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探讨

2019-01-17郭宪波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行车隐患车站

郭宪波

GUO Xianbo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 齐齐哈尔车务段,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Qiqihar Depot, China Railway Harbin Group Co., Ltd., Qiqihar 161000, Heilongjiang, China)

1 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是保障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的重要管理工作,提升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水平,对于铁路运输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铁路相关部门针对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现状,结合铁路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引进了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市场运作机制,以部门负责制、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负责制为主要责任体系,建立了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主要目的是通过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安全关口前移,进一步打牢安全管理基础[1]。但是,在基层执行中存在简单化、粗放化,以及措施重叠、管理资源浪费等现象,具体分析如下。

(1)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铁路车站管理模式为: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局集团公司→车务段(直属站)→车站(车间)→班组,5个管理层级。铁路车站责任体系为: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局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段长(直属站站长)→站长(车间主任)→班组长,5个责任层级。铁路车站行车管理体系为: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局集团公司→铁路局集团公司处室→车务段(直属站)→科室→车站→车间→班组→岗位,9个行车管理层级。铁路车站行车安全责任落实体系为:车站行车岗位人员→班组长→车间主任→车站管理层→站长→段科室→段班子层→段长→铁路局集团公司处室→铁路局集团公司管理层→中国铁路总公司,11个行车安全责任落实层级。车站行车安全管理通过“5,5,9层级”的管理来实现“11层级”的责任落实,由于环节繁琐,造成管理复杂、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现象。

(2)安全管理瓶颈有待突破。近年来,铁路在安全管理上不断地加强基础建设,开展了立标、学标、对标、达标等活动,提出了“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安全管理指导思想,对加强基础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安全管理中仍然存在“重现场、轻基础,重盯防、轻对标,重结果、轻过程,重岗位、轻素质”等一系列问题[2-3],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后,由于没有有效的考核和监管手段,导致制度空转、成为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瓶颈。例如,多年来现场安全管理主要采取“人盯人”的人防模式,技防、物防的手段不足,加上逐级要求的工作越来越细、越来越繁琐,落实起来逐级细化,文字功夫代替实际效果,常此以往,落实安全管理逐步演变为形式化。此外,员工业务培训不到位,导致一线行车职工业务素质不高。

(3)安全隐患整治不力。现场管控的人情化、避重就轻等安全管理现状,致使“惯性违章”无法有效遏制。“惯性违章”指职工习以为常的、经常性的、与安全管理制度或操作规程相违背的行为[4-5]。通过“海因里希法则”分析,即:1 ∶ 29 ∶ 300 ∶ 1 000,每一起严重的事故背后,必然有29起较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 000起事故隐患相随。

(4)安全预防缺乏源头整治。事故信息的价值不仅在于惩罚和教育,尤其可用于分析事故原因,预防同类事故再次发生[6-7]。目前,事故原因分析大多停留于表面的直接原因,对事故的根本原因及原因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深入分析,急于定性定责,体现不出事故吸取教训的真正价值。而且,事故分析存在人的干扰因素较多,铁路系统是一个独立管理体系,分析事故的人群也是体系的成员,在事故分析上很难做到自我查找在事故中承担的责任,事故信息分析达不到警示作用。这里仍可以借鉴“海因里希法则”,通过事故排查隐患做到预知、隐患整改做到预控,从而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

2 提升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的对策

从铁路行车安全管理的整体来看,正确处理和协调人、机、环境的关系,实现三者的最优组合非常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强化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理顺安全管理脉络,整合安全管理资源,完善安全管理链条,积极探索安全管理制度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铁路行车安全管理新形势、新任务,对提升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1 推进安全关口前移

理清人员、设备、环境的关系,其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对行车安全起决定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均对职工的思想产生影响。铁路的管理标准和工作要求不断提高,使得铁路各级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特别是现场职工的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大。人在体系中运行,信息和思想传递会出现层层衰减。运用“九零法则”将每个人或层级落实效果设定为90分,在车站行车安全责任落实的“11个层级”中运用的结果是31.381分,在实际行车安全中条件巧合0.1%的错误就会导致100%的事故后果。从铁路车站行车现状看,无论是决策人员、执行人员、基层岗位人员要达到100%的运用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改变抓安全注重事故的“事后”管理和以事故指标判断安全工作好坏的管理模式,应经常从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度去认识解决问题。通过对人的管理体现落实责任制、打牢班组基础、健全班组机制、强化自控能力,约束领导人员的主观意识影响体制、规章、制度的正常运转。有效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实现防范安全事故关口前移。

