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双12”:线上销售额成谜 主战场转至线下
2019-01-16别昊
相对于热闹非凡的“双11”,“双12”则要显得冷清得多。自2011年诞生以来,虽然每年阿里巴巴都会公布“双12”多个维度的数据,但唯独销售额——这一在“双11”撩拨人心绪的数据却从未公开过。
■ 即便公开,这也不是一份好看的数据
与“双11”仅仅相隔一个月,成为了“双12”的天生“硬伤”。对于众多线上卖家而言,“双12”的意义可能更倾向于清掉“双11”的库存,而对于热衷购物节血拼的买家,早已在“双11”被掏空,想要再次展现出可怖的购买力已经不太现实。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作为一个购物节,“双12”似乎不算合格,但阿里巴巴却一直没有放弃拯救这个“双11”的“小弟”。在2014年,阿里首次在“双12”通过支付宝等服务加入O2O内容,开始有意识地引入线下卖家;2015年,阿里正式推出支付宝口碑全球狂欢节,使得“双12”的线下意味更加浓重。
2018年是“双12”的第8个年头,“双12”已经成为阿里巴巴本地服务的一次练兵:除口碑外,饿了么、天猫超市、菜鸟、盒马鲜生等阿里系业务均加入战局。走向线下、与“双12”渐行渐远,是如今阿里巴巴为“双12”给出的新答案。
■ 鸡肋“双12”
从2018年的“双12”来看,声势比起此前的“双11”弱了不少。类似于“双11”,天猫依旧延续了“购物津贴”的玩法,只不过金额从“双11”的每400减50,变为每300减30,多少有些缩水。而在资源倾斜上,两个购物节的差异则愈加明显,不仅没有“双11”前夕铺天盖地的品牌营销投入,在销售额上,阿里巴巴也没有任何对外发布的口径。
在一些品牌商家眼中,如今的“双12”不过是一个常规的打折促销活动,并没有太多特别的意义。如若追溯“双12”的历史,自其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一个奇特的“清库存”定位。在“双12”刚刚诞生的2011年和2012年,是中国电商领域最热门服装类库存积压最严重的两年,品牌商们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促销机会。但从2013年开始,品牌商们释放库存的压力变小,对“双12”的需求也在下降。如今,虽然“双12”还有为“双11”清库存的功用,但考虑到短短一个月内“双11”与“黑五”的纷至沓来,消费者意愿早已大幅下降,商家再继续为“双12”投入大量营销开支也很难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各方对“双12”的线上端如此冷淡。
不过,虽然此前“双11”压榨了消费者在“双12”批量购买的意愿,但一些单价较低的小商品依旧存在空间。其中,生鲜类是此次“双12”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早在2018年12月6日,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就宣布,淘宝“双12”将首次在上海、成都、武汉、广州、西安、福州、厦门、深圳等8个城市试点推出当日达,服务淘宝生鲜美食类卖家。
由此可见,比起物流极度缓慢的“双11”,希望通过推出差异化服务赢得订单的“双12”,也在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时,其服务方向也不再局限在线上,与线下服务联动正变得愈加重要。
■ 口碑、饿了么成主场
进军线下,重心转移到本地服务,也就意味着口碑、饿了么将成为阿里巴巴“双12”的真正主战场。在2018年10月,口碑和饿么宣布合并,成立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承担起升级本地生活市场、重新定义城市生活的任务。对于该公司而言,2018年的“双12”,是其作为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成立后的首件大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玩法上,口碑方面宣称,口碑APP手机点单满50立减10元,满20减5元,此外还有砍价团、签到津贴等玩法。饿了么方面,“双12”期间,海底捞、麦当劳、德克士等都将参加饿了么超级大牌日,并推出爆款商品限量抢购。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线下商家参与数据,2018年的“双12”达到了最高的200万家,而2017年该数据为100万家,2014年仅为5万家。这也是近5年来,阿里每年都会公布的“双12”数据。
不过,“双12”究竟在线下产生了怎样的能量,仅从阿里巴巴公布的商家数量这一数据维度上很难产生直观认知。2017年,口碑CEO范驰曾表示:在O2O行业,线上流量只占10%不到,90%还依赖线下流量,这也意味着本地服务市场的复杂性远超想象。
事实上,即便是参加活动的商家,其质量与参与力度也层出不穷。虽然也不乏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银泰、大悦城等“双12”常客,但位于长尾端的中小商家,尚在迷雾之中。如何在“双12”以及“双12”后为这部分商家通过口碑的系统运营好线下流量,长期来看仍然是一个艰巨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