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扬州段生态河湖构建探索

2019-01-16吴小伟赵林林

中国水利 2019年4期
关键词:扬州市河湖河长

吴小伟,谈 立,赵林林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扬州分局,225002,扬州)

古老的大运河工程利用天然湖泊、湿地和冲积扇、自然河流等因势利导、沟通南北,促进沿线城市的生态文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大运河沿线相关水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对防洪、排涝、供水和航运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展现了其“黄金水道”“文化廊道”和“生态廊道”的水利效益。千年运河之水,流淌着水文化中丰富内涵的水智慧、造福人类的水工程、因水而兴的水城市、提升环境的水景观等。

古人的创新和实践,形成了宝贵的大运河水文化。当前河湖水污染严重、水功能减弱、水生态退化等诸多影响河湖健康的难题凸显。从“水十条”到河长制湖长制,从防洪排涝到海绵城市建设,从控源截污到生态修复,从黑臭河道治理到生态河湖构建等等,一系列有关河湖治理的探索和实践,丰富和营养着大运河千年水文化。

一、传承大运河水文化,创新河湖治理新思路

江苏扬州作为大运河的发祥地,沿线地区江、湖、湿地类型交错,复杂多样的水系为大运河沿线地区之最。大运河扬州段历史上水灾频发,历代先进治水理念多用于此。新时期江都水利枢纽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体现了大运河扬州段的重要水利作用。

大运河包含了古代“善治国者先治水”“改堵为疏”等思想,又经近代筑堤建闸、疏浚整治、江水北调、分淮入沂等,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独特的大运河水文化,这一系列的治水思想不仅是治水实践的真实写照,也是河湖治理的创新和探索。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优化治水思路、创新治水实践成为“十三五”时期提升河湖资源环保水平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想,加快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也是河湖管理的有效突破口。扬州因其枕江傍淮的水利情势,2016年将“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纳入国家规划,既是扬州区域改善河湖生态环境的积极探索,也是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清水北送的大局战略。

二、面临区域水难题,探索河湖治理新举措

扬州地处江淮,境内水系发达、水网密布,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基础条件良好,是平原水网地区的典型代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部分地区水污染加重,水生态功能退化,尤其是城市河道水系不活、局部截污不力、缺乏长效管护机制等,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

1.科学规划引领

扬州在河湖治理和保护中把规划引领作为基础前提,科学布局、统筹规划。为提高用水效率,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编制了《扬州市节约用水规划》;为指导全市水资源宏观配置、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与科学管理,编制了《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编制了《扬州市水利现代化规划》;2013年扬州市被列入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编制了《扬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扬州市城市防洪规划》《扬州市城市水系规划》《扬州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扬州市区域河道治理规划》和《扬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等。各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指导扬州今后一个时期的河湖治理工作,解决突出的水资源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厉行节约用水、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2.长效河湖管制

河湖治理保护非一日之功,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解决水问题的迫切需要。河长制湖长制重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变集中式治理为常态化治理,最大程度整合提升了执行力,弥补了早先“多头治水”的不足;坚持因河制宜,针对不同河湖功能特点以及存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2017年河长制上升为国家行动。目前,扬州把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把治水管水的责任落到实处,强化统筹协调,加大河湖治理和管护力度,积极构建人水和谐的河湖生态新格局。

3.控源截污治本

强化源头控制是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治本之策。扬州目前城镇污水收集系统建设不完善,截污管网建设滞后,部分地区污水接管率低,加之入河排污口布设不合理,使得污水收集处理率偏低。以扬州主城区为例,现状的两个污水处理厂无法有效收集北部后山区污水,槐泗河及其支流河道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入河,整个区域水质均较差严重,影响了水体功能。近期拟新建北山污水处理厂收集该区域内的直排废水,对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扬州老城区因雨污合流制导致污水时有直接入河现象,加之管网铺设不完善,加重了城区内河水质不断恶化,黑臭河道频现。控源截污是整治黑臭水体的根本,随着河长制湖长制的全面推行,将加大老城区管网改造和铺设,力争做到“旱天污水不入河、雨天溢流受控制”。

此外,针对扬州部分区域内源面源污染较重的情势,采取 “清淤、退围、拦截,保护主要湖泊水库群;控源、改造、优化、治理里下河河网湖荡;清理、处置、绿化,重塑农村生态小流域”的总体布局开展内源面源治理工作。

4.生态河湖构建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河湖功能也将不断演变,除了传统的防洪、供水功能之外,河湖在自然系统中的生态属性将愈加明显。新形势下,应强化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大力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网建设和河湖湿地保护,着力构建生态河湖。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即是扬州生态河湖构建的典型工程。扬州境内长江、大运河及沿运河的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形成了一纵一横两条生态廊道,也构成了扬州发展的主轴线。目前总体布局为 “一带一廊”:“一带”为沿大运河、高水河、芒稻河、廖家沟、夹江及周边湖泊水系、湿地形成的生态带;“一廊”为沿潼河、三阳河、新通扬运河、夹江形成的清水走廊。拟重点制定实施的项目有高邮湖、邵伯湖、宝应湖沿岸“三退三还”(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沿江风光带和还湖景观生态林建设;生态廊道内控源截污,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同时围绕打造清水走廊,实施灌区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和水系连通工程。通过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在南水北调沿线构建一道生态安全、河湖健康的绿色廊道。

三、严格落实水目标,迈向河湖治理新征程

1.严格水资源管理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在准确判断水资源严峻形势的基础上,针对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指导方针和总体要求,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途径,可从根本上破解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2014年扬州市政府正式启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制定了“三条红线”管理办法,加强水资源监测、监督、评估和考核,建立了与“三条红线”控制管理相适应的监控考核体系。自考核制度实施以来,扬州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双控行动”,同时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河湖管护及水系连通,积极探索并深入实施扬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2.加强河道管理

早在2013年扬州出台了 《关于加强全市河道管理“河长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同年全市省级骨干河道建立了河长制管护制度,2014年全市区域重要河道建立了河长制管护制度。2015年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全面纳入“四位一体”管护体系。随着河长制湖长制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推行,扬州在前期基础之上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坚持问题导向实行 “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强化监督、严格考核,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河长制湖长制收到实效。此外,扬州积极探索设立民间河长,形成群众积极参与、共管共享的河湖保护氛围。

四、结 语

扬州因水而兴、因水闻名,见证着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也在前人治水的基础和现代治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当前河湖问题凸显、治水形势严峻,“科学规划引领、长效河湖管制、控源截污治本、生态河湖构建”是新形势下扬州河湖治理的创新与探索,也是大运河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扬州市河湖河长
山西省总河长、副总河长(总湖长)及省内主要河流省级河长的公告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扬州市直击一线精准执法 媒体直播显成效
扬州市深化危化领域精准执法
浅析沅江市推行河长制模式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河湖长制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蓮葉田田清風來——记扬州市廉政文化展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