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宽飞跃,独孤求败DisplayPort 2.0解析
2019-01-15张芮
张芮
2017年,在HDMI联盟发布HDMI 2.1版标准之后,老对手DisplayPort(后文简称DP)—直没有任何反应。是就此沉寂还是等着“放大招”?答案现在已经揭晓:6月26日,VESA发布了DP 2.0版标准,堪称DP标准诞生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更新。主要提供了对8K显示器的完美支持,让用户能够享受到超高清画质带来的精细化体验。质的飞跃
DisplayPort和HDMI在视频标准的竞争方面—直是你追我赶互不相让。2017年,HDMI联盟发布了HDMI 2.1版标准。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这个版本有多厉害:
1.带宽48Gb,s,支持8K@60Hz和4K@120Hz视频分辨率,最高可以传输10K(10240x4320)的视频;
2.能让每一帧画面都呈现出各种完美细节的动态HDR技术;
3更强大的eARc音频回传技术;
4.增强画面刷新率,确保游戏、电影和视频画面实现流畅且无缝地移动和转换。此特性包合三个方面:面向游戏的可变刷新率(VRR)、面向电影和视频的快速媒体切换(QMS)和面向VR的快速帧传输(QFT);
5自动设置理想延迟的自动低延迟模式(ALLM);
6可逆向兼容早期的HDMI版本。
而同一时期,DP还是1.4版本。其实DP 1.4的标准也不能说低,毕竟大多数人的显示器还停留在2K@60Hz时代。技术的车轮终归要缓慢前行,显示器的分辨率和刷新率一直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重现这个五彩斑斓的花花世界,10bit甚至12bit色深、HDR等也开始成为显示器标配。高分辨率、高刷新率加上广色域必然带来海量的数据,DP1.4传输这样的数据也会颇感吃力。
面对HDMI升级到21的“挑衅”,VESA直到今年6月才放出了“大招”:DP 2.0。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对“冤家”斗得真是难解难分:HDMI从1.4直接跳到了2.0,那么DP呢?“对手都2.0了不能让人觉得咱们还在1.0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于是也有样学样。
这种数字游戏我们在手机厂商身上看得很多,但DP版本从1.4跳到2.0确实是有理有据的。本次是DP标准自2007年诞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更新,或者说是飞跃也不为过。此前,DP 1.3和1.4的理论带宽是32.4Gbps,在10bit编码下,有效带宽只能达到80%,也就是25.9Gbps。对于一台1670万颜色(24bit)、4K@120Hz分辨率,或者10亿颜色(30bit)、4K@98Hz~辨率的显示器而言这已经足够了,但它对付不了下一代显示器,例如分辨率高达6016x3384的苹果Pro Display XDR,以及今后的8K显示器。这些超高清的显示设备对带宽的渴求就像黑洞一样,此前只有HDMI 2.1能满足它们。
DP 2.0也终于跟上了步伐。它引入了几种比特率模式,最高可达到80Gbps帶宽。在此基础上,DP2.0还采用了全新的编码机制128/132b将带宽有效率提升至97%,实际带宽达到77.4Gbps,是DP 1.4的三倍,也彻底碾压了HDMl 2.1的48Gbps。DP 2.0这康庄大道般的带宽为VEsA的成员制造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显示器可以轻松输出8K@60Hz HDR、>8K@60Hz SDR、4K@144Hz HDR、2x5K@60Hz等视频规格,还可以支持到30bit色深(超过10亿色),并目在不压缩任何数据(包括色度子采样)的情况下达到10K9辨率、24bit色深。
他山之石
在过去的五年左右的时间里,VEsA的成员都在讨论DP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标准升级后还需要开发全新的外部接口,对于厂商和用户都是难以接受的,围绕现有的物理层和数据传输技术作出改进才是明智的出路,VEsA显然非常清楚这一点。但DP的物理层设计于十多年前,初衷是为了取代VGA和DVI这两个“老家伙”,那时候根本想不到要扩展到今天这样的带宽。
VESA采用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借道。他们参考了Intel近期开放的雷电3标准。基于USB Type-C介质面的雷电3最早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15年,它共有4个20Gbps的数据传输通道,—共能提供80Gbps的最大带宽,在默认的双向全双工工作状态下,带宽为40Gbps。我们并不青楚vEsA这些年是在等待InteI开放雷电3,还是因为雷电3的开放给VEsA指明了道路。总之Intel此举真是功德无量,一下拯救了USB 4和DP 2.0两大标准。
