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2016年新疆南部冷空气过程频数变化特征
2019-01-16刘海涛张向军刘海红李建刚
谢 芳,刘海涛,张向军,刘海红,李建刚
(1.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3.和田市气象局,新疆 和田 848000;4.民丰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疆 民丰 848500)
冷空气特别是强冷空气和寒潮是我国重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它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致灾严重等特点。冷空气过程的频繁发生不仅会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巨大损失,而且还会对环境及人们的生活、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危害[1]。因此,加强对其发生规律的认识,并进一步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报和预警,对防灾抗灾救灾及减少国民经济的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
早期,陶诗言[2]对东亚冬季冷空气活动做了研究,确定了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源地。20世纪70年代,陈佑淑[3]对冷空气标准进行讨论并将冷空气分为寒潮、强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及弱冷空气4个等级,90年代,杨松[4]等发现东亚地区冬季冷空气活动存在明显的单周和准40 d活动的振荡周期,仇永康[5]等使用1951—1989年冬半年的冷空气活动资料按候、月、年统计分析了寒潮、强冷空气、弱冷空气的特征,指出全国寒潮以11月和3月最多,2月最少,寒潮和强冷空气总和的强冷空气过程的年频数不仅有2~5 a的年际变动,而且有约为20 a的气候变动,1970年以后冷空气强冷空气过程总的趋势是逐渐减少的。任金声[6]等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结合预报经验、运用天气学、统计学、能量与诊断、人工智能和延伸预报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综合决策制作冷空气过程中期预报。近年来,国内有许多研究者对不同区域的冷空气特征做过研究[7-13],黄焕卿[14]利用中国194站1951年1月1日—2003年5月31日逐日气温资料,发现全国大部中强冷空气和寒潮年发生次数呈减少趋势,但少部分地区出现中强冷空气年发生次数增多趋势,季节上冬季冷空气发生次数同比秋、春两季减少明显。周琳[15-16]等利用1960—2010年我国384站逐日温度资料研究指出我国单站冷空气呈北多南少、北强南弱的分布特征,全国性冷空气活动频数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显著减少,而北方冷空气活动频数的年代际变化不大。
新疆南部行政上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系指天山主分水岭以南的所辖地域,地理坐标界于73°40′~96°23′E 和 34°22′~45°05′N,占地面积131.895×104km2,它三面环山,中部形成塔里木盆地,盆地中有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7-19],由于特殊的地形结构和地理位置,形成严酷的荒漠环境,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生态系统脆弱。新疆南部主要为林果、粮食、设施农业、多熟高效种植等相互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冷空气过程的科学预防对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当前,在大力发展新疆经济的历史难得时期,有必要对新疆南部的冷空气过程特征进行研究,总结掌握其发生规律,为准确预报、科学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文选取新疆南部资料连续且完整的5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代表站(图1),站点海拔高度在-48.7~3 556.3 m,研究范围包括塔里木盆地及其东部的吐鄯托和哈密、红柳河区域。从新疆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取上述代表站1971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的逐日最低气温值,依据冷空气国家标准[1]等级划分原则将冷空气过程分为弱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5个等级,各等级划分指标见表1。同时,借鉴毛炜峄等[20,21]研究乌鲁木齐单站降温过程、寒潮过程时提出的基本概念:降温日、降温过程初日、降温过程终日、降温过程、降温持续日数、过程降温幅度、过程最大24 h降温、过程最大48 h降温、过程最大72 h降温、过程最低气温、过程最低气温距平。从一次冷空气过程中的最大24、48 h和72 h降温幅度以及过程最低气温等指标来判识冷空气过程等级。
