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舰船装备维修保障模式研究
2019-01-16石志军陈信在徐展
石志军,陈信在,徐展
(1.海军大连地区装备修理监修室;2.91411部队,辽宁 大连 116041)
近年来,大量高新技术舰船装备不断列装各类新型舰艇,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新装备的维修保障需要新的保障模式和技术方法与之相适应,而我国海军当前舰船装备维修保障的模式仍较为传统、技术方法较为落后,急需进行模式的改革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加强对美海军装备维修保障的研究,探索适合我军舰船装备维修保障的思路与方法,成为有效推动装备维修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1 美国海军舰船装备维修保障的主要模式与技术方法
1.1 军民融合维修保障
美军在舰船基地级维修保障中,充分利用军工企业的力量,引入了军民合作与军民竞争机制。其军队保障力量仍然是军民融合维修保障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但在新入役装备、部分高新技术装备和基地级维修保障中,美军的合同商维修保障力量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在战时能弥补军队保障力量和保障资源不足等问题,成为维修保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美军的军民融合维修保障已成为增强维修保障能力、降低保障费用、提高装备完好率的重要途径。
1.2 基于性能的保障(PBL)
美军推行的PBL是一种全新的针对具体型号装备的维修保障模式。在PBL模式下,“项目办公室”需要和“保障集成方”签订具有清晰的权责和义务界定的长期性能协议。以该协议为基础的保障结构通过“保障集成方”加强对装备全寿命保障的管理,实现装备寿命周期内的性能目标。PBL将保障作为一个可承受的综合性能包来购买,是一种基于能力而不是基于业务的采购,其管理职责分明,资金管理难度低,可优化装备的战备完好性。
1.3 自我维修保障
美军在基层维修部队推广应用便携式维修辅助设备,配备了数字化诊断、修理与预测的电子“工具箱”,采用IETM等技术,实现全要素联网,提高了基层维修的精确性、时效性和信息化水平。它不但可以帮助维修人员进行故障的隔离、查找、诊断和排除,还能自动申请备件,并可根据装备的状态数据制订修理方案,实现故障隔离查找、故障诊断、备品备件申领、修理方案制定等要素的系统结合。如遇疑难问题还可借助通信网络向远程专家求援,提高自主保障能力。
1.4 自主式保障(AL)
自主式保障(AL)是增强型基于状态的维修(CBM+)的具体实现形式。CBM+本身属于一种预测性的维修,它通过实时的装备状态监控、装备状态评定、故障征兆和部件准确状态判定,可预测装备的初始故障和剩余寿命等,使维修保障工作仅在装备出现维修需求时才组织实施。AL利用实时更新的综合信息系统,把相关规划、任务计划、维修作业与训练等要素有机结合,并通过对装备状态的实时监控自主确定维修方案。AL在装备使用时即提前启动维修保障规划和维修资源调供,可在最佳时机开展维修保障,确保装备处于良好状态。
1.5 以网络为中心的维修保障
以网络为中心的维修利用互联网和军用通信网络,使维修机构和人员能够通过网络解决维修保障问题,降低维修费效比。它主要从装备的远程诊断、远程测试及指导维修等方面发挥作用,主要包括视频维修辅助系统、士兵支援网络、可穿戴设备与计算机系统、带诊断软件的传感器人工智能通信一体化维修系统等。
1.6 精确维修保障
美军舰船装备的精确维修保障主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广泛利用先进装备设计、全资可视系统、现代物流、RFID等高技术手段,通过精准的筹划、建设和精确运用维修保障力量,在精确的时间和地点为部队提供精确数量的优质准确的维修保障,在达到保障目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保障资源。
2 美国海军舰船装备维修保障带来的启示
2.1 系统发展我军的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
