩的获得也得益于实验技术人才队伍的有效支撑。本文对常州大学材料学院在开展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学院快速发展方面进行分析。

二、实验技术人员面临的新形势

(一)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对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提出新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潜力激发,新时代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中,实验实训不仅是理论知识验证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过程,是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环节。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常州大学材料学院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减少技能型、演示性、验证性的基础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型、提高型的技能实验。此外,通过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鼓励理论教学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等创新大赛,从而建立起适应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多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的实践能力[2]。新的教学和培养模式的改变,必然对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新的实验体系的设置也进一步拓展了实验技术人员的职能。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既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基础,也要熟悉相近领域的专业知识。因而,在观念更新、思维创新、知识拓展和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实验技术人员要通过不断学习交流以完成新的任务。

(二)学科发展对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提出新挑战

在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领域,实验是科学创新的唯一途径,没有实验就没有理论创新。新时代,各种新型材料层出不穷,材料研究领域作为国家重点方向备受关注。材料科学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这些年,实验技术条件和实验环境持续改善,实验室良好的硬件条件、技术服务配套和学术氛围,增强了教学验证性实验的效果,促进了原创性科研成果的获得,提升了科研能力和师资水平,也促进了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提高。一流学科需要一流的实验条件,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对实验室装备水平和配套技术支撑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学科快速发展、高水平教学研究团队的形成、新工科不断涌现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高素质、专业化的实验技术人员成为目前人才创新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

(三)科研服务对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提出新要求

随着学院学科方向的凝练,近年来高水平科研领域不断拓展,跨学科、国际化科研合作增多,学院购进和拥有了如扫描隧道显微镜、飞秒激光放大系统、等离子体喷涂设备、稳态瞬态荧光仪带变温装置、溅射镀膜机等一大批高尖端装备。这些高尖端的实验装备,需要专业级技能人才进行操控。同时,实验室技术的复杂化以及实验内容的多元化,促使作为科研服务和科研支撑的实验技术队伍的软实力要与时俱进,尤其要具备高端仪器设备的操作、维护和数据分析能力。因此,学科发展迫切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具备新素质。

(四)现代化管理和服务对实验技术人员提出新任务

一是实验室建设标准化,要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评定要求为标准完成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4]。二是实验室使用共享化,以“挑战杯”、“创青春”为代表面向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项目、面向教师的跨学科实验资源综合利用和面向社会企业技术服务为主的设备资源共享。三是实验室投资多元化。地方政府、企业和学院多方联合筹建实验室。四是实验室管理现代化。尤其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运行,需要运用网络、大数据平台等智能化管理手段,提高运行效率和效益。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运行和维护的重要力量,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

三、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实验技术队伍构成不合理

由于材料学院创立初期在实验资源配置和管理方面未能很好兼顾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实验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被定位为辅助验证环节,依附理论教学[5],因而未获得重视。从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结构看,作为教辅人员,有些是从其他岗位调配安置到实验岗位,未经过专业培训。他们工作内容单一,发展渠道窄,从业人员岗位认同不够。实验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见图1),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实验技术人员专业结构不匹配

学院发展初期,实验技术人员学历总体偏低,进修深造的机会少[6]。一方面,是岗位设置限制,没有多余的指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已有实验技术人员尽管学历低,但经过多年锻炼,已经能够保障教学工作有序进行。随着材料学院快速发展和壮大,学科方向和专业培养方案不断调整和完善,传统的实验技术队伍专业结构已经滞后于学科发展需求。近年来,材料学院实验室所拥有的精密仪器和大型设备不断增多,承担的科研项目持续增加,进入实验室的社會企业和外籍学生增多,已有的实验技术人员对所拥有的高精密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有限,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仪器的效能,分析能力不强,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更新难以满足需求。这些现实问题对实验教学质量、学生课外创新项目和创新能力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及实验室内涵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进一步阻碍材料学科双一流建设的远景规划。

(三)实验室运行机制不科学、不规范

实验技术人员职责范围窄[7],通常仅承担实验教学辅助和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技术人员与专任理论教师很难形成有效合力参与专业实验教学,缺乏科学评价机制。此外,实验技术人员在参与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课外创新创业项目时,参与度与其业绩关联度不高。运用仪器设备进行科研服务过程中,专业教师获得的科研成果难以体现实验技术人员的贡献度,实验技术人员处于不可或缺又难以彰显的位置,因而从本质上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首先,工作职责不明晰,主要表现在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课外指导、科研支撑、社会服务需要承担的工作量上没有具体的要求[8]。其次,分工不明确,通常只按课程类型区分实验任务,对于实验室管理和科研服务,往往是因人而异,临时指派。最后,对实验技术人员多以定性考核为主,定量考核机制缺失或者不完备,考核指标不完整,目标不明确,要求宽泛,量化指标缺失,这些都影响到实验技术队伍整体效能的提升。

四、改进和提高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整体效能的举措

(一)做好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

针对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按照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科研需求,通过整合实验教学与科研平台资源,做好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长远规划,着力解决人员配备、专业对口、工作量匹配、长期发展需求等问题[9]。具体措施如下。

1.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定为契机,建立健全实验管理中心,开展实验技术人才队伍体系建设。通过课程改革,确定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细化其在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的要求,配合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仪器选择、测试分析等综合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学院开展了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和金属材料专业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而进一步完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内涵要求。

2.做好实验技术人员的梯队建设。立足实验技术队伍现状,依据学科发展和科研服务需求,逐步调整和改善人员结构。学院选派一批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充实到实验岗位,解决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和年龄搭配等方面的问题。

3.创新运行机制。学院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到实验室工作,对愿意承担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维护的教师减免设备使用费,给予工作量补偿等;畅通实验技术人员高级职称晋升渠道,提高岗位吸引力。按照总体规划,经过多年建设,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日趋合理。