USB 4几乎就是把雷电3拿去改了个名字,将它大众化了(因为使用雷电3必须经过InteI的严格认证),另外usB双向数据通信的特性决定了它基本上就只能工作在40Gbps的带宽上。但对于DP而言,视频信号是单向传输,不需要全双工,这样就能够单向利用到雷电3的全部带宽。这可比从零开发简单多了,也更能被市场认可。同时,DP还继承了雷电3那无比高效的信号编码方案,也就是128/132b,让DP 2.0不仅得到了更多的带宽,并且更有效地利用它。
从“新”连接
鉴于雷电3、DP 2.0、USB Type-C在物理结构上是一样的,这使得uSBType-cZ成了DP官方接口标准之一。VESA综合考虑成本、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后,最终决定DP 2.0采用了两个物理接口:一是继续利用原有DP接口并向下兼容,二是利用USB Type-C接口(工作在DP alt模式)。但原有的DP接口物理层已经改变,老版本的DP线缆并不能满足需求,又不能把所有老的DP线缆一棍子打死然后强制推行新线缆。为此VEsA制定了符合DP 2.0特性的线缆新标准:UHBR(UltraHigh Bir Rate超高比特率)标准。
uHBR将线缆分为三个等次:UHBR 10、UHBR 13.5、UHBR 20,里面的数字实际上就是各自的每通道带宽。uHBR 10作为最低标准的拥有10x4=40Gbps的理论带宽,单纯传输8K视频已经足够了,关键是它对线缆要求很低,普通的无源铜线缆已经足够,并且传输距离可以达到2-3米。UHBR 10也符合VEsA曾经推出的DP 8K线缆认证项目,也就是说,通过了8K认证的DP线缆就符合UHBR 10的信号传输要求。
至于UHBR 13.5和UHBR 20,理论带宽为54Gbps和80Gbps。带宽提升带来的副作用就是传输距离几何级数般减少。无源线缆只能用作极短距离的传输,例如笔记本扩展坞。要想长距离传输,只能在线缆中加入放大器和控制电路,这必然导致成本上升,但VEsA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商去。其他改进
DP1.4的特性中有一个可选项是前向纠错技术FEc(Forward ErrorCorrection),这是显示流压缩技术DSC(Display Stream Compression)标准的一部分。DSC是VESA的无损图像压缩标准,提供大概3:1的压缩比,让压缩后的图像刚好足够节省电力和带宽,也不会显著增加延迟。在DP 2.0中,FEc默认对所有未压缩和经过Dsc压缩的数据流都开启。它也成为DP 2.0的核心特性之_,任何支持DP 2.0标准的设备都必须同时支持对Dsc数据流的编解码与传输。但需要说明的是,DP2.0并不强制使用DSC,当带宽允许时,自然是首选未压缩的图像进行传输。对于设备制造商而言,这也能为他们开发带DSC模式的显示器打下基础。
DP 2.0在电源效率方面也进行了改进,采用了VESA的Panel Replay技术。这是从当年的PSR(Panel Self Refresh,面板自刷新)技术演化而来的,它允许系统只传输和更新与上一个视频帧不同的图像部分。当初PSR主要用在笔记本电脑和其他移動设备上,通过减少传输数据量进而降低数据通道和cPu的负荷,达到节能目的。DP2.0的Panel Replay延续了这一理念,且不需要额外的控制芯片来达到目的。
DP2.0还对此前诞生于1.2版本的分支功能进行了改进。DP的分支功能允许多台显示器通过菊花链的方式连接,但1.x版本需要各分支设备能够解码DP数据流,如今面对DP 2.0超高带宽带来的巨大数据流,解码将会非常困难。DP 2.0只要求分支设备能够传递数据而不需要解码,使得MsT乖口菊花链更容易实现。此外,VESAAdaptive Sync在DP 2.0中仍是作为—项可选功能。
前途展望
目前,业界正在努力推动4K UHD视频广播的普及,8K电视和显示器也开始投放市场,日本广播公司NHK已经宣布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8K转播计划。同时,游戏平台也在通过不断提升沉浸式玩法的体验,推动PC和移动平台向更高分辨率和刷新率发展。DP 2.0完全就是为顺应这些需求打造的。由于有成熟的雷电3物理层作为基础,VEsA预计首批DP 2.0的零售产品将在2020年下半年问世。
必须承认,DP 2.0背后最大的功臣是InteI,如果雷电3没有开放授权,DP 2.0不知还要“难产”多久。USBType-C接口体积小、无正反、速度决、供电能力强的特点,已成为当前Pc的首选接口类型。让DP使用雷电3的物理层,使得USB Type-c更加如虎添翼,成为显示性能最高的端口。而HDMI必须考虑与家电的连接,接口无法轻易更改。很显然,DP 2.0未来应用的广泛程度与灵活程度都将远超HD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