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走失及其社会支持系统构建
2019-01-17彭青云
彭青云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走失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走失事件频发,是个体、家庭、社会和政府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老年人患病或经济贫困,家庭照料资源匮乏,防护措施不到位;社区服务发展滞后,大众传媒对老年人走失问题关注不够,老年群众组织功能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政府管理部门职责不明。鉴于此,应多管齐下,构筑预防老年人走失的社会支持系统,从促进老年人自身的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防护意识,发挥社区、新闻网络媒体等的作用和寻人功能,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及相关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出发,为老年人走失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
关键词:老年人走失;失智症;社会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12-0089-05
一、研究背景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中国老年人走失事件频发,走失数量日渐增多。近年来关于老年人的寻人启事频繁见于报端和朋友圈。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平均每天约走失1370人。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老年人走失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研究该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注老年人走失问题,不仅是因为老年人走失数量巨大,而且是因为老年人走失后果严重。一般而言,老年人走失后致死概率较大。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老年人走失后会面临低温、脱水、溺水、高处坠落等危及生命的危险。②Robert等人的研究表明,走失后的老年人死亡率高达27%。③此外,走失老年人大多患有失智症。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调查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失智症患病率高达6.6%。④以2018年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7亿⑤的基数推算,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失智症患者接近1099万。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未来患失智症的老年人口也会快速增长,若不及时采取防护措施,老年人走失问题必将更加严重。
与儿童失踪事件的积极应对相比,老年人走失没有得到家庭、社会、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预防老年人走失和寻回走失老年人的过程中,极少看到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作为。对老年人走失事件,家庭重视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政府救助不完善,社会支持各子系统之间缺乏严密的协作机制。那么,老年人走失事件为何如此频发?需要构建怎样的支持系统才能有效预防老年人走失?本文拟就老年人走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老年人走失现象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老年人走失现象的原因分析
根据国内外学者关于老年人走失现象的相关研究,女性、70岁以上的高龄、低学历、丧偶和独居的老人容易走失,老年人走失前多没有正式工作。从走失地点来看,我国老年人多从农村和中小城镇走失。一般来说,老年人走失后被寻回的概率较高。国外数据显示,走失老年人有70%左右的寻回率,有过走失经历的老年人再次走失的概率将近四分之一。⑥与国外老年人主要从照料机构和医院走失的情况不同,我国老年人主要从家庭走失。老年人走失事件易发生在暖季(5—10月)的白天,绝大部分老年人是步行丢失。⑦我国老年人走失现象是个体、家庭、社会、政府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个体因素
老年人走失,主观上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主观有意自愿走失,一种是主观不愿意无意识走失。前者是指老年人自愿有意識地离家出走。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情感变故离家出走,旅游外出与家庭失去联络,经济贫困自愿外出流浪乞讨,隐居、皈依佛门而主动离开家庭,等等。老年人主观自愿有意识的走失比例较少,后果一般不太严重。后者是指身体有病或患有精神疾病及失智症的老年人非自愿走失。这类老年人走失主要是由老年人身体疾病和失智症、迷路、记忆不清所致。有研究表明,失智症或类似失智症患者有60%的走失率。⑧《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明确提出,走失老人记忆力衰退居多,痴呆症疑似和确诊的达到39%。鉴于后者在我国多发且后果比较严重,我们主要探讨这种情况。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走失老年人通常身体有病或患有精神疾病及失智症。身体疾病主要是身体残疾和慢性病,这会影响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导致老年人外出易迷失方向而走丢。精神疾病是大脑机能活动紊乱而导致的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异常。患有精神疾病的老年人一旦发病,会出现言语混乱、表达不清、记忆障碍,很容易在外出时迷路而走失。患失智症的老年人一般也表现为精神方面的障碍,走丢的概率很大。而因我国医疗条件有限,对失智症的识别和监测设备落后,许多失智症患者早期难以鉴别和发现,不少家属认为老人“老了糊涂了”是正常现象,没有及时寻求专业的治疗和帮助,这也为失智症老人走失埋下了隐患。
