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中药退热方熏洗佐治婴幼儿外感发热45例

2019-01-16,,,,,

中医外治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外感熏洗体温

,,,,,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470)

外感发热是小儿常见疾病,病程短者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部分传染病的早期,是儿科门急诊处理的常见疾病。现代医学多采用解热镇痛药物进行退热处理,常用的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短期疗效虽好,但体温易反复,且有一定的肝肾毒性,临床上常碰到一些家长不愿接受,依从性欠佳。本院采用中药熏洗佐治小儿外感发热,减少退热药物的使用,家属依从性强,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儿均为我院儿科、急诊科2017年3~2017年9月接诊的外感发热患儿,按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10.13±2.15)个月;首诊体温(38.32±0.35) ℃。对照组中,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11.08±2.10)个月;首诊体温(38.46±0.34) ℃。两组患儿病程均≤2 d,在性别、年龄、体温、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8版《诸福堂实用儿科学》[1]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章节制定:a.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b.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或不肿大,心肺(-);c.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减少,分类正常或以淋巴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正常。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2]中风热感冒证相关标准评定: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红,舌质红,苔薄,指纹浮紫。

1.3 纳入标准

同时符合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年龄6个月~3岁;体温37.5 ℃~41 ℃;病程≤2 d;入组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患儿;②皮肤破损或有感染者;③危重及惊厥患儿;④哮喘及过敏性体质患儿;⑤对试验药物过敏者;⑥化脓性扁桃体炎、手足口病、水痘、肺炎、急性肠炎、泌尿系感染、中枢性感染等;⑦研究者认为不能纳入者等。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中药熏洗方药组成:葛根20 g,防风20 g,香薷20 g,柴胡20 g ,扁豆花10 g,甘草5 g。一煎取药液约350 mL,加入3 000 mL~6 000 mL的温水中,控制水温约38 ℃~42 ℃,熏洗时间约10 min~15 min,每天1次~2次。熏洗时关好门窗保暖,防吹风,熏洗毕适当饮用温开水或温热稀粥,以助排汗。熏洗时防止药液进入口、眼、耳、鼻,观察有无药物过敏反应(如无皮肤瘙痒、皮疹等)以及水温,谨防烫伤。

2.2 对照组

体温过高时给予温水浴,用38 ℃~42 ℃左右温水泡浴10 min~15 min,每天1次~2次。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体温大于38.5 ℃时,给予布洛芬悬混滴剂(美林,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按5 mg~10 mg·kg/次口服,两次服药间隔时间>6 h。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①观察其治疗前、治疗后48 h、72 h体温变化及相关症状、体征变化,比较两组患儿各治疗时段体温值及全身症状改善情况,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后72 h内服用退热药物次数;②安全性指标:评估两组患儿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记录一般体格检查,血、尿、粪常规及血生化等。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判定。主症(发热)按照“无”“轻”“中”“重”分级,分别计0、2、4、6分;次症(鼻塞,流涕,咳嗽,咽红)按照“无”“轻”“中”“重”分级,分别计0、1、2、3分,治疗前后分别对主症和次症进行评分,舌、脉象、指纹不纳入计分。治愈:体温恢复正常(12 h无反复),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热峰较前下降,临床症状、体征好转,70 %≤证候积分减少率<95 %;有效:热峰较前下降,30 %≤临床症候积分减少率<70 %;无效:体温反复,临床症候积分减少率<30 %。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8 h后,两组疗效及总有效率比较无差异;治疗72 h后,治疗组痊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治疗后不同时段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各时段体温比较

治疗48 h及72 h后,治疗组体温均比对照组体温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各时段体温比较

3.4.3 治疗72 h内服用退热药物次数比较

治疗组72 h内服用退热药物的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27,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72 h内服用退热药物次数比较

3.4.4 安全性评价

所有患儿完成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4 讨 论

外感发热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的范畴[4]。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肺常不足,卫表不固之生理特点;婴幼儿期小儿冷暖不知自调,或因家长护养失当,均易致外感、咳嗽等肺系疾病的发生。外感发热在儿科疾病发病率占首位,其病原体多以病毒为主,大多属于自限性疾病[5],目前西医治疗,以休息、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积极预防并发症[1]。儿科医生能做的是尽量缩短病程,减轻患儿的舒适度,早期识别严重细菌感染病例(如脓毒症、败血症、菌血症、细菌性脑膜炎、细菌性肺炎、细菌性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性胃肠炎、皮肤软组织感染、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和中耳炎),以及各种病原体感染的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胃肠炎、疱疹病毒感染、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炎、手足口病和川崎病等[6~7]。虽然大部分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多为自限性,但由于病毒在体内复制,自身免疫细胞在清除过程中,体温反复波动,使得很多患儿家长焦虑不安,频繁更换就诊医院和医生,有导致抗生素滥用的可能及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实为临床迫切之需。祖国医学对于外治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强调“良工不废外治”,临床运用历史久远,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出土的汉墓《五十二方》中就有关于中药熏洗疗法的记载。

熏洗疗法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用中药煎煮后,先利用蒸气熏蒸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是祖国医学中外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8],当属“汗法”的范畴,达到“开鬼门,洁净府”之功效。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屏障保护、调节体温、排泄、吸收、感知等诸多功能,中药熏洗不仅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同时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达到治疗的目的。因其无须内服,对患儿无创伤,患儿家属接受程度高。近年研究证明[9],采用中药对外感发热患儿进行熏洗治疗,发现可缩短发热时间,且能降低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王晶、解玲芳等[10]研究入组外感发热患儿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柴胡、桂枝、苏叶、艾叶、薄荷、荆芥进行熏洗治疗,对照组采用温水洗浴,退热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本研究熏洗方由葛根、防风、香薷、柴胡、扁豆花、甘草组成。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防风性味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两者共为君药。香薷性味辛,微温,归肺、脾、胃经,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功效;柴胡性味苦、辛,微寒,归肝、胆经,有解表退热功效,两药助葛根、防风解表退热,共为臣药。扁豆花性平,味甘,归脾、胃经,具有和胃健脾、清热祛湿之功效,扁豆花性味甘平又可防全方太过发散,为佐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具有祛风解表兼顾脾胃功能,配以解暑之品,更适合广东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常年多湿热为患。全方重在发散解表,不偏寒热,佐以健脾、解暑之品,本研究入组病例均为风热感冒,临床使用时发现对风寒感冒、暑邪感冒,乃至时邪感冒均可取效,今后将进一步开展此方面的运用研究。

本研究证明,本熏洗方治疗婴幼儿外感发热(风热表证)能较快改善患儿的全身症状,缩短降温时间,减少退热药物的使用次数,对比观察组有显著性差异;并具有安全简便,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外感熏洗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分析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扭伤、痔瘘、荨麻疹…… 中药熏洗疗法 在家也能进行
细菌性阴道炎应用中药熏洗联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的效果研究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治阴道霉菌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