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交视野下的鸦片战争起源因素的探讨

2019-01-16肖坤锋

新课程·中学 2019年11期

肖坤锋

摘 要:18世纪、19世纪是中国大变局之际,中国外交在经历了康熙朝的开明、平等与自由逐渐转向封闭、不平等与独自尊大。这种外交的退化成为中英两国战争起源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尼布楚条约》;马嘎尔尼使团;阿美士德使团;东印度公司

一、17世纪末外交的平等与贸易的自由

17世纪的亚洲北部主人翁的变更,引起了亚洲史上的一次大变局。俄国人从1579年至1638年,先后占领了北部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俄国人的这次占领使得欧洲人真正开辟出一条除了来自海洋的侵略路径之外的另一条路径:陆地上的侵略。这必然引起亚欧两个主要国家中俄关系史的大变革。

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是这个中俄关系史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开始。这一条约的成功签订,相对于中国近代外交是空前绝后的。那时所确定的中国东北的疆域是今天的一倍有余,接近200万平方公里,可谓“大东北”。康熙帝能有如此成就,这一外交的成功在于他改变了传统外交过于重视礼制的态度,能平等开放待人。

二、18世纪的贸易管制与外交礼制

历经17世纪康熙朝平三藩、收台湾以及订和约,国家走向了统一。传统以来为防沿海民眾接济“叛逆”而实行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弛。1684年,康熙下诏开海禁,尽管没有明文允许外国人进口,但事实上对各国来广州、厦门、福州、宁波通商的人一视同仁。这表明中国在17世纪末的通商制度上是开放的,通商的地点选择性也多。但到了18世纪对贸易的管制越来越封闭和保守。这种封闭的管制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海关税则的管理越来越不透明。户部颁布的税则按正常的程序是要把“各关征税科则”列榜“竖立于关口街市”;法定的税率也比较轻,还不足百分之五,比《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税率还要低。可是历经康雍乾嘉四朝,外国人都不知道税则的模样,也不知道关税的定额,他们每次交关税除了正税外,还要上交“官礼”和“陋规”,而这些是可以讲价的,他们实际承担的关税达百分之二十左右。而且外国人多次向政府索要海关税则,均被拒绝。

第二是通商的地点越来越少。康熙朝,浙江、福建和广东都欢迎外商来华贸易,他们可以在广州、厦门、福州和宁波自由通商,看上去选择的权利比较多。但到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他们只被允许在广州一口进行贸易,而且仅仅限于“广州十三行”。18世纪中国在应对这场大变局当中,似乎又回到了明末清初闭关锁国的模样了。

外国人在与中国的通商中发现他们深受地方政府的繁琐的纳税程序和繁重的各类“官礼”和“陋规”的困扰。如果能由政府出面直接与皇帝接触的话,也许可以改变这种不利格局。于是英国政府先后派出了三支使团来华,第一次是1781年加茨喀特使团来华;第二次是1791年马嘎尔尼使团来华;第三次是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来华。

这三次派出的使团除了第一次加茨喀特因中途病逝而夭折外,另外两次的外交交涉都因为在礼制上的冲突,在觐见问题上的拒绝让步而失败。

三、中英外交的失败和道光朝的“大决裂”

1791年底,马嘎尔尼带着英国外交部的训令启程来中国,训令的中心点:一是改善广州的贸易状况,争取进入广州以外的其他各地的贸易;二是联络邦交。1793年8月10日和13日,马嘎尔尼在热河行宫两次觐见了乾隆皇帝,尽管他以表达尊敬的礼仪来见中国皇帝,但两次都没行三跪九叩之礼。皇帝一道敕令拒绝了马嘎尔尼的一切要求。

外交的失败往往预示着军事斗争的开始,但当时英国为什么没有直接派兵来到亚洲撬开中国的国门呢?原因是从1791年到1815年,法国大革命的展开和拿破仑在欧洲的对外扩张使得英国的主要精力都倾注在了欧洲大陆,只能暂且搁置在远东的利益。但是这也同时预示着不久的将来战争的到来。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带着“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建立在一个安全的基础之上,能拖庇皇帝的保护,不受地方当局的侵害”的目的来华。这次的外交比起前一次来说就更加惨败。

另一个能加速战争到来的事件是1833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的取消。这一事件不太容易被人们注意,甚至完全忽略。

东印度公司自1774年取得了对华贸易垄断权,60年的期限到1833年结束。这预示着一个事实的到来:来华贸易的商人越来越多而且杂,新旧商人齐聚广州。新的商人不了解广州的贸易规则,他们对广州的严格管理大惑不解,只觉得无理。同时保护商人的责任由以前的东印度公司转移到了政府的头上,所以外交和军事这些都得由政府来负担。政府要直接负担就要建立两国沟通的机制——派驻公使,而要派驻公使这又是中国政府所不能接受的,因为中国只知道贡使,未知有公使。这种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接触比起以前使团来华接触更加容易导致两国间的大分裂,所以在道光朝我们的通商制度及外交观念是19世纪的世界所不能容

许的。

总之,当外交在道光朝“大决裂”以后,贸易通商问题的解决越来越朝着诉诸军事而非外交途径,这也就进一步催生了鸦片战争的到来。

参考文献: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04.

[2]马士.远东国际关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3]齐涛.中国通史教材·古代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03.

[4]齐涛.中国通史教材·近代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03.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