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探究
2019-01-16李刚
李刚
摘 要:核心素养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各学科教学的关键所在,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也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每個历史教师需要思考与探究的重要课题,从历史核心素养的涵义出发,提出了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以期为广大历史教师开展核心素养教育提供教学方面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课程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序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学术界与教育界都十分关注的焦点。高中历史课程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之一,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也是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困扰许多历史教师的问题,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核心素养培养是一个全球性的教育热点话题,其在各教育发达国家也是关注的焦点所在。我国近年来也十分重视对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正式发布,也代表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界定。所谓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具备综合发展的能力与素养,这些能力与素养不仅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还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总的核心素养外,每个学科还有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到历史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有不少历史教师对历史核心素养本身的理解程度还不深,在教学时也很少将历史教学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同时教学方法大多也比较陈旧,使得许多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不能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利。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条件
每个学科的教学都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历史作为一种人文性比较浓的学科,也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这可以让历史教师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做好教学导入,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教师在创设历史情境前,需要细细研读历史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设计,同时要围绕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这样才能让历史情境真实有效,让学生更好地代入,为后续的核心素养教学提供良好开端。历史情境的创设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情感,也可以利用现在比较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历史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选择,以达到最优效果。
例如,在开展“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的历史教学时,为了让教学导入更有效,更好地开展核心素养教育,教师可以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历史教师可以以《百家讲坛》中于丹对《论语》的一段论述作为开头,引入“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高中生已具备较好的思考能力,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也为教师开展后续的核心素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二、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历史时空观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学习历史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所谓历史时空观,是指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中发生的,要将历史中各种重大的事件串联起来,就需要有完善的历史时空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需要历史教师做一些努力与探索,高中历史教材与初中历史教材编排的不同处在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不是按历史时间顺序进行的,这就让一些历史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学习时摸不到头绪,影响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理解。历史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构建时间轴的方式来培养历史时间观念,将一些历史大事的时间按时间轴的顺序进行排序,通过历史关键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时间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于历史空间感,教师可以借助历史地图,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逐步掌握历史空间感,提高空间观念。教师还可以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生动鲜活的历史,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例如,教师在开展“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的教学时,考虑到这一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古代史部分,对希腊的地理、历史不熟悉的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历史教师可以从古希腊的地理自然环境入手,结合课本上的古希腊地图来分析希腊产生民主政治的原因,由此也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时空观,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三、引导学生学会辨析与整理,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素养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纷繁复杂,具备一定的史料实证素养可以让学生有更清晰的思路,在对历史史料整理与分析的过程中找出支持历史史实的史料,这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需要经过大量史实资料的练习,历史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史料或思考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整理,通过多视角的各类史实材料的辨析,增强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与材料的归纳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来认识历史事件与历史问题,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历史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历史进行探究,搜集相关材料,写出一份报告。学生的选题五花八门,大多与自己的生活有联系,如有讲述家里的一些老物件的历史,有对家里老人的采访;也有的是对自己家乡的一些历史人物与历史遗迹的探究,史料有照片、访谈记录,文字材料等,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的参与性很强,能让他们在现实中感受身边的历史,也能有效培养他们在实践中运用史料实证的素养。
四、以提问启迪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素养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历史解释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可以对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有正确的认识,能客观合理地评价历史人物,这也是历史学习必备的一种能力。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以问设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历史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些问题,启迪学生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透过历史表象看到更深层次的历史问题。历史教师在创设问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历史课程与学生的认知特征,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例如,在开展“新文化运动”的教学时,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如“当时的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有哪些原因?”“新文化运动曾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当时有哪些原因?对于这样的口号,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历史教师也需要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相关史料,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思考,同时将历史背景客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五、在教学中渗透历史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家国情怀素养也是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一项重要要求,家国情怀素养要求学生在经过历史学习后可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分辨历史真伪,同时以史为鉴,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正确认识历史事件,由此来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指导作用。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时,可以从具体的历史教学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来还原历史真相,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历史情感上的共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在开展“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教学时,历史教师可以以大量史料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原因,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说说自己对这些原因的感受。同时出示一些日本侵华恶行的图片资料与文字资料,如“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学生在看到这些史实材料后都很震撼,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产生爱憎分明的情感立场与态度,此时,教师再出示大量史料,让学生了解在民族危亡之际,抗日救亡运动分别有哪些,从多角度逐步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必然性,也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艰难性,理解团结才能取得胜利。由此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国家民族使命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总的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与发展趋势,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核心素养培养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教师可以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条件;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引导学生学会辨析与整理,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以提问启迪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历史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由此来提高历史教学的成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何静霞.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J].高考,2019(29):127.
[2]刘玉薇.心系家国情怀渗透核心素养: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J].高考,2019(30):6.
[3]陈晓东.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以“罗斯福新政”教学案例为例[J].高考,2019(30):29.
[4]秦洪虹.核心素养:引领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7):21-22.
[5]纪敏.基于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构建[J].中国农村教育,2019(18):89.
[6]李雯.口述史教學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D].陕西理工大学,2019.
[7]顾谦.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J].新课程(下),2019(6):70-71.
[8]王黎黎.求“根”“问”底,学当老师: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9(6):171.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