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科学使用兽药的剖析与探讨
2019-01-16孙华伟张小飞
孙华伟,张小飞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4)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过去的中央文件提到有关食品安全都是“加快”、“推进”这样的措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明确将食品安全上升至国家战略“实施”阶段。可以预见,实施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将会像实施环保那样深刻影响着猪场的发展。猪场管理者应超前谋划、主动适应和积极调整,率先创建产品达标品牌。
1 猪场的“养”与“治”
1.1 “养”与“治”的关系
这只被放在桌边的杯子(见图1),把养猪生产中“养”与“治”的关系解释得如此通俗易懂:“养”是把杯子往里推一把,竭尽全力不让杯子掉下来;“治”是等杯子掉下来以后,看看怎么修补。
图1 被放在桌边的杯子
1.2 “养”与“治”重要性的变化
养猪策略由“重治疗”→“防治并重”→“防重于治” →“养重于防”,是很多猪场在经历“疫情洗礼”的沉重教训后总结出来的经验。
1.3 “养”与“治”的内涵
如何体现“养重于防”中的“养”?不同的猪场管理者或许有不同的理解。与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或许对“养”的重要性有更为直观的理解。江苏某存栏1000头经产母猪的规模猪场生产成绩在过去几年一直比较稳定,偶遇猪价持续高位,于是在猪场场地不变,养猪设施略有增加的基础上扩群到存栏经产母猪2000头。但在扩群后,猪场生产成绩持续下降,猪群疫情一年四季几乎不断,在猪价行情处于高位时,年盈利竟低于扩群前的水平。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猪场在扩群后看似与以前一样的饲养,其实猪只感受到的饲养环境比以前明显变差了,就像一个46座的大巴车坐46人与坐92人,看似外部环境没有变,但是车内的人的感受,明显变差了。事实证明,现在的猪病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人逼出来的[1],“大而不强”是国内多数规模猪场的通病,许多猪场亟须“瘦身健体”[2]。
2 猪场兽药使用现状
2.1 “如影随形”型
不少猪场的保健几乎不间断,每千克增重的兽药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很多猪场都有“有病治病,无病预防”、“宁可多加,不可不加”的情节,耐药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前不久跟1位医生聊天,她讲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1位市政府的公务员害怕食堂的饭不卫生,所以,他每次吃完饭以后就吃几片抗生素,就这样他几乎不间断地吃了1年多的抗生素。有一天,他感冒了,一直不见好转,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医生从他的痰液中分离到了大量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他对所有的抗生素耐药,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后,他离开了人世。滥用抗生素的最大危害,
就是导致最后无药可救,养出了“超级细菌”,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对就是拿它在给自己挖坑!
2.2 “亘古不变”型
部分猪场比较“专一”,常年就用那几种固定的药物,如在猪腹泻时仍给猪使用替米考星,消毒药也常见不变。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或消毒药,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最好轮换使用。抗生素的轮换(替换)使用是指限制某一种或某一类抗生素的应用,改用其他抗生素,一段时间后再恢复这种抗生素的应用。因此,在临床上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时不要长期固定几种抗生素而要根据疫病发生的不同病情,随时调整联合用药方案。
2.3 “大杂烩”型
一些猪场为了方便、省事,喜欢搞“大杂烩”,就是把多种抗生素混合注射或混合在一起添加使用。在兽医临床上,防治猪病时一般多限于2种抗生素药物联用,最多不宜超过3种,并不是抗生素药物联用种类越多疗效就越高。据有关体外实验报告:2种抗生素药物联合应用时约25%发生协同作用,约60%~70%为无关作用。因此,在临床上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时最好不要将2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使用。
3 药敏试验在猪场推广效果不佳的原因
3.1 兽药的研发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速度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获批新兽药的数量屈指可数,而细菌的耐药性却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特效兽药越来越少,“超级细菌”却越来越多如图2和图3。
图2 某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图3 某巴氏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3.2 污染菌“喧宾夺主”
