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反社会行为特质与校园欺凌的关系
——基于社会支持与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

2019-01-17张珊珊

关键词:控制能力特质初中生

张珊珊,张 野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 110034)

一 问题提出

近来,有关校园恶性欺凌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其发生的地域范围也较为广泛,这引起了教育部及各地方教育部门的重视。2017年11月教育部联合九部门发布了《加强中小学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治理方案》明确指出,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事件[1]。欺凌者因有骄横跋扈、恃强凌弱、敏感等不良人格特点,而出现被拒绝、被孤立、难以融入同伴群体等社会化障碍,逐渐形成攻击、以暴制暴的攻击性心理倾向[2]。

在日常生活中,带有易怒、冲动人格特征者比其他人更倾向于出现伤害他人的欺凌行为,是校园欺凌产生的风险因素。国内研究发现,反社会行为特质与青少年对立违抗性障碍(ODD)、品行障碍(CD)有关,具体包括冲动、自恋和冷酷无情三种特质,它们是预测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直接、内在的人格因素[3]。在攻击理论中,高水平的自我控制与社会支持被认为是防御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首先,自我控制作为一种调节、操作、控制个体冲动性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能力,表现在抑制冲动行为、抵御诱惑、延迟满足等方面,通过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可以遏制学生的攻击、欺凌及暴力行为[4-5]。其次,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感受到来自所在社会群体网络中成员的关系、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6]。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起保护作用,与青少年的攻击、犯罪等行为问题均呈负相关[7]。因学生的人格特征(如精神质、神经质)所致的学校适应不良、攻击、犯罪等行为问题,可以借助社会支持来缓冲,以此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8]。研究拟进一步探讨初中生校园欺凌问题及反社会行为特质、自我控制与社会支持对校园欺凌的影响机制。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随机分层取样法在东北三省范围内选取了8所初中的初一至初三学生作为参与者,由心理学研究生担任主试,利用课间施测,在测试前统一向学生宣读指导语,当场发放当场回收,测试时间约20分钟。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 197份,有效问卷共1 121份,有效率93.65%。参与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525人,女生596人;农村生493人,城市生628人。初一399人,初二385人,初三337人。年龄12—17岁,平均年龄(14.71±1.10)岁。

(二)研究工具

1.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9]。该问卷包括实施欺凌问卷和受欺凌问卷两个分问卷。实施欺凌问卷由实施身体欺凌、实施言语欺凌和实施关系欺凌3个维度组成,共13个条目。问卷采用1(从不)—5(经常)5级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学生实施欺凌程度越严重。该研究中,实施欺凌分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9,3个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9—0.84之间。

2.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10]。该问卷由情绪自控、行为自控和思维自控3个维度组成,共36个条目。问卷采用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越强。本研究中,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3个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9—0.84之间。

3.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11]。该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共17个条目。问卷采用 1(不符合)—5(符合)5级评分法。该量表的总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越好。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3个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7—0.85之间。

4.反社会过程筛查表自评版[12]。该量表共有由冷酷无情(CU特质)、自恋和冲动3个维度,共2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采用0(一点都不正确)—2(完全正确)3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特质倾向就越高。研究中,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3个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在0.81—0.85之间。

(三)统计处理方法

采用SPSS 22.0、AMOS 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生源地初中生的各量表评分;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级初中生的各量表评分,事后检验用LSD法;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探讨变量间的关系;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的检验及可信区间的估计。

三 研究结果

(一)不同人口学特征各量表评分比较

男生校园欺凌得分以及反社会行为特质均高于女生,而社会支持得分低于女生;城市初中生自我控制、社会支持得分均高于农村;初三学生自恋得分大于初二、初一(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初中生各量表总分比较

注:MSSSA,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量表;ASS,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CU特质,冷酷无情特质;APSD,反社会行为特质量表。**P<0.01,***P<0.001。

(二)反社会行为特质、自我控制、社会支持和校园欺凌间的相关性

校园欺凌与自我控制、社会支持均呈负相关(Ps<0.01),与反社会行为特质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s<0.01);反社会行为特质及其维度与自我控制、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s<0.01);社会支持与自我控制呈正相关(Ps<0.01),见表2。

表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r)

注: MSSSA,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量表;ASS,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CU特质,冷酷无情特质;APSD,反社会行为特质量表;**P<0.01。

(三)自我控制、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

以反社会行为特质中的自恋、CU特质和冲动得分为自变量,自我控制和社会支持得分为中介变量,校园欺凌得分为因变量,运用AMOS 24.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模型拟合较好(χ2/df=3.74,RMSEA=0.04,GFI=0.99,AGFI=0.97,CFI=0.97,NFI=0.96,IFI=0.97)。由图1可知看出,无论是自恋、CU特质还是冲动,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校园欺凌,而且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预测校园欺凌,还可以自我控制、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校园欺凌。

