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径抱幽山 居然城市间

2019-01-16李原昭

读者欣赏 2019年1期
关键词:园林

李原昭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蓬岛瑶台 清 沈源、唐岱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重建后的姑苏台 供图/汇图网

桑林发端  长盛不衰

中国古代园林的类型丰富多样,按照类型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即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公共园林。各类之中还包含着更加细微的分类,比如皇家园林既包括宫园、宫苑、坛苑、林苑,也包含祖庙、陵园等;私家园林则包含庭园、宅园、别业园、高士园等;公共园林则包括郊邑、村落、田园、书院以及名山胜景、佛寺道观等园林。

这些园林的“祖宗”可以远推到先秦文献中常常出现的“桑林”,也有“桑台”“台桑”“桑野”等称呼。彼时的桑林,是祭祀的神圣场所。当时人们崇拜太阳,认为太阳是从扶桑树下升起,擦着树梢上升,所以在祭祀的场所遍植桑树,便是对太阳神的敬意。而在桑林之中,则有祭祀土地神后土的社坛。每年的夏至和冬至,就是桑林祭祀之时。桑林的另外一个功能却与严肃的祭祀活动截然相反,是青年男女合欢的园林空间。每年的“春社”日,人们在桑林中欢聚,唱歌、跳舞、交谊,而后在林中幽会。甚至夏禹治水时,就与涂山氏之女“通夫妇之道于台桑之地”。此时的桑林,是自天子以至庶民的公共园林。

商周乃至先秦,园林有所变化。商代作囿,就是将一大片区域圈起来,形成一个粗犷的、充满了自然风景的园林。这里既是种菜养殖之所,也是贵族田猎之地;既是检阅士兵之所,也是作战演习之地;既是祭祀天地的场所,也是祭品的生产基地。周代則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囿取消了检阅演习的功能,增加了提供建筑和烧火木材的功能;建立了园圃生产水果蔬菜;在城市内增加了社、庙建筑,社以阶层分为王社、侯社、置社、国社等,庙则是王侯士大夫们专享。可以说,囿、园圃、庙为贵族园林,社则是对应各阶层的园林,它们主要是满足社会经济和祭祀功能,兼及休闲。那么台苑园林,在注重实用的同时,偏向于享受的功能更多。

夏桀建瑶台,建立酒池,可以行舟,可供三千人牛饮。商纣则建有沙丘台苑,收纳狗马奇物,设立酒池肉林,耽于淫乐,最后身死国灭。沙丘台苑建有沙丘宫,赵襄子时代曾经重修并新建别馆,后来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百年之后,秦始皇出巡途中死于沙丘,胡亥和赵高就在沙丘宫密谋了政变。而在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建立台苑,如楚国有离宫型的园林章华台,修筑于丘陵逶迤、湖光浩渺的山水之间;吴国则建有姑苏台,因山为台,连台为宫,甚为壮观;越王勾践则建立越王台,用以招贤纳士;同样性质的是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他为了招徕各国贤士强国复仇,拜师郭隗,并在黄金台上为郭隗修筑宫殿,于是乐毅、剧辛、邹衍等一大批人才齐聚燕国。发展到此时,台苑成了以游乐为目的的生活空间,这里风景如画、宫榭楼台林立,笙歌曼舞,美人如云,将统治阶级上层的衣食住行、音乐权利、财富欲、表现欲、色欲等展露无遗。当然,这些园林也是那个时代最佳人居环境的范例,只不过仅限于特殊的阶层。

梅花书屋图 南宋 马远

阿房宫图屏(局部) 绢本设色 194.5×60.5cm 清 袁江 故宫博物院藏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镂月开云 清 沈源、唐岱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秦统一六国,皇权确立,直到清朝覆灭,皇权文化才告结束。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朝代虽有更迭,但皇权文化一脉相承,而以此为基础的皇家园林也是绵延不绝。从秦汉的上林苑到唐朝的大明宫、从大宋的艮岳园到大清的圆明园,各朝代举全国之力,集合普天之下的优秀工匠,不断创造着园林建筑的奇迹,留存至今的仍旧蔚为大观。在皇家园林兴盛不衰的同时,私家园林、公共园林亦在同时进化,形成了类型丰富的园林大观园。这些园林仿佛一个个老人,向人们诉说着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诉说着从天子到庶民的精彩生活。

