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矿业史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矿业基地教育资源的价值与开发

2019-01-17刘姗姗

中国矿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矿工矿业教育资源

刘姗姗

(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北京 100048)

0 引 言

中国矿业史经历了古代矿业、近代矿业、现代矿业等几个阶段。无论哪个矿业历史阶段,矿业开发都为社会进步、民族发展、国家昌盛作出巨大贡献。在漫长的矿业开采历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永不磨灭的功勋矿山和感人事迹。他们集中地反映了我们矿工敢于奉献牺牲、勇于艰苦奋斗的爱国精神,这些崇高的精神是中国矿业发展、中国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一部中国矿业史是中国矿工的奋斗史,是中国矿工的奉献史,也是中国矿工的科技创新史,更是中国矿工的爱国、报国、强国史。

中国矿业开采史形成的这些良好的精神资源,随着矿山资源的枯竭,以及闭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同时也缺乏对这些资源的挖掘、整理。对于矿业开发的研究更多还停留在工业旅游和文化遗产的认知层面,至于在矿业发展形成积淀的宝贵矿业精神资源的教育价值及意义,鲜有论及。本文就中国现代矿业发展历史中逐步形成的教育资源,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意义进行分析。

1 中国矿业史蕴藏着丰富的、珍贵的且富于感染力的教育资源

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富裕水平。“两弹一星”的成功,一方面展示了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水平,另一方面奠定了我们国家的地位。它们的成功发射也与我们国家的矿业发展息息相关,仅以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山为例,从1964年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所使用的铍,到1967年氢弹爆炸所使用的锂,再到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所使用的铯,以及1971年第一阶段核潜艇使用的钽、铌,均来自该矿的开采。另外,该矿为国民经济建设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仅1962年向前苏联出口的矿产品价值就达到14亿卢布,所以该矿被称为国家的“功勋矿山”。必须指出的是,矿山的开采过程中,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矿工是以牺牲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换来的。这些崇高的奉献牺牲精神,与战争年代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可谓完全一致。在该矿的墙壁上至今仍写着“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16个大字,这些都凝聚着矿业先驱们的一腔报国强国热血。

中国矿业史不仅具有浓郁的奉献牺牲精神,也充满了科技创造精神。从矿山开采的爆破技术,到矿石元素的选冶提炼,面对复杂的地层地质和多元复杂的矿层剥离,都彰显了中国矿业先驱的科技创造精神。如“中国铜都”的安徽铜陵有色铜矿,1949年时整个矿山满目苍夷,破败不堪,仅三年时间,不仅全面恢复了矿山的生产开采,1953年5月1号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铜水,书写了新中国的矿业史。还有上海“梅钢”,因矿而起,因铁而立,因钢而兴的集团公司,历经50年发展创立了“艰苦创业、奋发创新的企业精神”。从无到有筚路蓝缕的奋斗文化,以厂为家待人如亲的人文氛围为内核的梅钢精神[1],并将这种“梅钢精神”视为全员的“信仰”。

还要看到,即使中国古代矿业史和中国近代矿业史也充满了宝贵的教育精神资源。唐代大诗人在游经位于今天的铜陵铜矿时,面对古代矿工在寒冷的冬天采冶劳动场面,写下了“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的动人诗句,其中蕴含崇高的劳动精神和科技创造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奋斗自信精神。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实施军企合一,对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大片的矿产资源疯狂的掠夺,对矿工惨无人道的压榨,这些血淋淋的矿业史都是激励今人的宝贵教材。在中国矿业漫长开采的过程中,有一批青年学生,他们怀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放弃大城市大机关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专业前景,纷纷来到偏僻艰苦的矿山,钻坑道、下采场、到炉前,以己所学,刻苦钻研,攻克难关,为中国矿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把自己最美的青春以至终生奉献给了中国的矿山事业。他们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榜样,他们的爱国奉献更是大学生的精神标识,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教育激励的作用。

2 中国矿业史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矿业史有什么关系,中国矿业史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有怎样的教育价值意义,它与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传播,红色革命遗址教育又有什么关系。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我国经历14年抗战,国家主权的独立是以民族的巨大牺牲为代价换来的。从1949年到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集中动用了全国的力量,实现了工业化建设,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人力资源的积累,科学技术的创造,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国民素养的优化等一系列目标。在这30年的时期,从工人、农民、科学家,再到政府高官,他们不仅工资低,甚至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却把所有的付出和劳动创造都奉献给了国家。中国矿业史中所记录的矿业先驱们充满了这样的奉献牺牲,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矿业先驱,他们所创造的巨大的劳动价值都贡献给了国家。中国矿业史,中国每一座矿山从开始开采到矿产资源的采矿结束、无一不展现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

我们今天教育大学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教育他们为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要勇于奉献,牺牲个人利益时,这些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在中国矿业史中,矿业先驱的感人事迹中能够充分的融通转化,也必然转化产生极大的教育效能。因为中国矿业先驱们的奋斗,为国家所做出的奉献牺牲,与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2]。

中国矿业史中所蕴藏的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其教育效能因而更为切实有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偏理论、偏灌输、偏说教,尽管也组织参观革命遗址、青年志愿者活动、思政大讲堂等活动,其教育的实践性有限,教育效果主要限于大学生思想认知层面,这与让大学生从内心产生认同,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人生的目标、行为的方向还存在差距。因为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任何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要取得大学生的内心认同,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唯有通过实践,并和现实中的在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客观物质结果加以对照检验,结果一致,才能使大学生产生内心的认同和信服,才会成为激励其人生道路的行为方向和目标[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亦自然实现,矿业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言而喻。

3 矿业基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

矿业基地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前提,首先需要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中国矿业历史的教育资源价值,不能把矿业史简单理解为矿产开采、物质生产过程的记录,要理性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矿业先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盛,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为支撑,在矿业开采中逐步形成了爱国报国强国、艰苦奋斗、奉献牺牲、科技创新等可贵的中国矿业精神,并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矿业精神是中国矿业发展不可失去的支撑。其次,应当从全国各大矿业基地,尤其对那些资源枯竭型的大型矿山的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梳理,概括出中国矿业精神概念的内核和外延,从而能理性地阐述什么是中国矿业精神。再次,将矿业基地的思政教育资源挖掘整理,纳入资源枯竭型矿山和城市转型的规划内容,尤其是要重视矿山开采生产历史中尚存在的典型矿产品、生产物件、英模遗物、矿洞、坑道、采场井下运输车等一系列物化载体,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予以复印储存,永久保护。最后,资源枯竭型矿山和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应注重将思政教育资源与工业旅游,研学基地的建设相互结合,综合规划实行工业旅游+研学基地+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一并作为产业转型的项目内容,确立矿业基地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中央新近提出的在校学生进企业到农村接受社会实践的教育要求完全一致。

今天,如何在转型中充分认知梳理,挖掘利用珍贵的思政教育资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实实在在的物化基地,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物质和精神、理论和实践的多重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矿工矿业教育资源
基于新SEIRS 的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分析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金牌挖矿工
矿工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关于新常态下矿业发展的思考
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