2.2 强化风险管控机制

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工作总体架构是以规章管理、职教管理、设备管理为前提基础,以安全风险研判管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为核心手段,以干部管理、队伍素质、文化建设为重要保障,持续夯实基础工作、牢牢抓住核心手段、不断提升保障能力。铁路行车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人员、机制、环境、管理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重要特征是事故的潜在性,即事故在发生前就存在风险和隐患,以机制管控风险和隐患整治为最有效手段和最有力实践。分析风险和隐患属性如下:一是危险性,如不及时整治就可能导致事故;二是隐蔽性,往往隐蔽在细部环节中,藏匿于人的习惯行为与思维定式中;三是因果性,总是与管理意识、管理能力、管理覆盖面、管理精细度的差距密切相关联;四是时效性与重复性,不及时整治就会演变出后果,一次性整治也常常难以根治。针对风险和隐患的属性特点,找出风险和隐患根源如下: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倾向与缘由,主要包括管控失效的违章违纪行为、安全知识欠缺、安全意识薄弱、重点风险管控缺失等;二是管理上的缺陷,主要包括技术标准与作业规章缺失或有缺陷、教育培训及业务能力不适应、风险管控组织混乱、管理人员能力与作用缺失、管理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不健全等。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安全工作鲜明提出“不要让风险变成隐患,不要让隐患造成事故”的安全理念。因此,应从认识和发现各种风险和隐患入手,强化起风险管控和隐患整治机制,不断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实现源头治理和超前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

2.3 加强行车安全环境建设

铁路行车的安全环境具有内部联动的特征,行车组织涉及大量的人员、设备、部门和生产环节;又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进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会成为影响运输安全的不可控因素。找准影响行车安全环境的根源:物和环境的危险状态,主要包括安全防护装置、设备设施、工具用具缺乏或有缺陷,安全环境不良,不利的外部环境因素等。明确安全生产环境的思想认知:在如此复杂和危险的环境中,当放掉管理漏洞时,当因简化作业程序而得到一时清闲时,当因违章作业没被发现而感到庆幸时,安全风险与隐患便增强了。因此,实施安全管理,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从铁路行车和各种事故的规律着手,将着力点放在影响行车安全的关键因素上。通过对生产环境建设与管理现状的观察、思考与研究,分析出其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引发不安全后果的矛盾问题。由于生产与管理是动态的,人员与环境因素是变化的,因而安全环境中的不平衡因素必将长期存在,调整矛盾和环境上的协调平衡也将贯穿安全工作始终。为此,行车安全要树立求同存异、化解矛盾的统一思想为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现场检查、职场巡视、会议研究、制度编修等各项日常工作中,都要时时思考研究与现实生产环境抵触的问题,实现安全管理和生产环境的融合氛围。车站中的每个岗位日常要做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瞄准缺陷、聚焦问题,尤其要做到不被现状、惯例、传统所麻痹,而要始终做到对照标准、尊重规则,面对生产和管理与环境的矛盾不能倒行逆施。

3 结束语

铁路车站行车安全是运输生产系统运行秩序正常、旅客生命财产平安无险、货物和运输设备完好无损的综合表现,也是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位移而进行的全部生产活动协调运作的结果。在实现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目标上,应坚持 “长远抓基础、现实抓控制、环境抓优化”的工作思路,坚持风险优先、系统性、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原则,理顺安全管理脉络,整合安全管理资源,完善安全管理链条,从而实现夯实安全基础、释放管理效能的积极作用,建立一套适应当前铁路改革需要的安全管理预防机制,做到安全关口前移[8]。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研究对于提升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行车隐患车站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隐患随手拍
车站一角
雾霾天行车安全
在北京,一个车站的治理有多难
夜间行车技巧
吉普自由光行车制动易熄火
调度调整在地铁行车组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