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2019-01-16宋广亮
宋广亮
摘 要:作为一门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性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大目的便是保证学生的道德观念以及法治思想能够得到更为正确的培养与树立,在教学中便可以尝试融入“生活化”的教学,重视与生活经验以及社会实际的联系,以期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是符合现实生活要求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生活元素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并在生活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化,就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有效应用生活化教学提出观点。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接触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今的实际教学中,我們常常会发现在课堂中,教师对此的教学往往是理论大于实际,对于实践的作用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然而,结合教学现状,我们不能忽视的便是生活知识与实践对于这门课程所能够带来的效益,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还能够保证学生在与生活进行联系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中的应用是值得进行思考与探索的。笔者结合实际,对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在新课标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有了更多的要求,通过与实际生活接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进行一定的引导,以培养出正确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然而,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往往沿用着传统教学的模式,仅仅依靠教师在台上讲解,学生在台下听讲,时间长了也会昏昏欲睡,课堂氛围就略显沉闷,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也就更加低下,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微乎其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要做的便是改变教学方式,以新的教学手段来面对课堂,最终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树立。
二、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1.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依靠课本来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不大,同时,太多的知识点一次性压在学生的头上,致使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常常会由于知识点过多而没有太多的思考时间。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也只能够依靠死记硬背来完成,更做不到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将知识点与生活进行联系了,学习效果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够明晰,最终也就达不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在生活化模式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可以采用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下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同时在生活中激发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
2.整合生活素材
在生活化教学的背景下,教材并不单单是课本,实际生活中的事迹也能够作为教学的蓝本。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的素材与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结合,以教材作为蓝本来在生活中找到典型事例,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进行“学习自我保护”这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以“滴滴打车事件”作为课堂素材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于生活事件的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此类事件该如何应对,借此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防范意识以及事件应对能力有一定的培养,帮助学生对实际生活事件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
3.进行课外实践
知识的学习不仅在课堂,还存在于实际生活,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这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这一点,并且鼓励学生走向课外,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思考与体验。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走进自己的生活环境去搜集资料,同时在网上也搜集一定的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资料,写出一份报告分析环境污染的现象、原因以及环境保护的措施,最后再就环境保护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及看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有了突破,实践能力有所提升,保证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生活化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一个新的尝试,不仅做到了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素材相结合,将生活转化为教学的素材,而且通过生活与理论的联系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有了实践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学会从生活、社会环境中获得知识,树立起更为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进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张金春.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8(43):125.
[2]孙爱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浅谈[J].魅力中国,2018(1):92.
[3]农植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关于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速读(下旬),2017(10):25.
[4]吕鹏.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