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河长制推动全域治水的对策及实践探索
2019-01-17
(河北省迁西县县委,河北 迁西 064300)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迁西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省市工作部署,把落实河长制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推动河长制在县域基层全面落地见效,全域水生态得到根本性改善,为有效保护绿水青山探索了迁西模式。
1 迁西县概况
迁西县地处燕山南麓、长城脚下,京津唐承秦腹地,森林覆盖率达63%,位居河北省第二位,有滦河、还乡河、长河、洒河、横河、清河6条主要河流过境,有潘家口、大黑汀两座国家级水利枢纽工程及其他大中小型水库共84座,水资源极其丰富,是著名的全国“百库县”,河北省七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素有“燕山绿色明珠、京津冀后花园”美誉。
2 迁西县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迁西县铁矿资源富集,随着铁矿采选企业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沿河建厂,大量尾矿砂淤积河道,污染水质,污水排放时有发生;ⓑ河道内乱采乱挖,严重破坏水生态,无序开发利用已接近水环境承载能力极限;ⓒ周边群众及厂矿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存在侵占河道、围垦库区等现象;ⓓ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尚未完善,存在河道内堆放生活垃圾等问题。
保护水生态、水环境,成为群众最关注的民生议题之一,落实河长制责任,推动全域治水,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3 迁西县落实河长制主要措施
3.1 强化顶层设计
河长制是一项领导统一、职责明确、多部门协同治理河道的创新举措。迁西县以含蓄水源、强化水环境治理为出发点,以打造“河库相连、碧水荡漾、蓝绿交织”美丽景观为总体目标,全面推动河长制工作落地落实。
3.1.1 建立共商模式
河流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法律保障、制度建立、机制实施、具体操作等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共同参与、协力解决。
迁西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共商模式,县委常委会每季度专题听取一次河长制工作情况汇报,各级河长每月定期调度,与涉及河流治理的相关单位、乡镇及技术团队,共同研究解决河长制落实、全流域治水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破解治水过程中各环节信息不对等、行动脱钩等诸多问题。
3.1.2 完善共治模式
落实河长制,实施全域治水,不能单靠水利部门或者某一乡镇。从务实有效角度出发,制定出台《迁西县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明确了县、乡、村三级河流治理任务和要求,统筹治水力量,设立了258名县、乡、村三级河长,建立“一河一档”、编制“一河一策”,实现了上下联动、协调统一的治理格局。
3.1.3 执行共管模式
随着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的建立,自然资源和规划、环保、林业等其他职能部门纳入河长制落实体系,由县级领导分包带队,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力量,全力参与配合县水利、乡镇、村的全域治水行动。从高位统筹,实现了由“九龙治水”到“合力共治”的转变,科学、有效推动治水工作。
3.2 实施全域治水
河流污染、环境破坏,表象体现在河里,但污染根子在岸上。迁西以彻底改善水生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的关系,既加强对河道空间及水域岸线的管护,又加强对水资源的管护。
3.2.1 实施拓展治理
以境内长河流域为治理起点,坚持“谁破坏、谁修复,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分兵两路,一路“清河障、平河床、筑河坝”,发力解决河道内问题;一路围绕河岸非法侵占河道、向河道内排污企业,开展全方位攻坚,破解源头污染。同时,整治行动由长河流域拓展到全域6条主要河流,采取行政措施,拆除河道沿岸“散乱污”企业、违法排污企业、畜禽养殖场,全部封堵境内排污口,确保污水不入净水。
3.2.2 开展生态治理
按照治理出亮点、树样板的治理思路,巩固提升河道治理成果,实施“生态湿地、堤坝、景观绿化、健身步道”四大工程,建设“秀林鸣翠、万芳花灵、春耕野望、星火流金”四大主题广场,打造集“水源涵养、生态宜居、郊野游赏、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公园,实现由环境修复的“短板”转变为生态保护的“样板”。
3.2.3 推进综合治理
为持续巩固全域治水成果,同步开展城乡生态环境深度治理攻坚行动,坚持“清、建、管、治、用”五措并举、五位一体,探索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和污水分散处理模式,建立并实施“一规五化”长效机制,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长久有效根治城乡环境卫生顽疾,彻底转变了生活污水、垃圾淤积河道、污染河流现象。
3.3 筑牢水安全屏障
