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研究型大学专业理论课教学效果优化路径研究

2019-01-17王爱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9期
关键词:出勤率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效果

王爱霞

摘要:以内蒙古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多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因地处边疆,教学较为落后,专业理论课大多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师资建设不足,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文章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研究案例,以2015—2018年春、秋学期开设的共265门专业理论课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师生访谈法、听课记录法等进行数据收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出勤率、教师好评率、学生好评率3个指标,用以衡量不同职称、学位、年龄段教师及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探究影响三个指标的主要因素以及与教学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教师职称、学历越高,年龄越大,出勤率和好评率越高;混合式教学效果最好,翻转式、实践参与式好评率较高,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出勤率和好评率较低,由此建议教学研究型大学在专业理论课教学方面应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研究型大学;专业理论课;教学效果;出勤率;好评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9-0158-05

一、引言

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研究潜力和创新意识,以技术开发、技术应用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1-2]。因此,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显得非常重要。专业理论课是实际操作课前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必修理论体系,在整个大学课程中占比最大,是学生提升专业素养的必备课程。

目前,以内蒙古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因地理、历史等因素,大学建成较晚,以教学研究型大学居多,教学水平较落后,师资建设乏力,专业理论课大多采取讲授式、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低。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理论知识学习大多以考试“过关”为目的,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专业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倾向于强调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得如何,而对于理论知识如何向实践转化则限于虚浮,导致学生课程结束之后感觉专业与实践相差甚远,无法应用,教学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使得诸多专业理论课的教学陷于尴尬地位。

针对上述问题,要对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情况及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提升专业理论课的实践化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3]。专业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本研究从中选取三个主要因素——出勤指数、教师好评指数、学生好评指数进行数理分析。从常规意义来讲,一门课程的出勤指数高且处于连续稳定状态,说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4],且学生好评指数高。为了矫正学生对课程评价的主观性,把教师好评指数作为一个参照指标,从而研究课程相关重要因素对这三个指标的影响以及与这三个指标的相关性。因此,在本研究中,从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出勤率、好评率等出发,比较多种教学模式,以教学效果双向评价作为教学模式的检验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大量调查数据作为支撑,本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工业大学各专业的学生和在校专业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以学校教师听课互评系统和学生评教系统数据为依据,结合听课记录法、问卷调查法和师生访谈法等,分别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及2018年的春、秋学期对内蒙古工业大学开设的专业理论课进行调查,选择265门主干理论课程进行相关数据采集,提取本研究所需的关键信息。具体调查记录如下页表1所示。

二、不同教学模式效果比较

(一)不同学历、职称、年龄教师授课教学效果分析

1.不同学历、职称、年龄教师授课教学效果比较。大学专业理论课讲授效果与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有一定的关联度。教学效果采用学生平均出勤指数(实际出勤人数/上课总人数)、师生平均好评指数(课程给予好评的人数/参评总人数)来判断。指数越高,表明出勤人数越多,好评越高,见表2。

表2显示,教授所带课程的出勤指数和师生好评指数最高,助教各项指数均处于最低水平,說明教师的职称会影响学生的出勤率和好评指数,从而影响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教师教学生涯中,职称晋升是督促教师在专业领域不断耕耘,提升专业技能,对专业理论课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博士和硕士的出勤指数几乎相当,本科的出勤指数较低,但师生的评价指数均以博士较高,这说明学历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这可能与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有关。教师提升学历的过程也是其学术成长之路,尤其是博士阶段的积累,必然促进其专业成长。高校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会连续、稳定地接触和发现所属学科前沿问题,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不断获得新思路,取得新成果,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在专业领域科研水平的拓展与提高,对专业理论课的教授有好处。表2统计发现,男教师的出勤率高于女教师,师生好评指数则以女教师为高;作业量适中的学生出勤指数和师生好评指数均较高;考试型课程的学生出勤指数较高,师生好评指数则变化较大;学生的出勤率与点名率有关系,以每节点名的出勤率最高,定期点名的居中,从不点名的最低,而观察相关数据发现,师生好评指数与点名率的关系不大。

2.授课教师情况与教学效果相关性分析。大学专业理论课的出勤率和好评率受很多因素影响。本研究对统计的265门课程进行梳理,分别对影响出勤率和好评率的主要因素如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段、作业数量、考试类型及点名率进行量化统计,以便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是指对两个或多个具备相关性的变量元素进行分析,从而衡量两个变量因素的相关密切程度。SPSS软件是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常用软件。为了建立相关分析模型,我们利用SPSS进行双变量分析,采用Person系数法(积差相关系数)输出相关性系数,统计结果见下页表3。

表3结果表明,教学研究型大学专业理论课的学生出勤率、课程好评率与职称、授课教师年龄段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81、0.88和0.82,即职称越高,授课教师年龄越大,学生的出勤率和好评率越高。教师职称的晋升需要相关专业业绩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表3结果表明,学生的出勤率与课程好评率受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极大。学生的出勤率、课程好评率与教师学位存在显著正相关,出勤率与点名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性,好评率与点名率则呈负相关性。教师的学位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其专业水平,数据显示,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对学生出勤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点名的频繁程度则直接影响学生的出勤率,因而,在教师上课过程中,应进行一定比率的点名,以督促学生进入课堂,但点名率的提高对课程的好评率没有多大影响。

表3相关性分析显示,教师性别、学生出勤率、课程好评率与作业数量、考试类型呈负相关性,且未达到显著影响,说明学生的出勤和对课程的评价与教师性别、作业数量、考试类型没有多大的必然联系。

