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群文之整合,意文笔之诗情
2019-01-16李海霞
李海霞
“群英荟萃展群文,尔言吾语道收获”,吾之收获:言群文之整合,意文笔之诗情。
精品课堂有王君专家的《风雨》、徐杰专家的《乡愁》、程翔专家的《窗》、孟祥娇老师的《散步》及吴丹青专家的《归园田居》,可谓群英荟萃、异彩纷呈。其中王君专家的《基于整合思想的“群文”教学》和吴丹青专家的《为诗意人生而教育》对我触动很大。语文讲究综合性和实践性,综合性在于既要“有言”,又要突出“有意”,真正实现“言意兼得”人人可得。“言意兼得”,人人有得。
一、洞察群文,发现整合
语文的阅读教学看似千头万绪,实则无非是“言和意”的诠释与表达,言在文而意在旨,让学生用那双有着求知欲望的眼睛洞察,就会发现整合之后的文意,言之意就是文旨美。我们老师就是要引导学生,让学生不断去发现,不断去体会,发现整合之魅力。
且看,王君专家讲授的《风雨》这一课,请允许我盛赞:平凹短文传世,王君火眼金睛!她的四赞平凹,与她对《风雨》的发现遥相呼应,一看篇、二看段、三看句、四看词,多么独特的慧眼呀!
“看篇”环节中王君专家设计了一个发现:我从——看到了风,那风——;我从——看到了雨,那雨——,可谓是“宏观学选材构篇”。王专家通过这个设计的流程,使学生学会从“我”的角度去发现什么,从而获得什么。毋庸置疑,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文字的表面性,更多的则是自己的发现与解读,注重了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解读了文本的言语,也就洞察了篇章的安排。
“看段”環节展示:和段落写法基本一样,意在让学生快速发现找出纵式、横式的妙点。段落的铺排确实是不简单,各种景物依次出现。扣住景物,如“树林”“垂柳”“杨叶”“芦苇”,展示段落的铺排,“群景”之聚会呀!让学生一起来参与这个有趣的活动,学生的感觉定是活跃的呀,真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那这种整合就是有意义的。
“看句”环节以评选“感动读者最精妙的句子”,调动学生颁奖于“桂冠”之活动,引导学生急于去发现、推荐,多么巧妙的设计呀!言中之精妙在于生之所见,感动在个人,所以探究发现的空间有了,学生填充的兴致便提升了起来。活跃的思维激起之后,一层又一层思维的浪花便此起彼伏,掀起了波澜。
“看词”环节,重点是抓住“贴”“冲”“飘”“落”等,特别当学生提到“落”换成“坠”字时,王君专家也是在赞成时话锋巧转,言“坠”字只说明瓦落的速度之快,但文意却然风的力量,恍然大
悟之。
我们不妨拿部编版《花之歌》作为例子来看,这一单元整合起来看,课文皆是记录大自然的美好,给人以美的享受。将《花之歌》各段的中心句铺开来看,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画。通过借物抒怀突出花的形象,全文无一“花”字,这些物都是花的隐喻,透过表层可以看出花的特征。花语的自然流露构建了鲜活的图画,有的便是现实的真实性的表层特征。如“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此类言语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朗读就能知悉其文意。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就在于此言之整合,要拨开“言”之“云雾”就要揭开群言的面纱,洞察其中的整合密码,为学生开启求知的大门,真正发挥学生的潜力,知其所以然乎。
二、洞悉文笔,想象诗情
吴丹青专家的“为诗意人生而教育”着实让人“诗情画意”了一回,“我愿执一长篙,与咫尺之人荡漾在山水之间”“我想持一画笔,携梦中之人畅想于田园之中”,如果言在表的话,那么诗情文笔的想象便是这内在意蕴了。诗情人生,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书写,或生动,或感人,或平淡……皆是情真意切的人生。文本的语言文字通过立体感让学生读之回味,神游于其中的妙诀就在于
想象。
想象可以让文本的意旨丰腴起来,透过这层便似乎真的见得真人,似乎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诗意的人生就在文本之中,何须愁孤寂呢?文本给学生的便是异彩纷呈的诗意人生,文笔的精彩多得不亦说乎?或拓展,或补白,或其中,或心得……无不牵系着学生的心意,尽在其中的乐感不言而喻。
吴丹青专家通过“猜读”“解读”的方法,诗意化地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比较、鉴别、强化,并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再次创作进行补白。如仿造原诗依照“读书南窗下……但使愿无违”的格式想象创作出学生的真意真言,实在是可贵呀!姑且让我也随之赋诗一首:教书南窗下,喜悲皆源自。日出新实中,日落满心意。执着争无悔,谁言教师苦。苦言不足道,但使愿无违。
教学《花之歌》时,为了让学生进入作品意境,就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及阅读经验想开去,感受奇特的想象,营造出丰富雅致的意境,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借助本文的句式,一则将“我”改为“花”进行比较赏读,二则仿造句式进行再次创作。诸如类似“我是点点闪烁的星光”“我是丝丝缕缕的春风”“我是片片飞舞的彩霞”,句句诗情画意,所有的美意与畅快都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愿这份诗情的人生永不毁灭,一直留在孩子的心扉。
语文的教学可显可隐,显在“言”的整合的直观,隐在“意”的诗情的抽象。我愿是一片海,既包罗了万象,又诗意了人生。语文的课堂就是这片海洋,我执起了长篙,载着这份希望与期待,载着那份梦想与向往,大步向前,不停息地追逐着。
注:本文系宁阳县“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群“言”中品儒雅情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文号:135GH026。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