2.家庭因素
当前,社会家庭结构变迁,孝道衰落,传统的代际反馈和互惠模式失调,老年人日益沦为家庭中地位最低、资源最少的群体。⑨老年人走失,与经济贫困、家庭纠纷、遗弃等家庭因素有很大关系。
第一,家庭贫困、照料资源匮乏成为老年人走失的重要原因。从家庭经济状况来看,目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着一些贫困家庭,他们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于一些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也意味着失去重要的经济来源,若他们的子女经济能力有限,赡养能力不足,老人外出流浪乞讨而走丢的情况在所难免。
据谌永艳、伍业光调研发现,家庭贫困是老人在外流浪的首要原因。⑩从家庭照料情况来看,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老年人照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频繁流动,带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以及空巢、留守老年人家庭的逐年增长,这给老年人的照料带来了很多困难。家庭照料资源的匮乏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老年人尤其是失智症老年人的走失。
第二,家庭亲情淡漠、预防措施不到位是老年人走失的重要因素。从家庭情感支持来看,走失老年人家庭一般家庭亲情比较淡漠,家庭成员间缺乏交流,一些子女长期不联系老人,有的老人甚至被子女和亲属遗忘。而一些独居、空巢老人的生存境况更让人忧虑,一些孤寡老人甚至走失后长时间无人知晓。在家庭防护方面,大部分走失老年人家庭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如安装GPS定位装置、佩戴防走失手环、放置信息卡等。今日头条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3.5%的走失老年人家庭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B11家庭看护不到位是导致失智症老年人走失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B12此外,一些家庭成员对失智症老人的早期症状不够警觉,对老年人出现记忆模糊的征兆不够重视,对走失风险预估不够,从而导致老人多次、频繁走失。还有一些家庭在老年人走失后缺乏应对措施,寻人渠道传统单一(贴广告、报警),不懂求助现代媒体,从而错过了最佳寻找时机,导致老年人难以被寻回。
3.社会因素
第一,社区服务发展滞后,预防老年人走失功能空白。作为老年人社会支持主体之一的社区,不仅是行政管辖单元,也是居民居住空间。目前,国家正在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预防老年人走失以及协助寻回走失老年人方面的意识都比较淡薄,没有真正发挥社区的协助、互助功能。在中国城乡社区大量建立的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驿站、幸福互助院以及类似机构,大都没有提供预防老人走失的相关服务,一些机构甚至还明确拒绝失智症老年人入住托养。
第二,大众传媒对老年人走失现象关注不够。总体来说,大众传媒在老年人走失问题上没有太多的作为。今日头条也是在发布寻找失踪儿童信息的过程中才发现,老年人走失的数量更大,寻回概率更高,需要加大发布老年人的寻人启事。当前像这类致力于寻回走失老年人的媒体很少,它们势单力薄,其行动力和社会影响力十分有限。而近年来对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公交车上该不该给老人让座以及“广场舞大妈”扰民等涉老现象,新闻网络媒体进行了一些报道。大部分报道比较客观,对极少数讹人和扰民的老年人进行批评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也有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将极少数老年人的劣迹放大,由此演变成对全体老年人道德品质的质疑,这给老年群体的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代际冲突,也淡化了社会对走失老年人群体的关注。
第三,老年群众组织功能不实,难以发挥预防老年人走失的职责。近年来,我国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大多数老年群众组织没有独立职能,成员凝聚力不强,组织章程不规范,很难得到资助和扶持,难以起到预防老年人走失的作用。由此,老年人走失事件与儿童失踪事件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儿童走失,往往是举全社会之力寻找;老人走失,却只有个别子女和亲属单独行动。