3.不同学历、职称、年龄教师所授课程出勤率稳定性分析。出勤率的稳定性能检验相关授课教师对学生上课积极性的影响。为了观察授课教师与出勤率的动态关系,对所研究的265门课进行分类梳理,剔除因实习等影响致使周出勤率变化较大的21门课,选取记录完全的244门专业理论课,根据表3结果,分离出显著正相关的影响因素,计算各周平均出勤率,绘制出各周出勤率动态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不同周次的出勤率,因教师职称、学历和年龄存在差异。教授授课课程各周的平均出勤率高且波动较小,其次是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的波动较大。博士教师授课课程出勤率变化较为平缓,硕士和学士教师所授课程则波动较大。不同年龄段教师所授课程出勤率表现不同,41—50岁各周次平均出勤率高且稳定,51—60岁教师的周出勤率有所下降。由此可见,大学专业理论课出勤率的变化与授课教师的职称、学历和所处年龄有极大关系,职称、学历越高,教学经验越丰富,学生出勤率高且稳定。因此,不论在任何一个领域,教师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探索和积累,将这个领域的一些客观知识系统地挖掘并穿插到课程讲授中,必然会扩大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持续、高效地跟进该课程。从长期来说,这对学生积累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有好处。由此可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根本是师资建设,要不断提高专业理论课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技能,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和专业能力。此外,学生的出勤率与教师的点名程度有极大关系:从不点名的课程,学生各周缺课率较高;定期點名的课程,学生出勤率较高:每节点名的课程,学生出勤率最高。由此可见,高频率的点名,会减少缺课率。

(二)不同授课模式教学效果比较

1.不同授课模式出勤率、好评率比较。本研究调查了目标学校4种主要的授课模式(面授式、实践参与式、翻转式、混合式),比较了4种授课模式的出勤率和好评率(见图2)。图2结果显示,在调查的所有课程中,面授式所占比重最大,为56%;翻转式、实践参与式分别为21%和15%;混合式最低,为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混合式课堂的出勤率最高,翻转式课堂次之,面授式最低。教师好评率和学生好评率均是混合式最高,翻转式、实践参与式次之,面授式最低。受试教师和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给予了肯定,这种教学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过对课程重要章节的科学设定,借助角色切入、理论输入、实践引入等手段,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目前,多数大学主要采用面授式教学模式,随着网络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遭受的挑战越来越大,亟须从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模式向多元教学模式发展。理论课的讲解也要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2.不同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相关性比较。为了检验4种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SPSS进行Pe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研究发现,学生出勤率和师生好评率与授课模式存在正相关性,指数越高,相关性越高。相关性指数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出勤率、课程好评率达到极显著相关性,指数分别为0.90和0.94,而讲授式最低,相关性指数为0.54和0.33。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的出勤率。混合式教学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扩展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增加了师生上课的灵活度,使课堂教学向不同维度延伸。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从不同层面拓宽专业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5]。

3.不同授课模式稳定性分析。检验不同授课模式是否高效的另一方法是该课程学生的出勤率是否稳定。因此,把已剔除不符合要求的244门专业理论课按授课方式分为四类,计算每周的平均出勤率,绘制成动态变化曲线,见图3。图3显示,混合式授课模式各周出勤率高且稳定;翻转式和实践参与式各周出勤率居中,波动较明显;面授式各周出勤率较低,且波动较大。再次说明,传统“满堂灌”的面授式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授课教师要不断提高授课技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另外,授课教师除了学习新的授课模式,如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混合式,迎合学生需求,也可穿插实践参与式、翻转式等课堂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上课形式,让课堂变得有趣、丰富。

三、结论

专业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与学生的出勤率及稳定性、课程好评率存在密切关系。如果学生没有持续稳定的出勤率,就无法客观预知课程教学效果。因此,本研究从学生的出勤率、教师好评率及学生好评率三方面入手,采用问卷、访谈及网络评价统计等方法,探究教学研究型大学专业理论课在不同维度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内蒙古工业大学265门专业理论课的调查分析和数理统计,发现教师职称越高、学历越高、教龄越长,学生的出勤率和好评率越高,出勤率的动态波动较小。点名率对学生的出勤率影响极大,点名越严格,出勤率越高,而授课教师性别、课程作业数量和考试类型对学生的出勤率、好评率没有影响;不同授课模式对学生的出勤率、师生好评率及出勤稳定性都有影响,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的出勤率及稳定性最高,深受师生好评,而传统的讲授式最差。由此可见,专业理论课的师资配备和授课模式会极大影响学生的出勤率,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由此可知,要想提高教学研究型大学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全面培养,提高专业授课技能和学历、职称,积极参加教师技能培训与交流,增强课堂凝聚力。此外,增加课堂的学生点名率,这样学生的出勤情况会更好。但从长期来说,这不一定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出勤的影响因素众多,会弱化单一因素的作用。总之,要想提高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且长期稳定,专业师资力量是根本,需要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出发,全方位提升教师技能,从而提高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6]。

参考文献:

[1]钱厚斌.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20-22.

[2]王金刚.建设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教学研究型二级学院[J].中国高等教育,2015,(23):49-51.

[3]苑申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的科学化维度[J].高教探索,2012,(2):81-85.

[4]周建新,杨桦,华吟.研究型大学人文通识课教学效率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通识课调研的经济计量分析[J].高教探索,2017,(6):61-66.

[5]舒悦.浅谈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现代化的深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5,(7):73-81.

[6]刘长青,孔丽丹.以项目驱动的双主体教育模式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70-71.

猜你喜欢

出勤率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效果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巧解百分数问题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天津体育学院篮球专项学生作息时间对专修课出勤率影响研究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
浅谈提高学生课余训练出勤率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