选取做药敏试验的病料一定要新鲜,且在对病料进行表面消毒后,选取有病变部位的病料接种培养基,避免污染杂菌“喧宾夺主”。
3.3 致病菌“水土不服”
不同的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明显不同,如用普通的LB培养基培养副猪嗜血杆菌,则完全不生长,培养副猪嗜血杆菌需要在添加2%~5%和NAD的TSB培养基上才能生长。且多数致病菌的生长速度较慢,如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和猪丹毒的生长速度均较慢,且菌落较小,容易被其他非致病菌所掩盖。常见致病菌的菌落形态见图4和图5。
图4 某副猪嗜血杆菌菌落形态
图5 某猪链球菌菌落形态
3.4 实验者无操作经验
很多人认为药敏试验很简单,大家都会做,其实不然。药敏试验的精髓在于实验者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出致病菌,而如何判断和培养出致病菌,就在于实验者的操作经验和技术水平了(如图6和图7)。
图6 某猪肺脏细菌分离培养
图7 某猪肺脏内容物细菌分离培养
图6和图7中有几种不同的细菌,做药敏试验时具体挑取哪一种做药敏试验,得出的药敏结果自然是不一样的。实际临床中,很多实验者在做药敏试验时,只做到了形似,距离神似尚有很大距离。
4 猪场兽药使用的误区分析与对策
兽药的滥用,使细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各种超级病菌相继诞生。过去1头猪用几百单位的青霉素就能治好,而现在相同的病情再用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难以见到效果。
4.1 先检测后用药
建议有条件的猪场在猪群发病后,及时送检样品至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如通过CMA或CNAS认证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做到有的放矢。
4.2 真正理解和运用“养”的重要性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就是给猪喂高档饲料,用最好的兽药。其实“养”不仅仅是让猪吃好,更重要的是为猪群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适当的密度,洁净的空气,冬暖夏凉,福利良好。我国内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第1套养猪集约化生产设备开始,工业化养猪开始起步,模仿国外高密度的饲养方式,却舍不得投资改善猪群饲养环境,导致猪只长期处在应激状态,效果并不见得好。
4.3 加强猪场建设的顶层设计,提高猪群活力
小时候,大多数农村人有这样的印象:年底杀猪时,没有五六个人帮忙根本按不住猪,猪挣扎得非常厉害;而现在杀猪,只要两三个人就能轻松把猪杀死,猪挣扎得比较无力。是什么让猪的挣扎力在短短的20年间变得这么弱了呢?答案也许就是猪场建设顶层设计不科学,猪群缺少活动和锻炼,进而活力较差,也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兽药发挥最大作用。
5 小结与展望
近期有幸受邀参加一个众多大咖云集的养猪业高峰会议,会议上,不少参会嘉宾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很多猪病到了中国以后就“枝繁叶茂,并能很快开花结果呢?”,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具体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不少猪场缺少公德心
不少猪场在利益面前缺少公德心,这是造成很多猪病很难净化和消除的重要原因。如近期被农业农村部通报的“湖南省桃源县某集团公司养殖场拒绝监督检查,将1441头母猪分别出售给该公司屠宰场和其他屠宰加工企业,造成屠宰场点环境样品和该公司生产的猪肉产品样品检出非洲猪瘟阳性。同时,该公司养殖场在未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情况下,向该公司所属的其他养殖场转场仔猪,造成其他养殖场检出非洲猪瘟阳性”。
5.2 饲料霉变和添加剂严重伤害猪的免疫系统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玉米的霉变是很少发生的。自从玉米不作为人的口粮以后,玉米从生产、收获、储藏整个过程都发生了变化,霉变的几率增加;同时,高铜、高锌、瘦肉精及促生长剂也严重损伤着猪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使得猪只对药性的敏感性变差。
5.3 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
很多饲料、兽药和疫苗企业免费为猪场提供疫病检测服务,但报告中的检测数据很难保证没有经过“过滤”,把那些不利于自己的数据“过滤”掉。在此分享一位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在一次会议上通报的一个案例:一位猪场老板在听完教授的会议报告后,不满地表示每年都在实验室检测,每次结果都显示抗体水平良好,但猪群还是一直发病。核对后发现,该教授出具的原始检测报告内容与实际收到的大相径庭。原来检测报告在经某疫苗公司转交前(该猪场使用该疫苗公司的疫苗产品),把不利于公司的数据和结论都做了大量修改。谁又能保证这样的案例不是冰山一角呢?
为什么说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机会成本”,所谓的机会成本就是你免费获得某个物品或服务的时候,失去的价值[3]。中国网络文化发展不能说不快,但到今天还是一地鸡毛,皆是拜免费所赐。所以免费要比收费昂贵得多,而且免费的东西大家往往不懂得珍惜。免费最大的恶是破坏了健康的市场生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