图1 新疆南部5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代表站分布
表1 冷空气过程等级划分指标
1.2 方法
统计得出新疆南部50个代表站46 a各等级的年、季、月发生频数数据,利用克里格插值、趋势、周期、突变等方法对其进行空间、时间变化分析。文中冷空气过程年、季、月发生频数为5个等级年、季、月数据的总合,新疆南部以50个单站数据的算术平均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3—5月、6—8月、9—11月、12—次年2月。空间分布基于50个单站年数据,使用SURFER软件绘制等值线图,趋势分析采用线性倾向估计[22],显著性使用相关系数法判别,周期分析采用Morlet小波变换方法[23-24],突变分析综合使用Mann-kendall、滑动平均和累计距平法[25]联合检测,Mann-kendall、滑动平均显著性用t检验法判定,累计距平显著突变性结合信噪比法[26]判定。
2 结果分析
2.1 空间分布特征
1971—2016年新疆南部单站冷空气过程(图2a)年平均出现97~109次,自西向东南、自北向南、由东向西南逐渐增加,民丰—若羌一带最多,巴仑台、吐鲁番最少,哈密-红柳河在98~101次之间,阿图什—喀什—莎车—皮山一线在101~104次范围内,策勒—于田—民丰—若羌一带冷空气过程多达105~109次,民丰、若羌出现2个高值中心,中心值分别为107.4和108.3。弱冷空气过程(图2b)年平均65~97次,自西向东逐渐减少,克州、喀什、和田及阿克苏区域内频数最多,达86~97次,两个高值中心分别是阿克苏(中心值94.8)和叶城(中心值96.8),巴州、吐鲁番、哈密地区逐渐减少,哈密地区最少(64~76次),其余较大范围在76~86次之间。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图2c)年平均5~17次,阿克苏、克州、喀什、和田4地区大致在5~12次,巴州、吐鲁番较大范围内在8~16次,巴音布鲁克、托克逊、尉犁为局部高中心,中心值分别为16.1、14.6、14.3次,哈密地区在13~17次。较强冷空气过程(图2d)年平均0.4~16.1次,大多在1~5次,有8个站不足1次,由西向中、由东向中逐渐增加,3个高发中心依次为巴音布鲁克、吐尔尕特和托克逊,中心值分别为16.1、12.5、8。强冷空气过程(图 2e)年平均0.8~5.2次,温宿、叶城、泽普3站不足1次,46个站在1~5次,巴音布鲁克为高中心,中心值5.2。寒潮(图2f)发生频数跨度较大,年均0.4~12.9次,喀什、阿克苏、和田区域多在1~2次,巴州、吐鲁番地区绝大多数站在2~4次,吐尔尕特—乌恰—塔什库尔干以西和东部的哈密地带在5~8次,巴音布鲁克出现高值中心,中心值为12.9。
2.2 线性倾向率
图2 1971—2016年新疆南部冷空气过程年均发生频数
1971—2016年新疆南部单站冷空气过程年频数倾向率(图3a)总体为负值,呈下降趋势,皮山、若羌形成负值高中心,中心值分别为-1.09次/10 a、-1.26次/10 a,若羌通过99%显著性检验,其余站倾向率值<1.0次/10 a,显著性不明显。弱冷空气过程倾向率变化(图3b)有差异,乌恰、民丰、吐鲁番一带倾向率为正值增加外,其余绝大部分站为减少趋势,乌恰倾向率为2.84次/10 a,通过99.9%的显著性检验,巴音布鲁克、和硕、铁干里克减少趋势明显,减少率分别为-2.03、-1.50、-1.49 次/10 a,均通过 95%以上显著性水平检验。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图3c)除库车、阿瓦提显著增加外(0.877次/10 a和1.018次/10 a),其余绝大多数站为减少趋势,尤以乌恰、皮山最为明显,减少率分别为-1.516、-0.966次/10 a,均通过99%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较强冷空气过程(图3d)巴音布鲁克、巴仑台、铁干里克3站显著增加,增加率分别为0.887、0.128、0.545次/10 a,吐鲁番、托克逊、尉犁三站显著减少,减少率分别为-0.702、-0.818、-0.771次/10 a,其余站变化趋势不明显。强冷空气过程(图3e)吐鲁番、托克逊、尉犁、乌恰、策勒5站呈显著下降趋势,均通过95%显著性检验,东坎、库车、阿拉尔3站显著增加,增加率分别为0.428、0.462、0.399次/10 a,均通过 95%显著性检验。寒潮过程(图3f)总体为负值、减少趋势,乌恰、尉犁、民丰、吐鲁番、鄯善、托克逊6站减少趋势显著,减少率分别为-1.332、-0.776、-0.63、-0.236、-0.423、-0.307次/10 a,均通过 99%显著性检验,巴音布鲁克线性增加,增加率为1.0次/10 a,通过95%显著性检验,皮山线性增加率为8.0次/10 a,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2.3 时间变化特征
2.3.1 持续日数频率变化
