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人文素材渗透策略
2019-01-16郑素娇
郑素娇
摘 要: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科目,对于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教育、知识整合能力培养、综合人文素养教育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然而受课时安排少、教学内容多的影响,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较低。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通过人文素材的引入渗透拉近学生与科目学习的距离,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人文素材渗透提升学生的科目综合感知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拓宽渠道、做好引导。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人文素材;渗透运用
历史与社会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科目,突破了历史、社会学科的界限,将更多的知识融合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理解社会时空关系,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综合素养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价值。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科目课时安排的制约,历史与社会科目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学科教学价值难以体现。新时期教学中我们就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联系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人文素材的渗透来更好地融入历史与社会科目教学中,发挥科目的人文关怀价值,拓展科目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人文素材渗透的紧迫性
传统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往往依赖的是课本内容,“以本为本”开展教学活动是以往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阅读课文、画重点、背诵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由于现行的课本是全国通用的教材,课本知识面较窄、内容有限,难以覆盖全国各地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的相关内容涉及较少。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课本知识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脱离实际,影响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例如,对于我校而言,地处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而教材第一课《从社区看我家》中的地图不少,学生就难以理解。加上学生生活在农村,学生对于社区的设施、功能认知不到位,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人文素材渗透的可行性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材有着急迫性,也有着很好的可行性:中学阶段处于学生学习理念、生活技能的养成阶段,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发挥科目的人文教学价值,做好人文理念、人文知识的引导教育,更好地发挥科目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为历史与社会是一项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是一项综合性课程,将历史、地理等文科知识进行融合,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以及认知能力提升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教学中,我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也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重视学生在科目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人文素养、综合收获与规律认知。
具体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能够找长辈讲过去的事情,讲生活条件的变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丰富科目的人文元素。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就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联系自身周边的环境变化、家人的生活改善更好地体会社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更好地体会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人文素材渗透的策略
鉴于人文素材对于学生科目学习的重要性价值及其可行性,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重视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恰当的人文素材渗透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课堂开端我们就要科学引入相关的人文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地形多样》一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诗词引入,让学生认识到地形的多样性;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歌曲《青藏高原》《长江》等歌词的引入,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形、不同风格下的人文特色。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就要认识到补充教材内容、拓展学习渠道的紧迫性,科学运用学生熟悉的人文素材,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在社区生活》一节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学校模拟为一个“社区”,让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生活感受到社区的相关功能。比如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画出学校的平面图,收发室位置、操场位置、医务室位置、教室位置、校园超市位置、宿舍位置等,引导学生能够通过熟悉的场景进行学习,感受到“迷你社区”中的各项设施,引导学生体会社区的功能,通过与自身实际联系紧密的人文元素感悟到科目的学习价值,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就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社区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与管理功能。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对于社区的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更好地发挥科目的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另外,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人文素材在课堂中的引入渗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对于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人文地理感知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同时对于学生的生活态度引导、美好理想树立也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比如在教学《地形多样》一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各种地形的介绍引导学生分析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来源,之后再通过浙江历代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于浙江发展的影响:比如古时候由于地形、交通制约,加上离政治中心偏远,浙江发展相对缓慢;而近代随着航路开辟、交通发展,地形对于社会的发展因素越来越小,浙江沿海反而成为区域优势,也由此造就了浙江的辉煌发展历程。
比如在教学《地形多样》一课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形的分类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规律、地形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就能够认识到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大多在北纬30°附近,并且都是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地形知识的引入,让学生认识到平原大多是河流冲积而成,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非常适宜早期的农耕文明发展。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大规模伐木农垦,导致绿化覆盖范围变小,土地荒漠化严重,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现在我们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退耕还林”口号以及“蚂蚁森林”等计划都是在弥补以往带来的伤害。这些人文知识的引入都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于历史、对于社会知识的全面掌握。
此外,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在课下引导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回顾,做好课堂知识的巩固与总结,帮助学生通过人文素材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原理。比如在教学《地形多样》一课的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地图知识,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经历,通过求问、搜索等方式了解本地的地形特点,进而总结出临海市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呈“七山一水两分田”地貌的总特征。让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周围状况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四、人文素材渗透的注意事项
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但是课时安排少、教学难度大,人文素材渗透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把握好尺度,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素材渗透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做到:
1.关注学生兴趣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教学工作的起点与归宿。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就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只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就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相关人文知识的运用与渗透。比如在教学《草原人家》一课的时候,由于我们浙江所处的区域与草原相距甚远,不少学生对于草原的认知不完善,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认识了。教学之前我们就可以先調查学生的学习需求: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呢?你想知道草原的什么知识?在课前做好信息搜集,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通过草原视频、草原歌曲的引入,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在草原”的学习场景,通过草原的风景、草原的动物、草原人的生活习惯进行引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人文素材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体会祖国的地大物博。
2.结合本地实际
学生对于与自身距离较远的事物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教学中,我们就要认识到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尽量引入本地元素,通过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事物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科目知识、掌握科目规律。比如在教学《家住平原》一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联系本地的实际情况,通过桃渚本地的万亩优质米种植基地图片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本地化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认识到水稻生产的必备条件,认识到分析肥沃的田地、充足的水分、温暖的气候,低纬度充足的光照对水稻生产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人文元素渗透的紧迫性、可行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开展渗透教育,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学生对科目知识的整体理解与全面掌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引导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建娥.追寻目标设计的人文之美: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实践[J].都市家教月刊,2012(1):79-81.
[2]符悦东.浅议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人文精神[J].文理导航,2018.
[3]陈忠好.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之人文性探析[J].新课程,2017(23):113.
[4]金健.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巧妙挖掘乡土资源,丰富历史与社会课教学[J].丝路视野,2017.
[5]吴雪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2009(9):154.
[6]薛文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探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4(2):149.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