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9-01-17
756000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人民医院,宁夏固原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症状表现为便血、呕血、机体出血微循环障碍等,如不及时开展治疗会导致周边组织和器官出现衰竭情况,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临床中,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采用消化内镜治疗,但治疗后多会发生再出血情况,对整体治疗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更会使患者心理出现负性情绪[1]。为降低治疗后发生再出血情况,本次将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8月-2018年10月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2例,对所有患者实施消化内镜治疗,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有出血情况分为两组。再出血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19~65岁,平均(53.56±1.76)岁。未再出血组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龄20~66岁,平均(54.60±1.7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黑便、呕血、心率过速、头晕等症状。②患者自愿签订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血液传染性疾病。②器质性病变。③肿瘤。④语言、认知障碍。⑤中途退出者。
方法:对两组患者基本信息进行记录,收集患者相关信息,记录休克、血红蛋白、血尿素氮等指标情况,分析诱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相关危险因素。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治疗后再出血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出血量、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休克发生率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治疗后再出血多因素分析: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血红蛋白、内镜下活动出血、休克是导致患者再出血主要危险因素。
讨 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高发疾病,也是重症之一,此疾病临床特点为发病严重、死亡率高、疾病发展快。随着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以及饮食不规律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呈递增状态,此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以及呕血等情况。通过临床数据可发现诱发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因素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以及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以及胃黏膜病变等情况。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会发生呕血、黑便等情况,若不及时开展治疗会诱发出血性休克、肝性脑病等[2]。有相关研究表明,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便秘、药物不良反应、情绪等问题也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因素。长时间过量酗酒也会引发上消化道出血[3]。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因为上消化道发生病变而诱发的,有许多患者是由于胆、胰疾病而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上消化系统肿瘤、反流性食管炎等。劳累情绪与饮酒也是主要诱因,患者在此基础上会发生胃溃疡,从而降低胃黏膜的预防能力,同时氢离子逆向弥散会加重胃黏膜损伤,从而引发出血情况。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实施常规的治疗,无法达到理想的止血效果。消化内镜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可清楚看见病灶情况,并对出血位置进行止血,内镜治疗的优势为输血量低、治疗效果理想等。但部分患者内镜治疗后会导致机体再出血。所以,对患者再出血情况实施全方面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此次研究得知,两组患者在出血量、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休克发生率方面进行比较,存在一定差异性。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血红蛋白、内镜下活动出血、休克是导致患者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所以,在实施消化内镜治疗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相对应治疗与预防,从而达到降低患者再出血发生率,保证患者机体健康。内镜治疗的优势为切口小、操作简单、术后利于患者早日康复,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开展治疗效果理想。为保证整体治疗效果,可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开展护理服务,根据患者基本情况以及病史等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状态,对患者和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其护理配合度与自我保健能力。内镜治疗操作前,告知其手术流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获得患者同意可实施手术。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注重加观察患者心率等基本指标情况,若有异常情况立刻告知医师。操作治疗后,将患者推送回病房,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出院前告知患者定时复诊,有异常情况立刻就诊。
综上所述,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消化内镜治疗后导致机体再出血危险因素为血红蛋白、内镜下活动出血、休克。建议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预防与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从而提高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