由新疆南部冷空气过程持续日数频率变化(表2)看出,各等级冷空气过程持续1~3 d的频率较高,3 d以上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频率明显下降。冷空气过程、弱冷空气过程持续1 d的频率最高,分别达56.3%和62.1%,持续2 d的频率分别为27.2%和24.1%,3 d的频率分别下降到10.9%和9.2%,5 d以上不足1%。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持续2 d的频率最高,占到40.3%,其次是1 d,占30.3%,持续3 d的频率占到19.1%,6~7 d只有1%。较强冷空气过程持续2 d的频率最高(占55.1%),其次是1 d(占21.3%),持续3 d的频率为16.7%,持续4~5 d频率合计占5.7%,持续6~7 d的频率为1.2%。强冷空气过程持续2 d的频率占到53.4%,持续3 d的频率占到24.1%,1 d、4 d的占比分别为10.0%和8.3%。寒潮持续2 d的频率略高于1 d,分别占34.8%和33.5%,合计占到68.3%,持续3 d的频率为19.1%,持续4 d的频率占到7.6%,5~6 d的频率合计占到4.1%,7 d的频率仅0.9%。
表2 新疆南部冷空气过程持续日数频率变化%
2.3.2 冷空气过程的季节变化
新疆南部冷空气过程年月频数统计结果(表3)显示,年内各等级冷空气过程达103.2次,各月发生次数相当(8.5次);弱冷空气每年平均86.3次,占冷空气过程总次数的83.6%,各月在6~8次之间,12月最多(7.8次),4月最少(6.4次);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年均10.4次,占冷空气总次数的10.1%,4—9月月均1次,其余月不足1次;较强、强、寒潮三种等级冷空气过程年均分别为2.5、2.3、2.2次,合计占冷空气过程总次数的6.8%,较强冷空气过程主要发生在5—8月,强冷空主要发生在4—5、9—10月,寒潮除5—9月少有外其余月合计占全年的75%。冷空气过程、弱冷空气春、夏、秋、冬四季出现频率相接近(各占25%左右),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夏季频率最高(30.1%),其次为春季(27.8%),秋冬两季分别为24.5%、17.9%,较强冷空气夏季发生频率高达57.9%,春秋冬三季依次为21.7%、14.9%、6.5%,强冷空气过程春、秋两季发生频率较高,分别为40.1%、31.9%,夏季较少(5.4%),冬季占到 20.6%,寒潮夏季发生频率最少(仅0.8%),冬季发生频率最高(38.9%),其次是春季(31.4%),秋季占到全年的28.1%。
表3 新疆南部各月冷空气过程出现频数 次
2.3.3 年际变化
新疆南部冷空气过程(图4a)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19次/10a,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冷空气过程频数发生由多到少的转变,1983年最多(106.9次),其次是1986年,2011年最少(100.1次);弱冷空气过程(图4b)呈略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05次/10 a,1983年出现最多(91.5次),1974年最少,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少向多转变,90年代初期由多向少转变;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图4c)呈略减趋势,减少速率为0.05次/10 a,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偏多,1993年最多(12次),1996年最少;较强冷空气过程(图4d)增加趋势不明显,经历多—少—多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偏少,1975年最多(3.6次),1989年最少;强冷空气过程(图4e)减少趋势不明显,2003年之前处于偏多阶段,经历多—少—多的变化,1994年最多(3.1次),2005年最少;寒潮(图4f)呈显著下降趋势,减少速率为0.19次/10 a(通过95%显著性水平检验),1996年之前偏多,之后偏少,最多年份出现在1974年(3.8次),2007年最少(1.2次)。
2.3.4 年代际变化
新疆南部各等级冷空气过程年代际变化幅度不明显(表4),冷空气过程20世纪80年代最多,20世纪90年代、21世纪10年代(2001—2010年)小幅逐渐减少,2001—2010年最少,2011—2016年略有增加;弱冷空气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最少,80年代增加到最多,90年代起回落且基本稳定;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20世纪70、80年代持平,90年代略有下降,2001—2010年降至最少,2011—2016年增至最高;较强冷空气过程20世纪70年代最多,80年代有所回落,2001—2010年有所增加并维持到2011—2016年;强冷空气过程20世纪70年代最多,2001—2010年最少,2011—2016年略有增加;寒潮20世纪70年代最多,之后逐年代下降,至2001—2010年最少,2011—2016年维持不变。
2.3.5 周期变化