私家园林 精神寄托

在众多的园林类型中,士人们所修筑的私家园林尤值得书写。作为古代社会中精神世界最为丰富的一群人,他们修筑的园林,更多是将自己的文化品位、人文情怀、思想价值灌注其中,形成了最为独特的一种类型。在这种类型里,既有遁居避世的高士园林,也有退隐处世的田园园林;既有肥遁放逸的别业园林,也有怡情志道的城市山林,各具特色。

桃村草堂图(局部) 绢本设色 150×53cm 明 仇英 故宫博物院藏

十八學士图之四 南宋 刘松年(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窗读书图页 绢本设色 南宋 刘松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高士园林即高士贤人的隐居之所,具有代表性的当推林逋的西湖孤山。林逋性情孤傲,喜恬淡生活,曾遨游江淮,后隐居西湖孤山,有古代巢父、许由等这些隐士的风范。他在孤山上亲手构筑“山阁”作为栖身之所,植梅树360余株,经营林果,耕耘田园,以为生计。筑水亭、水轩,用以坐观西湖的波光岚影。他养了一只仙鹤,取名鹤皋,每当泛舟西湖的时候,便会告诉童子有客人来的时候放鹤,以便及时返回。这里丛林茂郁、嘉木繁荫,林逋以梅树为妻、以仙鹤为子,生活恬淡清幽。独处时种菜、栽树、拔草、养花、放鹤、画画,体察自然、思考人生;有朋友来访时,则对饮唱和,快意人生。在清幽的环境里,他写下的咏梅诗独领风骚;他没有仕进,却被范仲淹誉为“山中宰相”“荀孟才华”。他创造的园林意境亦常常为后人所借鉴。

田园园林的代表自然属于陶渊明。他的园林,丘冈逶迤,青山映照,树木佳郁,泉流潺湲。宅居有十余亩园林,八九间草屋,榆柳环绕,桃李堂前,还有松竹桑麻和白杨之属。狗吠深巷,鸡鸣树巅。家有舟车,出有僮仆。他的生活环境,似与山村里的大户人家没有什么区别,但作为退仕的官员、归隐的文人,他的生活里除了鸡毛蒜皮,还有很多人文活动,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因此便成就了其独立的园林类别。如同今日的许多艺术村,没有艺术它只是一个村,有了艺术便有了魂。在田园园林里,陶渊明除了躬耕生活,获得了他向往中的独立和自由之外,更将他的思想汇入《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乌托邦,其文化影响至今不绝。后世能与陶渊明媲美的有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和杜甫的浣花溪草堂。辋川别业有山岭冈坞、湖溪池泉,有平田竹林、堂馆亭台,还有小舟和船坞。在这里,王维和好友裴迪将诗书画乐、耕读与园林结合,创作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田园诗和山水画,以“清逸”“旷淡”的意境启迪着后世文人。浣花溪草堂则是在一片荒芜的茅草野地上整理营筑,这里建筑不多,但起居与观赏皆备,有草堂、草亭、棕亭、土台、柴门、竹桥和江亭等。杜甫还亲手栽种了桃柳桑梅、枇杷丁香等各类树木花卉及草药,园里还养着小鸟、鸡、鸭,并以老农自况。但他并没有如老农一样懵懂生活,而是在这里写出了大量反映民间疾苦,思考社会人生的诗篇。

《陶渊明诗意图》册第一开 纸本设色 27×21.3cm 清 石涛 故宫博物院藏

《陶渊明诗意图》册第十一开 纸本设色 27×21.3cm 清 石涛 故宫博物院藏

别业园林从类型上说属于田园类型,但其规模浩大,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会稽别业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别业包括了南山、北山,江水从中流过,除了大量耕田,还有二园、三苑,种有各种果树,养殖大量禽兽,从猿獾犴獌到熊罴虎鹿应有尽有,还有珍贵的树木、水草等。这里山水掩映,飞泉、溪流、湖沼、江川和矶石、冈田、山岩交相辉映。谢灵运还修筑了经台、讲堂、禅室、僧房等,规划了行走路线,并考虑了风水环境,使道路、屋宇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他还留下《山居赋》,既是山水美文,也是别业环境的“说明书”,对后世山水园林、山水文学都影响颇深。