4.政府因素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失能失智老人托底服务亟待加强。老年人走失与家庭经济贫困、照料资源缺乏有很大关系。目前,农村养老保险标准低下,远远达不到缓解老年人贫困的目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申请非常严格,多数经济贫困老年人家庭达不到这个标准。残疾人补贴的范围有限且申请标准严格。对于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来说,长期照护制度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照料选择,但这项制度仅在少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试点推广,具体形式和内容都在探索总结中,很难在短时间内向全国全面推广。显然,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老年人走失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二,政府部门职责不明,交叉管辖导致管理出现真空。一般来说,老人走失由走失地救助站与公安部门共同管辖。各地救助站负责收留救助流浪、走失老人,老人的失踪报案信息和户籍家庭信息只能在派出所查到。派出所发现流浪、走失老人后直接将其移交给救助站,就不再履行提供信息和协助寻找的职责。各地救助站隶属于民政部門,失踪人口信息库归属于各省公安部门,老年人走失报警一般是拨打110后由公安系统管理,这种做法很有可能出现两个部门沟通、对接不畅的问题,从而延误老人走失后的最佳寻找时间(黄金24小时),增加老人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
三、完善走失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的主要对策
综上所述,老年人走失是个体、家庭、社会和政府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老年人走失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庭渡过危机、走出困境。构建老年人走失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老年人走失前、走失后的不同时间段,本文拟从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主体出发,构建老年人个体、家庭、社会和政府四位一体的联动支持系统。在该系统中,老年人个体、家庭、社会和政府四者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履行不同的职责,提供不同层面的支持。
1.促进老年人个体的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生命历程理论认为,老年期的状态是一生积累的结果。现代人应增强忧患意识,做好长期的养老规划。如果自己家族中有患失智症的老人,应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对未来生活照顾早做安排。对老年人自身而言,老年初期需要对老年晚期的生活有所预知。一方面,老年人要加强身体锻炼,保持身心健康,延长健康预期寿命,降低患慢性病和失能失智的风险,在个体层面实现健康老龄化。另一方面,老年人要积极参与社会各种活动。老年持续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退休后承担的非强制性社会角色越多,精神状况越好。参加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保持身心愉悦,还能有效延缓老年人机体老化,防止其脱离社会。老年人要按照自己的需求、愿望和能力去参与社会,并在自己需要帮助时,获得充分的保护、保障和照料。
2.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提高预防老年人走失的防护意识
家庭是预防老年人走失的第一道防线。这道防线越严密,老年人走失的风险就越低。对于高失智风险的高龄老人家庭,家庭成员要主动加强与老人的情感交流,定期带老年人体检和进行智能测试,一旦发现有失智症征兆,要及早采取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对于患有失智症和精神疾病的老年人家庭,首先要预防为先,做好防护措施。如给老年人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和佩戴防走失手环、手表等设备,确保老年人有效佩戴,给老年人随身携带家庭信息卡,卡上详细记录老年人基本信息(姓名、电话和住址等),方便爱心人士发现走失老人后及时联系其家人。其次要以看护为主。家庭成员要落实好看护分工,多关心老年人的需求,若发现老年人有想出走的动态,要引起警惕,尽量避免老年人单独行动。老年人一旦走失,家庭成员要充分把握寻找的黄金时段,在最佳寻人时机找到老人。
3.发挥社会主体的服务作用和寻人功能
第一,加强社区及基层组织的缓冲作用和协助功能。社区是预防老年人走失的第二道防线。要充分发动社区志愿队伍、社区邻里在预防老年人走失中的作用。社区不仅要帮助老年人家庭发现老年人失智的征兆,还要在老年人走失后及时安抚家属的焦虑心理,积极协助家庭寻找走失的老人。对有走失经历的老人,社区要进行登记备案,一旦发现登记的老人独自出现在社区,应及时陪护并通知家人。社区要经常开展预防失智老人走失的宣传活动,定期开展高龄老人体检和智力筛查,检查到有记忆模糊或失智症迹象的老人要及时告知家人,并登记在册。社区居民看到长期在小区内逗留徘徊、言语不清的流浪乞讨老人,要引起注意,主动帮助其寻找家人,或拨打110向警方求助。老年群众组织贴近广大老年人生活,能够真正为老年人群体代言。因此,老年群众组织要积极寻求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的赞助和支持。社区也要扶持老年群众组织,为其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和活动场地,加强老年群众组织的人力资源建设,培养老年群众组织的骨干力量。老年群众组织要肩负起预防社区高龄、失智症老人走失的职责,对空巢、留守老人提供定期上门探访服务,对走失老人承担起协助寻找的义务。