新疆南部冷空气过程小波系数实部(图5a)年代际振荡贯穿整个低频段,30a周期明显,呈现出“偏少(未闭合)—偏多—偏少—偏多(未闭合)”的特点,该周期尺度段对应模值(图5b)较大,周期信号强烈,年际尺度上1995年起准10 a、准5 a振荡周期一直维持,2005年以后准10 a的周期信号较强烈。弱冷空气过程小波系数实部(图略)23a的准周期在年代际尺度上自始至终维持,时期上呈现出“偏少(未闭合)—偏多—偏少—偏多—偏少(未闭合)的”特点,1980年以前周期信号十分强烈,年际尺度上准10 a、准5 a的2个振荡周期维持到2005年,此后逐渐合并为一个9~10 a的周期。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20 a的年代际准周期明显且贯穿始终,呈现出“偏多(未闭合)—偏少—偏多—偏少—偏多(未闭合)”特点,1995年以前的周期信号较为强烈,年际尺度上准10 a年的周期1995年后缩短至8 a。较强冷空气过程年代际尺度上1995年后表现出明显的准25 a周期,15 a的振荡周期则贯穿始终,年际尺度上1995年以前准10 a的周期明显,准5 a的周期则贯穿始终,2000年以后8 a左右的周期信号十分强烈。强冷空气过程小波系数实部(图5c)年代际尺度上,1995年以前准33 a的周期较明显,准17~20 a左右的周期自始至终存在,表现为3个偏多和3个偏少期,整个周期信号十分强烈(图5d),年际尺度上1971—1985年间4~6 a的周期逐渐拉长为稳定的8 a周期。寒潮小波系数实部(图5e)年代际尺度上,准23 a的周期十分清晰,年际尺度上1980年以前准10 a的周期信号十分强烈(图5f),之后准7~8 a的周期持续到2016年,期间1988—1998年间准7 a的振荡周期也较明显。
表4 新疆南部冷空气过程频数年代际变化 次
2.3.6 突变变化
分别应用Mann-kendall、滑动平均和累积距平方法对1971—2016年新疆南部不同等级冷空气过程进行突变检测,Mann-kendall结果显示:各等级下UF、UB曲线均在临界线内有交点,冷空气过程UF曲线在下降趋势状态下与UB曲线相交于1994年;弱冷空气过程UF、UB曲线有2个交点,UF曲线在上升趋势中与UB曲线相交于1975年,下降趋势下与UB曲线在2008年相交;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UF曲线在下降趋势中交点出现在1976年;较强冷空气过程曲线两次相交,UF曲线分别在下降、上升两种趋势下与UB曲线相交于1976年和2005年;强冷空气过程UF曲线在下降状态下与UB曲线相交于1999年;寒潮(图6a)两条曲线交点出现在1979年,相交时UF曲线呈下降趋势。滑动平均检验结果显示:冷空气、弱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过程,在滑动步长n取3、5、7、10时,统计量t值均不显著,寒潮(图6b,曲线以Mtt表示)等级时,在步长n=3、5、7时,统计量t值最大点都出现在1979年,均通过99.9%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累计距平检验结果显示,除寒潮(图6c)曲线峰点在1979年的信噪比Rsn=1.136(>1.0)显著性较明显外,其余等级的峰(谷)值信噪比均不显著。
图5 1971—2016年新疆南部冷空气过程Morlet小波系数实部和模值变化
图6 1971—2016年新疆南部寒潮等级突变检测
3 结论
(1)新疆南部特殊的地形作用决定着不同等级冷空气过程的多寡,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策勒—于田—民丰—若羌一带为冷空气过程高发地,喀什—阿克苏—和田的平原地带为弱冷空气过程的高发区域,吐尔尕特、塔什库尔干高原站、巴音布鲁克山区站和哈密、红柳河风口站是中等及以上等级冷空气过程的高发地带。
(2)新疆南部冷空气过程年均103.2次,随着冷空气过程等级的提高,频数明显减少,弱冷空气过程86.3次占83.6%,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10.4次占10.1%,较强、强、寒潮分别为 2.5、2.3、2.2 次,合计占冷空气过程总次数的6.8%。冷空气过程、寒潮减少趋势显著,递减率均为0.19次/10a,弱、中等、较强及强冷空气过程增减趋势不明显。
(3)各等级冷空气过程持续1~3 d的频率高达87.4~95.4%,弱冷空气过程持续1 d的频率最高,达62.2%,中等强度、较强、强、寒潮持续2 d的频率最高,分别达 40.3%、55.1%、53.4%、34.8%,3 d及以上的频率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明显下降。
(4)新疆南部1970年代较强、强及寒潮出现最多,分别为2.8、2.4、2.9次,1980年代冷空气过程、弱冷空气过程最多,分别为103.8、86.6次,2001—2010年中等强度及强冷空气过程、寒潮发生最少,近6 a(2011—2016年)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最多,10.8次。弱冷空气过程四季发生频数各约25%,中等、较强冷空气夏季频率最高,分别占30.1%和57.9%,冬季最少,强冷空气过程春季最高(40.1%)、秋季次之(31.9%),夏季最少,寒潮冬季最高(38.9%)、春季次之(31.4%)、夏季最少。
(5)总体上冷空气过程具有30 a和10 a的年代际、年际周期,弱冷空气过程、寒潮年代际上有准23 a的周期,年际上有8~10 a的周期,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有准20 a和8~10 a的周期,较强冷空气过程15、5 a周期贯穿始终之外还有25 a、8~10 a的周期,强冷空气过程年代际上有准17~20 a的周期,年际上4~6 a的周期转变为8 a。滑动平均、累计距平法对弱、中等、强、较强等级冷空气过程的突变检测显著性不明显,三种突变方法共同检测出寒潮在1979年出现显著的减少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