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校多渠道整体性德育与工匠精神培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9-01-16周辉君蓝海南
□文|周辉君 蓝海南
(作者单位:横县职业教育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我校作为农村的国家级示范校,是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才的最重基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技术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和工匠精神的教育。构建农村中职学校新的德育和工匠精神培育模式,提高农村中职学校的德育效率,是我们的新时代的重要任务。
研究背景
农村职校生源质量差,教育难管理难问题突出
农村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整体偏低。我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农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除了少部分学生选择就读普通高中外,很多的初中毕业要么在打工,要么就在社会上游荡,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屡有发生。我们学校每年都招进2000多名农村初中毕业生,其中有将近一半是留守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一方面大多是家庭教育缺失,品德修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条件和成绩较差,学生的自卑心理较重,缺少进取的精神。
中职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普遍存在“望数生畏”的心理。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这些学生写字错别字连篇,请假条不会写,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对现有专业和将来岗位性质的明确认识,对文化基础课开始是听不懂,然后变成了听不进,最后就是反感,特别是数学课,更是没有学习的热情,存在“望数生畏”的心理。剖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数学底子薄,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有抵触心理。
职教改革的发展为多渠道整体性德育与工匠精神模式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校企合作的发展,为中职生德育与工匠精神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当今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这些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主导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由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以及研究中心等组成职业教育集团,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构建职业化的校园环境,体现在把企业的核心元素放到校园里,让学生在企业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良好的校企文化环境,完善的制度,学校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地方。
社团的蓬勃发展为中职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有自发性﹑自主性的特点,契合青少年学生注重个性张扬﹑追求个人成长的价值取向,受到越来越多中职学生的欢迎,得以迅速发展,正渐渐成为有效凝集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但由于农村中职学校学生总体素质不高,加之学校的硬件实力和软件水平还跟不上,使得有些学生社团处于随机的状态,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和管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初见成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为“学科渗透”的德育与工匠精神培育模式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我校数学教学按照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已成功地将德育与工匠精神培育渗透到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各学科的教师也按照各自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民族团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教育,以及工匠精神﹑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学校形成从上而下﹑从领导到班主任到一般教师的德育网络和强大的德育队伍,汇成了齐抓共管的德育局面,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德育与工匠精神培育成效不断提高。
解决问题的基本做法和策略
完善各项机制,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使各项实践有序进行。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先后修订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考勤制度﹑班主任管理制度﹑专业部和各部门工作制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等,并把各项制度落实到各个环节中,用制度管理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运转,确保学校德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强化源头,注重开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生入学前,我们首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新生入学之后,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确定实验对象和目标,制定初步的实施方案;随后召开相关教师大会,进行工作动员,颁布实施方案,对德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任务进行分工,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
脚踏实地,注重实施
我们组织各相关教师认真研究,相互听课交流,总结归纳,找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以薪资管理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化班级管理制度,培育工匠精神。
比如,我们通过借鉴企业的“7S”管理标准(整顿﹑整理﹑清洁﹑检查﹑素养﹑安全﹑节约)相关内容,制定了《农村中职校班级“7S”管理》的相关制度。按实施方案进行研究,结合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分析实施效果,注重作阶段性总结,修订各阶段实施方案,检验育人效果,尝试推广阶段性成果。
建立”学校—社团—老师—学生—社会”五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工匠精神。为了让学校的社团工作开展有序有效,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理的重要方略。通过把社团当作学生“第二课堂”的形式,把社团当作学校德育与工匠精神教育的第二阵地,更好地引导和管理好社团,促进了学校德育与工匠精神教育工作的开展。
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和工匠精神。作为培育现代工匠精神重要基地里的教师,一定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教育思想,努力提升我们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勇于担当。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有机地将工匠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例如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利用教材 “阅读空间”中数学名人轶事,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怎么克服困难﹑不逃避不退缩﹑如何刻苦钻研,在数学研究方面所取得了辉煌成就和对人类的贡献,颂扬他们的工匠精神。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工匠精神意识,同时初步形成了多渠道整体性德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