第二,发挥新闻网络媒体的宣传作用和寻人功能。一方面,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老年人的正面形象,引导民众树立正面、积极、健康的老龄观,消除年龄歧视对老年人带来的不利影响,营造年龄友好型社会的舆论氛围。只有消除了对老年人的歧视和刻板印象,才能让社会公众积极正面地看待老年人,才能调动社会民众参与到预防老年人走失和寻找走失老年人的行动中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网络媒体的强大寻人功能。今日头条自2016年2月成立“头条寻人”公益项目以来,每天发布寻人、寻亲信息50多条,已帮助2000多名走失者回家。今日头条还牵头成立了由保安、环卫工人、网格员、民警、医疗人员组成的寻人志愿者联盟,协助家属寻找走失人员。另外,今日头条还建立了走失人员信息库,以备有线索源时可以迅速及时配对,精准定位走失者,极大地增加了走失者寻回的概率。新媒体精准定位推送寻人技术是科学技术应用到老年人寻回机制的全新尝试,是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到寻回机制的典型代表,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经验值得进一步宣传和推广。
4.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协调相关政府部门职责分工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指出,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试点的地区要统筹施策,做好长期护理保险与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福利性护理补贴项目的整合衔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老年人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要优先考虑家庭贫困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兜底保障服务,不仅保障失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还要确保家庭和社区有足够的人力提供看护、照料服务。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给社区和机构配备护理人才。尤其要做好高走失风险的中度和重度失智老年人的看护照料工作,从制度层面预防老年人走失。
第二,加强部门联动,完善老年人基本信息共享平台。首先,建议将民政部门的救助站整合到公安系统下,由公安系统统一管理,公安部门承接老年人走失报警、找寻和送回等一系列工作,救助站仅负责生活照料工作。其次,在严守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公安部门的失踪人口信息库对救助部门开放,方便家属通过申请即可获取走失老年人的走失信息。再次,创建全国统一的失踪人口信息库,搭建全国寻人网络信息平台。救助站或公安派出所发现失踪老人后,要及时将老人的信息登入全国联网的失踪人口信息库,并与网络媒介、新闻媒体做好对接,多途径发布寻人信息,做到精准定位,快速搜寻,以免延误时机。最后,民政部门要向社会公布各城市救助站的详细信息(地址分布、联络方式等),方便走失老人亲属及时查阅。
注释
①《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发布》,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10-09/8025356.shtml,2016年10月9日。
②Ksenija Butorac, Marijan Superina, et al. Developing Police Search Strategies for Elderly Missing Persons in Croatia.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and Security, 2017, No.1, pp. 24-45.
③J. Robert, M. S. Koester, The Lost Alzheimer′s and Related Disorders Search Subject: New Research & Perspectives.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jsessionid=D8AA6969E7D0829ECC69098097FCE87D?doi=10.1.1.484.9281&rep=rep1&type=pdf.
④《阿爾茨海默病》,360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007/09/3904116_239888265.shtml,2012年10月7日。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2019年2月28日。
⑥⑦Eleanor White, Paul Montgomery. Dementia, Walking Outdoors and Getting Lost: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 from Dementia-related Police Missing-person Reports. Aging & Mental Health, 2014, No.3, pp.224-230.
⑧Meredeth Rowe, Vikki Bennett. A Look at Deaths Occurring in Persons with Dementia Lost in the Community.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 Other Dementias, 2003, No.6, pp.343-348.
⑨参见范成杰:《代际失调论:对江汉平原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一种解释》,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44—45页。
⑩谌永艳、伍业光:《485例流浪老人流浪原因及对策分析》,《中国民康医学》2010年第23期。
B11数据来自2016年4月今日头条对其走失老年人数据库的调查。
B12陈妮、张彩华:《老年痴呆患者走失行为的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13年第1期。
责任编辑:海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