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学生自杀事件看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路径

2019-01-16

山西青年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人文精神关怀

张 瑶 张 鑫

(兰州工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一、重视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反思大学生自杀事件

2017年,新闻曝出有部分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接连发生。1月11日,一名女生在校外的出租屋内上吊自杀;2月27日,一名研究生因一氧化碳中毒身亡;2018年3月,在张家口一高校上大三的学生因无力偿还校园贷而选择自杀;同月,武汉理工大学一名同学从宿舍楼顶一跃而下,最终经抢救无效身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曾多次强调,思政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加强理论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加强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其自身与时俱进,实现自我飞跃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实现教与学的内在统一。

二、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缺乏人文关怀教育

大学生一般处于18-22岁年龄段,身心发展并不成熟,情绪极易走极端,加之社会环境复杂、就业压力陡增、感情问题处理不当,造成目前大学生自杀事件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处于三观形成和发展的非常时期,在他们即将带着父母的嘱托、老师的希望步入社会之前,竟选择了自杀这条路,可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对大学生多加关注,在课堂上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入,让人文关怀无处不在,尊重、理解大学生的行为,减少悲剧事件的一再发生。

(二)教育工作者忽视学生心理发展走向

十九大报告曾指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终将在青年一代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成为可能。思政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将人文关怀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末。据报道,有13%的大学生存在自杀倾向,其中有抑郁症、感情危机、人际关系紧张等情况的人不在少数。大学生远离家乡和父母亲人,面对挫折和心中苦闷无处诉说,而思政教育工作者平时除了课堂教学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难免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走向未完全关注,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从而缺乏心理健康教育。

(三)社会环境因素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产生,奢靡之风、拜金主义、网恋、网贷等现象的出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一系列自杀事件,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对策探究

(一)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加强教师素质建设

捷克教育家、哲学家Comenius,Johann Amos说过,教师是利用自己的榜样作用去教育学生的,要成为“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提升自我修养,用人格、品行魅力去影响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前高校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人文关怀理解不够,不能从日常工作出发深入学生宿舍,到学生群体中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效性。

(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内心世界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很多时候往往固执己见,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偏概全,容易受网络上一些言论的影响,加上,他们的交际范围广泛,对异性的爱慕也处于高峰期,这个时候如果处理不好感情问题和学生就业压力等问题,情绪容易出现不稳定,一旦感情破裂或者工作受挫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比如,有些女大学生不慎怀孕,如果老师一味的批评指责,很难真正的给予帮助和心理辅导,这时候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发生悲剧事件。对于这一类学生,一定要要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做好安抚工作,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动态,妥善解决问题。

(三)尊重理解学生,重构“人文精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代大学必须将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的与学生进行对话,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关注学生的内心发展,增强学校的育人功能,重构大学校园的“人文精神”,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环境。

四、结语

人文关怀不仅要体现在理论中,更需要思政工作者在实践中付出更多地努力,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关心和爱护,让大学生自杀的悲剧不再发生,用爱和尊重架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人文精神关怀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