在舰船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中,根据装备特点、保障难度、军内外保障力量情况,分类采用自我保障、联合保障和全寿命保障的方式实施保障,对于大型复杂装备积极推行全寿命保障并逐步向PBL模式过渡。军内保障单位可与军工厂所签订保障协议,联合建立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工作站、一体化维修保障中心等,最大限度地弥补军工厂所保障纵深靠后和军内保障单位力量薄弱的短板,实现优势互补。平时等级修理积极有序的开放市场竞争,战时后方修理实施军地协同保障;平时故障修理、战时现场抢修以军内力量为主,地方承担支援保障任务。在融合过程中,要做好军工厂所保障效果的监管,防止过度依赖军工厂所而削弱了部队的核心维修能力,要加强部队对军工厂所的指挥控制能力,增强部队与军工厂所的协同与配合。
2.2 探索适合我军的维修保障作业模式
深入研究我军舰船装备维修保障的需求、特点和规律,以注重维护保养、定期监测检测、以测以检定修为基本模式,积极深化基于类别的视情维修。在落实好预防性维修与视情维修相结合的维修作业模式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军的PBL和CBM+模式。研究我军的全寿命保障向PBL模式转变的范围、方式、方法,逐步开展相关工作,确保型号装备在全寿命周期内实现预定的完好性目标。研究推行CBM+模式,综合运用多项技术达到实时监控装备的状态、预测装备的初始故障和剩余寿命、实现装备性能监测管理与预测性维修的目的,推动我军基于预防的粗放维修模式逐步转向基于状态的精细维修模式。
2.3 积极研究新的维修保障技术与方法
积极研究装备的自动检测与测试、应急抢救与抢修、智能故障诊断、IETM、装备“五性”的改进与提高等技术。探索维修保障的智能化,以智能检测、自主保障、智能故障诊断、智能资源管理、智能决策等为主体,以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和多功能为发展方向,逐步实现指挥、检测、抢修和管理的智能化。利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信号信息处理技术、智能穿戴设备、便携式维修辅助设备、维修辅助决策与专家系统等,构建装备的远程支援维修保障专家系统,实现装备的智能故障检测、远程诊断和维修辅助。应用沉浸式技术、虚拟现实、智能穿戴、模拟仿真、多媒体交互等技术,使部队在人才培养与实战化训练、综合维修保障等方面取得突破。积极开展装备健康管理研究,开发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维修辅助决策系统、通用和专用监测设备等。
2.4 逐步推行精确化的装备维修保障
装备精确保障是有效解决我军维修保障人力不足、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成效不佳的有效举措。它涉及保障体系的规划与建设,保障信息的获得、处理与分发,保障资源的合理调配,保障工作的科学组织指挥与实施等。首先,从装备设计制造阶段要预留易于测试的接口,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掌握装备的故障规律,利用故障规律曲线科学筹措备品备件。其次,精确保障需要大数据、远程支援、监测检测、通信网络、专家诊断、人工智能决策等先进技术的支持。此外,精确保障还需要先进的指挥网络、精确的器材筹供管理和储运、优秀的技术人才等。
2.5 加强装备维修保障的信息化建设
以军队信息化系统建设为基础,围绕舰船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的信息处理流程,整体筹划、统一构建综合的信息化保障系统,实现以信息流为核心的装备维修指挥控制层信息化和以维修保障资源为核心的保障实施层信息化。
装备维修保障系统的指挥管理系统实现维修保障的指挥、维修保障系统、保障关联系统、军内保障系统和地方支援保障系统的有机连接,使军地双方的保障需求、资源和指挥调度等信息能实时共享和处理,使保障能够实时有效的进行指挥和协调。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维修保障资源数据库,系统全面掌握相关设施、设备、器材和人力等资源情况,收集装备的保障资料和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供需对接,实现信息感知、指令传输和动态调控等。
3 结语
当前,我国军队正在开展史无前例的广泛改革,运用高效的舰船装备维修保障模式,采用先进的维修保障技术,积极打造适合部队的现代舰船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能够切实提高装备维修保障的效能,有力地推动部队战斗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