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9-01-16王奎松
王奎松
摘 要:研究目的:探寻通过让学生诵读提高对经典古诗文学习印象、学习热情、理解深度的方法。探究方法:实际观摩初中语文教师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课堂,发现常见的教学问题,结合诵读教学需要把握内容的分析,提出优化方法。研究成果:建成体系化水平更高的教学策略,并取得良好实践效果。
关键词: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学
经典古诗文不但为目前中考中的一个固定题型,其也承载了中华文明的风骨,提高学生对经典古诗文的热情也就是让学生产生民族文化自豪感,为“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灌输、“核心素养”教学要求的实现奠定基础。多年教学实践说明古诗文的大量诵读可培养學生语感,逐渐理解诗文的内涵和情感,降低教学难度。
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现状
(一)诵读目的问题
目前诵读目的极其单调,即教师让学生高频率多次数朗读经典古诗文后能够背诵,而初中语文教材中并未要求学生背诵所有的古诗文,这就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教材未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学生不会投入精力去分析和掌握。
事实上笔者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在长期朗诵中对经典古诗文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强烈兴趣,并且该学生主动寻找古诗文朗读,但是这类学生数量过于稀少,发生比例不超过5%。这说明当前的诵读教学功利性过高,导致原本具有宏大世界观和优美意蕴的经典古诗词只成为学生眼中佶屈聱牙的短句,与诵读教学的预想背道而驰。
(二)诵读方法问题
虽然经典古诗文诵读中并不需要做出夸张的肢体动作,但是如果学生可以施加一些基于理解做出的动作,或者能够在头脑中构建古诗文的蕴含场景时,不但对学生的记忆有所帮助,也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1]。
笔者通过对当前诵读教育的深入分析发现,江苏省作为教育大省,学生的升学压力极大,教师也从这一角度出发只要求学生可以背诵,并掌握书面化的分析方法即可,课堂上极少抽出时间让学生诵读,这一时间通常集中在晨读或课后。这一方式不但降低了古诗文对学生的吸引力,事实上取得的教学成果也是事倍功半。
二、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课堂导入过程
课堂导入是为了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加深对知识的印象,目前的课堂导入方法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包括讲解故事、提出总体性问题等,本文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作用方法选择教师掌握水平更好的导入方法,此外,导入工作的切入点要从诗文的本身出发。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中,教师的导入方法为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提出的问题为“你的印象里,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若你生活窘迫,你会为自己拼搏还是为不认识的人拼搏?”等,之后可让学生自由讨论,时间控制为5分钟,该过程并不需要得到统一性的结果,只是活跃学生思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诗文的主旨,这一过程就是开课伊始的课堂导入。而在课程进行到30分钟左右时,学生可能出现注意力涣散问题,此时要视实际情况分析是否需要再次导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诗文介绍过程
诗文介绍过程要采用传统的“作者信息—诗文背景—诗文主旨”的“三段论”式介绍方法,可以通过说明学生争议、纪录片、影视资料等方式介绍,教师选用的优秀资料可以强烈吸引学生兴趣。
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中,教师在诗文的具体讲解前,可向学生播放MV《在下东坡,一个吃货》,这一MV来源于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作为整部纪录片中介绍的第一个人物,事实上《江城子·密州出猎》最能体现苏轼“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的风骨。这一MV播放也可起到课堂导入的作用,但是学生无法找到其和诗文之间的连接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诵文章,自己归纳从中的发现,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文中的基础性知识,让学生在课后自主观看这一纪录片,甚至可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从另一角度认识苏轼,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在后续的朗读中能够更好地代入角色,若学生可以“以情带读”,自然可以加深印象。
(三)诗文扩展过程
经典古诗文涵盖的思想和情感很多有相似性,但是其中也有些许不同,若学生能够找到最适宜的情感,则自然可以大量总结经验,可采用的方法为诗词扩展[2]。
比如教材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明了杜甫的以天下为先的思想,但是作为一名文人,若要改变天下从政是唯一办法,但是此时他已然报国无门。虽然诗词中消极思想浓厚,但是也能从中看到希望的火种,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开始,学生诵读中会不自觉变得豪迈。而扩展的知识可以为《满江红·写怀》,岳飞的家国情怀从武将角度出发,具有的悲切之情被转化成了豪迈之情,悲愤情绪能够转化为力量。教师在诵读教学模式中,可让学生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综上所述,初中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现状包括诵读方法问题和诵读目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通过诵读产生文化认同感和加深诗文的印象。今后的授课优化方法有扩展诗词类型、践行课堂导入工作以及变革传统的诗文介绍方法,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诗文的诵读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王艳.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现状分析[J].学周刊,2018(28):119-120.
[2]陈丽全.古诗文诵读教学之三点论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37):40-4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