控制性别和生源地,进一步使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重复抽样数为2000,可信区间为95%。结果显示,自我控制、社会支持在自恋与校园欺凌间的间接效应的95%可信区间为[0.08,0.15],在CU特质与校园欺凌间的95%可信区间为[0.08,0.16],在冲动与校园欺凌间的95%可信区间为[0.11,0.19],均不包括0,表明链式中介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自我控制和社会支持在自恋和校园欺凌间的中介效应量为0.11,占总效应的19.3%,在CU特质与校园欺凌间的中介效应量为0.24,占总效应的29.0%,在冲动与校园欺凌间的中介效应量为0.15,占总效应的38.7%;自我控制在自恋与校园欺凌间的中介效应量为0.10,占总效应的15.3%,在CU特质与校园欺凌间的中介效应量为0.23,占总效应的28.2%,在冲动与欺凌间的中介效应量为0.14,占总效应的35.8%。上述中介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和自我控制在反社会行为特质与校园欺凌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图1 社会支持与自我控制在反社会行为特质与校园欺凌间的链式模型

四 讨 论

(一)校园欺凌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比较分析

现有研究也多认为男生的校园欺凌高于女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其一,从生理上来说,男生天生就带有攻击性,而且社会对男性攻击行为持有高忍耐度[13];其二,从心理上来说,处于青春期的男生遇事更加冲动、喜好寻求独立、但却缺乏辨别力,男生出现欺凌的可能性会更大[14]。因此,教师在学校中应该多关注男生以便防范他们出现欺凌行为,并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为男生提供发泄情绪的空间。同时,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反社会行为特质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拥有更多攻击、破坏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倾向,这也可能是男女生在欺凌上存在差异的另一个原因。

(二)自我控制与社会支持在反社会行为特质与校园欺凌的关系分析

相关分析发现,校园欺凌与自我控制、社会支持均呈负相关。自我控制能力高者不但可以主动地控制并避免与目标冲突,还能合理地认识并分配有限的资源,降低外界诱惑来避免与他人冲突[15],而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外界环境资源,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与行为方式,所以两者对校园欺凌可能有保护的作用。而校园欺凌与反社会行为特质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Muoz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反社会行为特质个体通常具有偏爱新异刺激、刺激追寻和冒险行为倾向,高反社会行为特质对实施校园欺凌有正向预测作用[16]。

此次调查首先发现反社会行为特质通过社会支持对自我控制产生间接影响。拥有低反社会行为者无论是冲动性、冷酷无情还是自恋水平均较低,提供给个体的是积极的人格品质,帮助个体采取适当的方式抵御不良情境,维持健康情绪情感,这会使个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丰富的社会支持会提高初中生固有的自我控制能力。其次,此次调查也发现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控制对初中生校园欺凌产生间接效应。高自我控制者在面对消极情绪时,大脑双侧外侧前额叶、右侧额下回的活动显著增加,消极情绪体验的强度低于低控制者,表现出自发式的情绪调节,而低自我控制者对消极情绪更加敏感,进而以欺凌的方式释放消极情绪[17]。

(三)教育建议

结合该研究结论,对初中生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注重性别差异,降低男生校园欺凌的高发率,警惕女生校园欺凌的蔓延。在校园中,教师要了解男生易出现校园欺凌的原因,是本身的生理、个性原因还是由于教养方式、认知偏差等原因引起,再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与教育男生,鼓励其使用有效策略处理与同伴交往中的冲突行为,也可以让男女生共同交流与合作,丰富人际交往经验,提高友谊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对女生传统角色约束性规范相对弱化,家长出现将女生当男生养的教养理念,社会也鼓励女生要有“男性气质”的倾向,这似乎为女生以团伙方式对同伴侮辱、谩骂,甚至施以身体的攻击的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加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减少初中生冲动性行为。初中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发育的青春期、成长的叛逆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并不够成熟,好冲动、情绪波动剧烈、自制力差、自控力弱、缺乏对是非的辨别力,这些特点导致部分初中生使用暴力语言和行为的习惯。要减少初中生冲动性行为,达到减少校园欺凌的目的,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包括情绪上的控制与行为上的抑制。因此,在心理健康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团体训练课程、正念训练技术等方法有目的性地提高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

3.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培养初中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社会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影响着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抚慰他们的起伏波动的情绪,增进安全感,减少校园欺凌行为。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以增强学生间的交流机会与联系、形成相互帮相互的校园氛围、体验来自同伴的关心与爱护;在家庭中,父母仍然是初中生重要的社会支持源,欺凌者的欺凌行为需要父母时刻的监管与教育,并借助父母的关爱与管教帮助有欺凌倾向的学生改正欺凌他人的行为。

五 结 论

1.男生反社会行为特质与校园欺凌得分均高于女生。

2.校园欺凌与自我控制、社会支持均呈负相关,而与反社会行为特质呈正相关。

3.反社会行为特质与自我控制、社会支持呈负相关。

4.自我控制与社会支持在反社会行为特质与校园欺凌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控制能力特质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网络发展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篮球裁判员水平提高途径探析
太极拳和慢跑锻炼对老人静态姿势控制能力影响的研究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