《陶渊明诗意图》册第十二开 纸本设色 27×21.3cm 清 石涛 故宫博物院藏

东园图卷 绢本设色 30.2×126.4cm 明 文徵明 故宫博物院藏

能够与会稽别业并驾齐驱的,当属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平泉庄。平泉庄里以泉为胜,泉水萦回,引为九派,又作二潭,可以荡桨。园里有台榭百余所,包含幽居、书楼、瀑泉亭、流杯亭、东溪、西园、钓台等景致。李德裕癖好园林,便在庄里种植了南北各地的珍贵花木超过百种;还癖好搜集怪石奇石,将各地搜来的石头刻上诗词,寄托情思。李德裕精心营造平泉庄,并屡次表达过终老于此的梦想,但后来却被贬崖州,家人也几乎全部死在那里。平泉庄未能让他终老,并在黄巢起义时毁于战火。

城市山林则是居于城市或者城郊的园林,苏州的拙政园是其中的经典。拙政园是明正德年间官场失意的王献臣所建,园名取潘岳《闲居赋》之意:“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拙政园初建时大约200亩,有一堂、一楼、二轩、六亭,只占整个园林的0.3%。大面积的是松柏、竹篁、梅花、玉兰、枫杨和花圃,水面浩渺,堂轩散点,孤亭隐现,一派疏朗、简远、雅致的天然山水情趣,营造的是城市山林的氛围,表达的是主人“拙政”“独善”的儒士情怀。

园林审美 思想荟萃

从私家园林的类型,我们可以隐约感觉到这些园林所荟萃的人文思想内涵。总体上来说,私家园林是士人的小天地,是其“归隐”之所,是古代隐逸文化的体现,不过具体到各种类型,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则略有区别。

高士园林是古代隐逸思想的外化,不求富贵,只在乎悠然的生活,更近于道家思想;田园园林则是一手儒家、一手道家,邦有道时则在朝中为官,邦无道则退隐躬耕,或青年时仕宦,老年时归隐林泉;别业园亦是介于儒家和道家之间,不过是平素为官,闲时则悠游自然,切换更加灵活;城市山林则是“大隐于朝市”思想的体现,既不失城市的便利,也能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追求山林之乐。当然,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这不过是概述罢了。

此外,私家园林的审美发展,由远及近也经历了一个特别的过程。如南北朝谢灵运的会稽别业将大山大河、珍禽异兽都包含了进来,将自然山水融入生活,将人工创造开始引入自然空间。唐宋时代,则对空间的开阔与幽奥、立地高起与低下、泉池的分隔与联系、植物的疏密与比例等有了深刻明确的见解。而到了明代,没有前代的宏大规模,但在有限的小空间里,追求容纳千古文化,驰想宇宙天地,寄托士志之道,园林如同此时的写意山水一般,以精致的手法尽显自然之美。历经人们的不断努力,从写实走向写意,形成了中国园林特殊的建筑思想;将自然与人文实现精妙的结合,也是将顺其自然的道家、天人合一的儒家理想在园林里得到巧妙的体现。

总而言之,古代园林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与书法、绘画、诗歌等多种艺术门类紧密相通,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体现,也是与西方园林截然不同的特殊建筑艺术。今天,当我们回眸之时,不能仅仅惊叹于这些惊人的创造,更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发掘,从这些传统文化的根里得到滋养,以期在新的世纪培育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疏朗雅致的苏州园林 供图/视觉中国

猜你喜欢

园林
浅谈中国园林中的漏窗艺术
《园林》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明清杭州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简史
中国园林“缀玉集”
一代园林艺术宗师
园林雕塑小品创作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