(二)开展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个体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和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做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保证[10]。针对历史发展导致的人员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低的弊端,近几年学院把实验技术人员培训纳入教职工培训总体规划,坚持岗前培训,提高入职门槛,确保实验技术人员具备熟练的常用设备操作技能,具有较高的实验验证水平,按照岗位进行分工,确保能够承担设备实时维护、辅材易耗品管理、实验档案管理、科研服务等基本任务。同时,进行职业资格考试,推行能力等级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安排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全院学生的常用设备操作培训工作。通过组织设备操作专项研修,提高教师对先进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具备仪器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此外,建立与同类高校实验室的横向联系网络,参与学术交流和相关企业的互动,追踪最新的教学和技术成果[11],拓展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通过实施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个体素质提升工程,满足个体发展内在需求,增强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 坚持以内涵建设为导向的工作职责培训

1.规范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职责,细化工作目标。学院明确对实验技术人员的上岗要求,并进行整理汇编,具体要求包括:

1.能完成实验教学大纲中基础类实验、专业类实验、工程类实验等所有实验项目,完成一定占比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同时参与指导学生“挑战杯”等课外创新实验活动;落实《实验教学质量标准》,从实验项目设置、新开设实验预做、集体备课与交流、实验设备、材料的准备到实验过程的指导,直至成绩评定及资料收集等环节,职责明确,“八簿一卡”等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开展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做好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的运行维护和面向师生及社会的实验室开放,确保本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网上预约和自主实验。实验教学中心根据每学期教学计划制订实验教学计划,负责实验设备和实验场所的管理,保证学生和设备的安全;对中心发展进行规划、设计,编制发展方案;积极从事新实验设备的开发和研制工作,负责组织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由于有明确的职责和细化目标,材料学院逐步形成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学院与社会相结合、“需求—目标—实施—评价—反馈—改进”闭式循环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

2.拓宽实验技术人员的职责范围,提升职责内涵。实验技术人员要参与实验教材和实验讲义的编制修订,承担实验教学改革,辅助专业教师利用最新设备及实验方法改进学生实验方案,并与主讲教师共同负责每门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参与学院日常教研活动。学院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承担以实验效能提升为目标的研究课题和教改项目,将大多数人员纳入科研团队,参与企业研发和技术服务,利用操作技能和操作经验的优势,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验证条件与学术环境,助推材料学科发展。

3.优化实验技术人才队伍结构,强化团队建设与合作。材料学院采取系列措施强化实验教学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从事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形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从而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实验技术人才队伍;采取引进与培育并举、专职和兼职互补等措施,不断完善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水平;注重实验技术人员团队建设,聚集和培养一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带头人群体,形成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实验教学师资团队;积极融合实验中心的教师课程组、学科组建设,合理分工组内教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科研创新任务,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协作优势,通过政策和措施鼓励学科带头人、高水平的科研教师积极投身实验教学,固定承担一定的教学、实验课时。这些举措极大提升了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效能,使材料学院的实验教学水平逐渐步入国内先进水平行列。

(四)以人力资源改革为突破口进行绩效管理

目前,各高校为提高管理效能,开始实行绩效改革。通常,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薪酬调整提供依据,二是为管理者提供机会,帮助下属进行绩效反馈和讨论需要改进的地方[12]。材料学院根据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年齡结构,实施岗位分类,落实定编定岗,明确以管理为主、实验教学为主、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为主、科研为主等类型,突出以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为中心。同时,推行竞争上岗,实行目标管理。由于打破了职称晋升和薪酬体系的壁垒,部分教师和研究人员柔性进入实验技术队伍,形成适度的岗位流动,从而优化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13]。此外,推行绩效管理,优化人力资源,开展基于现代化管理、专业化操作、多元化服务的绩效考核。学院研究制定了符合实验技术人员岗位特点并能够科学评价其工作绩效的定量化考核办法。在界定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等常规工作量的基础上,对实验项目开发、教改研究、指导竞赛、设备维修和改进等标志性成果进行量化和评分,有效评价考核实践教学能力和设备维护能力,真正做到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绩效定量化。而且,注重实验技术队伍及实验中心的整体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注重业务技能与工作量的达标考核,实施以工作成效为目标的激励考核。目前,这些考核措施正在产生效能,材料学院在人才培养领域又上了一个台阶,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资格,这与实验技术人才改革密切相关。

五、结语

高校实验室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一直是反映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估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实验技术人员是高校综合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水平、多层次、组合型的实验技术队伍,能有效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高校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探索与改革,制定满足当前改革和未来发展的长远政策,以期实现高校实验室人才平台搭建和人才聚集。

参考文献:

[1]刘晓英,徐佐省,邹龙江.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初探[J].实验室科学,2014,17(6):193-195.

[2]杨燕,刘春林,朱梦冰,等.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培养材料科学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9):157-160

[3]宋蕾.实验技术人员绩效评价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2):245-248

[4]丁永红,俞强,朱梦冰,等.高分子材料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130-132.

[5]陈文倩,宋军,战永佳.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90-192.

[6]高素云,夏扎丹木,原慧.浅谈新时期高校发展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43-246.

[7]谢静.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92-195.

[8]魏伟.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考核机制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57-161.

[9]邵辉,葛秀坤,毕海普,等.工程教育认证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与改革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04-107.

[10]张家栋.多项并举加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3):253-255.

[11]李田,徐金荣,等.实验技术人员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6):143-145.

[12]Meyer,H H,Kay E,French J R P.Split Roles in Performance Ap—praisal[J].Harvard Business Renew,1965,43(1):123-129.

[13]王玉清.高等学校创新型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94-197.

猜你喜欢

高校实验室综合能力创新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分析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