在全面落实河长制,强力实施全域治水的同时,将防灾减灾、汛期安全纳入河长制工作范畴,进一步完善河长制工作内涵,有力推动“水”工作提升。
3.3.1 强化汛期防险除险
结合河长制责任体系建设,完善《迁西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与县内各级河长分工匹配挂钩,不断健全应急指挥体系,详细确定预警响应措施,开展应急演练,在减少职能交叉,增加防汛力量的同时,加强地质灾害多发区、尾矿库等的治理,有效提升防范化解汛期风险的能力。
3.3.2 强化基础设施提升
立足全县河流治理“一盘棋”,加强地下管廊、河道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主城区排洪渠及4个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项目进程,努力提升全域水质量。汛期之前,对城区内的地下管网进行疏浚,严防出现雨水倒灌、“雨天看海”现象。
3.3.3 强化水资源保护利用
在综合开展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管理保护的同时,注重水资源保护。对尚不具备开发条件的,优先保护起来,严禁借开发之名破坏水资源。以创建潘大水库及滦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为抓手,实施河库相连、河河相通,坚持防洪与蓄水相结合,同步建好拦河坝、闸,以河代库,做到引得来、蓄得住。
3.4 利用水资源做好文章
在实施河道治理生态修复过程中,采矿、铁选、采砂企业停产,河道沿岸镇村部分居民停业失业。如何保障提升河道沿岸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富民增收,是实施河湖科学化利用、保护性开发的重要依据。
迁西县以此为出发点,依托河道治理、生态治理后的青山秀水,深入挖掘秀美河湖生态资源,实施保护性开发,科学规划设计,谋划包装项目,以美丽生态汇聚美丽产业,放大美丽经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3.4.1 加强土地复垦利用
在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后,腾空平整出大量闲置土地,成为迁西吸引产业、发展经济的重要土地资源。
3.4.2 实行矿企转型升级
矿选企业、采砂企业的无序发展、肆意破坏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威胁。以违规铁矿采选企业动态出清为新起点,大力推动采矿、采砂行业整合提升。
3.4.3 提速文旅融合发展
迁西是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长城文化、古岩文化源远流长,抗战文化、蓟镇文化底蕴丰厚,景忠山、凤凰山奇峰独秀,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碧波荡漾,灵山秀水吸引了各地游客观光。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在《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基础上,谋划编制滦河、长河等县内六大重点河流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指导河域及周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大力实施珍珠项链工程,将县内丰富多彩的文旅资源串点成线,建设“生态休闲、漫游露营、乡居度假、文化体验、运动康养、工业旅游”6大旅游产品体系,重点落实基础设施PPP项目、精品旅游带、景区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城市旅游功能、厕所革命、文旅项目、乡村旅游后备箱、文旅宣传推介“9大系统工程”,有效带动精品民宿、农家乐、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实现了环境更优美、群众得实惠的双赢。
4 推进河长制主要实效
4.1 生态治理
在实施迁西县水环境拓展治理攻坚行动中,共出动人员4.3万人次,大型设备2.3万台次,启动长河带状公园项目,投资5200万元,清淤96万m3,平整河床138km2,对6km、24万m2的长河河口进行景观打造,平整尾矿库168万m3。
4.2 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累计拆除490家企业建筑,拆除各类违建2.9万处,腾出土地1631亩,清理生活垃圾6.9万t、塘沟84万m2、临建乱建房屋4734处,私搭乱建、垃圾淤积、污水横流等生态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4.3 土地综合整治
实施长河两岸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4个,总规模3885亩,新增耕地2914.5亩,提质改造耕地646.6亩,通过土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预计总收益约3.5亿元。
4.4 矿企转型升级
将全县河道周边470家铁选企业、97家选砂企业,分别整合到58家、23家,同时,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对固体废弃物(矿渣、尾砂等)进行综合利用,形成规模集中、规范有序、生态友好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5 结 语
通过河长制网格化管理,实现河长制工作从注重“条段”管理向“立体”管理的重要转变。迁西县域主城区已消灭黑臭水体,滦河出境口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