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打酱油
2019-01-16刘明
刘明
检测报告经常出现在相关媒体中,有国家的,也有地方的。很少有人会每天盯着检测报告去生活,因为这本来就不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可当江苏一部门亮出一份检测报告后,酱油突然引起关注。原来,报告中披露,有几种酱油被检测不合格,有的甚至不能被称为酱油。更重要的是,里面还有人们所熟知的几个知名品牌。
很多人惊呼,原来醬油不能放心吃了,这里边有问题。
作为生活中的常用调味品,酱油几乎家家都有。突然有一天被人告知,这东西有问题。不免让人心中惴惴不安—关键不知道自己以前吃的酱油是否不合格,对身体是否有害处。甚至有人由此联想到其他食品是否也存在安全隐患,弄得很惶恐。
其实,这大可不必。酱油,该吃继续吃。
原因很简单,检测的是某个批次,而不是全部。退一步讲,就算是吃到了,也没啥。毕竟这东西是调味品,不可能吃入太多。就算有害,也应该产生不了多大影响。还有,就算其中没有展现酱油鲜味的成分,不能叫酱油,也毕竟是食品,一种对人体没好处的液体罢了。
回过头来,再仔细看看那份报告,找出不合格原因,无外乎几条:氨基酸含量过低,某些参数低于检测标准,某项细菌超标,标签标注不规范,广告用语不准确等。这里边最关心的,应该是几项硬指标,比如氨基酸含量和其他几项国标中的重要参数,如果是这个存在问题,那么要当心,这种酱油就要远离了。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不能被称为酱油的。当然,如果在标准线上下浮动的,另当别论。虽然理论上说,这也是不合格。
我认真地看了一下那几个知名品牌的报告,还好,他们的问题在于标注不规范或广告用语存在问题,也就是说,换个规范标签,改改广告词,就合格了,和瓶子里面装的东西关系不大。这样,我就可以不去担心了,因为我只吃瓶子里的液体,至于外面的标签和商家用什么广告语,是否规范,那是管理部门的事情,非本质问题。
至于有些人慷慨激昂地发表言论,对商家进行口诛笔伐,对相关管理部门说三道四,并能由此引申出其他事项,我想,这似乎就不是酱油的问题了。
后来,又查看一些相应的关于这个检测报告的资料,发现了商家也有他们自己的说法。我从来不怀疑检测报告的公正性,我也知道这份报告仅仅针对送检的这一个批次,不能证明这个批次前或这个批次后的酱油存在同样的毛病。也许再送一份去检测,就会是另外一个结果。无意为商家开脱,出现有问题的产品,哪怕仅仅一个批次,也是应该受到惩罚的。更何况这是日常用的食品?不过,不能因为一次检测,就废了一个产品,这对于商家来说,不公平。作为消费者,也没办法求全责备,如果想吃酱油,发现这个有问题,可以换另一个,市场大,可选择的余地多。
从酱油的选择,让我突然想起了保健品市场。这个鱼龙混杂的空间,叫很多人又爱又恨。这几年保健品接二连三爆出问题,受骗上当事件层出不穷。很多时候,不是骗子狡猾,而是上当者自身贪婪的结果。进而殃及了产品本身。有些保健品,从养生保健角度去看,是不错的,结果毁在其他方面,或定价不合理,或经销方式存在缺陷,或其他原因,只能说商家的智力和运营力不行,结果,被市场抛弃,还搞坏了保健品的名声。就像那几个品牌酱油被判定不合格一样,其实,改个标签或改个广告语能有多难,能难于你开拓市场?辛辛苦苦几十年,因为一个标签或广告,一下子搞得灰头土脸,还得去搞危机公关,何苦?不排除里面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但是,市场没工夫听你煽情。前车之鉴有的是,你就要自己去踩雷,结果也只能自吞苦果,没人去可怜。
作为消费者,不可能去把自己每天衣食住行用的东西都送去检测,直到确认安全了才用。因而,关注一下这些产品的质量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但要自己学会有鉴别力,不能听风就是雨。比如这酱油问题,听到后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先心急火燎地想知道自己受到多大伤害,而是要看一下消息来源,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再寻找应对办法。不然,被一个假消息害了,到头来都不知道自己为啥受害,那就相当悲哀了。
养生保健也一样。各种办法多如牛毛,而且每种办法后面都能找到成功的事例。听别人一说,这招好使,就去试一试。结果因为个体差异,不好使,然后就说这养生术是骗人的,或者此后再也不信这世间有所谓的养生术,都是不可取的办法。善于从问题中发现出现问题的根源,找到适合自己的,这才是智者的做法。
编辑/张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