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模式下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探索
2019-01-16姜黎黎
姜黎黎
摘 要:在现代教育体制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项辅助教学工具,而人们为了全面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实时交互功能与直观形象画面,已经研发出了多种现代化教学模式。其中,微课模式可以全面整合面对面教学活动与线上教育模式的双重优势,便于学生切实实现学习进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利用微课来组织历史教学,全面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改善教学结构。从在课前预习时引入微课、在课堂探究时使用微课、在课后复习时利用微课三个角度来分析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微课来组织历史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实践探究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明显的文科教育特点,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要求较高,再加上繁重的“应试”压力,高中历史教师会比较强调自己对历史知识的讲解与补充作用,由此丰富课堂知识容量。然而,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过于突出教师的知识讲解活动,那么势必会压缩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通常会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历史知识。但是,新课改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突出学生主体需求的要求,而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及时转变教学互动结构,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为此,微课教学则可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拓展历史教学形式,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一、在课前预习时引入微课
课前预习是高中生在历史新知正式授课之前所展开的自主学习活动,是学生积极利用已知经验去内化新知的重要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帮助。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产生无效学习行为,高中历史教师便要积极地在课前预习阶段使用微课资源来指导学生,由此优化预习效果,确定课堂探究计划。
就如在“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教学中,笔者就积极利用微课录制软件,围绕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科技作用知识录制了微视频,按照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线、时代背景、时代影响呈现了学科知识。然后,笔者再重新录制了一个微视频,主要解释了我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客观原因,便于学生形成唯物史观。高中生则可在课前自主观看这两个微视频,由此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将分散的教材内容整理成直观的知识框架图,由此呈现预习结论。另外,笔者还设计了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由此考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使其及时在课前预习中背诵基础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客观评价预习成效。
二、在课堂探究时使用微课
微课教学模式是凭借一些短小、精悍的微视频资源来呈现学科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通常是围绕一到两个知识点进行,而这就便于高中生集中注意力,重点分析难点知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便要在课堂探究环节合理使用微课教学模式,借助直观、形象的微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由此完善教学互动,切实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率。
就如在“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教学中,高中生就需通过历史谈及整理报刊、电影、电视与互联网的发展史,了解传媒工具的历史发展,懂得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其中,本班有一些学生很少读报,习惯用手机、电脑去获取新闻资讯,出现了明显的时间断层问题。对此,笔者利用自己提前录制的“纸刊—电刊变化”微视频呈现了历史知识,详细归纳了报刊传媒的變化过程,也让学生切实把握了这一传媒工具的时代发展。在这一微视频的启发下,不少学生质疑:“电子刊物、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是否会完全代替纸质刊物?纸质图书又应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到来?”由此,学生便可进一步展开历史思辨,积极参与历史探究,结合现实情况作出历史解释。
三、在课后复习时利用微课
课后复习是高中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不足进行二次学习的知识回顾活动,便于学生及时弥补认知盲区,使其及时查漏补缺,调整学习、练习计划。但是,每个高中生的智能水平都不一样,需要重点复习的历史知识也不一致,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借助灵活、自由的微课教学模式来鼓励学生展开自主预习,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及时巩固历史知识,以便让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所设计并使用的所有微课资源都是公开的、共享的,以便学生及时利用这些资源复习历史知识。就如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针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几次改革浪潮录制了微视频,详细为学生梳理了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与改革成果。课后,学生可随时根据自己的认知需求观看这些微视频,及时巩固历史知识记忆,充分利用微视频实现有效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复习时间、微视频观看次数、观看内容,所以他们也切实实现了异步成长。
总而言之,微课教学模式依赖的是信息技术,呈现的资料直观,内容集中、方式灵活,更易于高中生实现自主学习。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便要积极借助微课教学模式来优化教学结构,以便全面改善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益,为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刘娟.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应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43-44.
[2]夏西.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9):122.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