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入门指南一部手机就搞定
2019-01-15陈思霖
陈思霖
Vlog似乎是一夜之间火起来的,无论在哪个平台,无论哪个博主,都开始用Vlog记录自己的生活。Vlog主张用真实的情感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每个人都可以用手头的设备去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那么如何开始拍摄一部有趣的Vlog呢?是否需要昂贵的设备和专业的技术手法呢7其实完全不需要,我们只用一部手机就可以完全搞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开始Vlog的入门之旅吧!
难以定义的Vlog
在学习拍摄Vlog之前,自然很有必要了解一番Vlog到底是什么?与我们平常见到的视频或是快手和抖音上的短视频相比,Vlog有何不同,到底以何种方式来界定一段视频是否为Vlog呢?
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Vlog由Blog演变而来,也就是从以往的“博客”变成了“视频博客”。作为Vlog的起源地,YouTube对Vlog的定义相当简单粗暴:一种个人创作的视频种类,最大的特征是有人对着镜头讲话。这种分类方法很简单地依据露不露脸将Vlog从视频大类中剥离开来,但就我们日常接触的众多Vlog而言,露不露脸似乎并不能成为界定该视频是否为Vlog的充分条件。而来自美国的著名Vlogger Casey Neistat的一句名言或许更能定义Vlog的内核——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的确,正如Casey所说,Vlog最重要的就是讲好故事,其他视觉效果都是辅助而已。将Vlog影视化,并加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充入精神内核,让一群认同自己价值观的观众来观看,这或许才是Vlog存在的意义。
形式、定义、时长对Vlog来说是无关紧要的,每一个创作者对Vlog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每一个创作者对Vlog内容的认知都出奇一致:非虚构性、叙述者、完整的故事性、个人创作。也正是有这些特性的原因,让人可以一眼就和其他视频形式区分开来。
VIog拍什么
对于不了解Vlog的人来说,内容或许是制约行动的最大障碍。毕竟与国外当红的Vlogger Casey Neistat或是国内的Vlogger欧阳娜娜相比,普通用户的生活似乎太平淡无奇了。我们既没有Casey那样炫酷的科技设备和无穷的新奇创意,又没有欧阳娜娜那样超高的颜值和亮眼的明星身份,那我们有什么可以拍的吗?Vlog是不是不适合无“故事”可讲的我们呢?
答案是否定的,Vlog中可讲的“故事”无需华丽和独特,它可以简单到记录自己的工作、外出旅游甚至只是出门吃顿晚餐。事实上,在诸多生活类Vlog中,很多Vlogger只是简单记录如何制作一天的早餐和午餐,或者是记录独居生活的日常,照样会有不少忠实的粉丝。
这样一说似乎Vlog并没有什么难点,记录做饭的日常或是出门用餐看上去简简单单,但能不能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如何运用画面、文字、音乐来表达出这份美好,可以让观众持续看下去,则相当考验Vlogger的技术了。与电影或是综艺节目不同,Vlog强调更多的是真实,Vlogger需要通过一部部Vlog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态度,用Vlog表达自己的喜好厌恶,从而在社交平台上还原出一个真正的自己。而观看Vlog的用户则通过一部部的视频了解Vlogger,到了最后甚至会抛开Vlog给予的信息,仿佛将Vlogger变成了生活中认识的好友。
从内容层面上来说,Vlog可以记录你生活发生的一切,它像是一个载体,装载的便是你生活中的精彩点滴。所以别犹豫了现在就开始拍摄属于你的Vlog吧。
VIog拍摄准备
就像前文所述,Vlog的内容可以简单,但要包含足够的趣味性和故事性,至少要吸引他人的眼球。一个明确的Vlog主题是Vlogger在拍摄之前必须要想清楚的,清楚想要拍摄的内容,清楚自己的拍摄对象,从而缩小拍摄范围,这也会让后期素材筛选时的效率更高。
从视频的角度来说,视频不同于照片,照片除了主题是否吸引人以外,画质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对于视频来说,画质的要求可以稍低一点,主题才是更重要的。如果说照片是时间的凝固,那视频则更像是时间的记录,所以在Vlog中选择何种展示方式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举个例子,如果要展示蓝天上云雾的变化,可以将原本缓慢移动的云雾进行加速,此时选择延时摄影的方式会显得相当惊艳。如果想要展示动物或者车流高速移动时的瞬间则可以使用慢动作的拍摄方式,拉长精彩的瞬间。总而言之,无论是想要拍摄日常的生活或是旅途的美景,Vlogger需要选择符合自己主题的拍摄模式,确定了主题并选择了符合主题的模式后,即便是普通的场景我们也可以让它变得不普通起来。更重要的是,这些不同主题和不同拍摄方式的Vlog可以让观众更换观察生活的模式。
拍Vlog需单反?其实一部手机就搞定
在眾多的Vlog拍摄教程里,大多都会推荐便携的微单或是单反相机,而作为Vlog初学者来说,一部适合的手机或许更能开启你的Vlog之路,它不仅更经济实惠,而且手机也是现代生活的必需品之一。那什么样的手机比较适合拍摄Vlog呢?换句话说,Vlog对手机有什么要求呢?
就我们长期测评手机的经验而言,利用手机拍摄Vlog是完全可行的,只不过由于Vlog特殊的定位,使我们在挑选手机时需要额外注意。既然有关视频拍摄,显然在分辨率上是有所要求的。就例如我们在视频网站上观看Vlog时,往往可以选择720P、1080P以及4K超清,这些便是视频的分辨率。就直观感受而言,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清晰度逐渐提升,特别是在大屏幕设备上播放时区别尤为明显。所以我们在选择拍摄Vlog的手机时,分辨率是需要着重考虑的一项。
视频分辨率越大越清晰,观感也越好,那为何视频网站上仅有小部分Vlog使用4K格式呢?这其实与设备容量和网站支持有关。首先在设备容量上,由于4K文件过大,经常一分钟的4K视频就有几百M的大小,十分钟Vlog动辄几个GB的容量,不但设备内存容量有些难以达到,而且有些视频网站也限制了上传大小。另外,对于Vlog而言,目前很多设备并不能很好地支持4K视频,也就是说虽然拍摄使用74K设备,网站也支持4K播放,但观看设备没有达到4K,也很难重现精致的影像。所以就目前而言,1080P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但4K无疑是未来的趋势,特别是遇到一些画面精美或者壮丽的景色,没有4K的加持是相当令人遗憾的。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要使用4K模式拍摄Vlog的话,最好是选用存储空间较大的手机。
除了分辨率以外,Vlog的“帧率”也得纳入考量。在不少的手机视频录制界面中,可以看到诸如30P、60P、120P的标注,而这便是拍摄视频时的帧率。那么手机的帧率对Vlog的拍摄有何意义呢?首先是流畅程度,我们此前说的30P、60P即是帧的意思,也就是每一秒里“照片”的张数,30帧是指每秒播放30格画面,60帧则是指每秒播放60格画面,一般来说,15帧左右的帧率就足以让肉眼产生连贯的动态感,大约在24帧左右,肉眼便不会感到明显的卡顿感。
既然24帧既可以提供流畅的视觉观感,那更高帧率的模式有何作用呢?首先是更流畅的视觉观感,如果同时播放30帧拍摄的画面和60帧拍摄的画面,观众会明显感觉到后者的画面更为流畅,动作更细腻,并且由于高帧率视频会让弧面更细致、更立体,通常还会使观众产生分辨率提高了的错觉。另外,高帧率还有一个很常见的应用场景,就是慢动作拍摄,这在Vlog中相当常见。如果将视频的播放速度拖慢一半,那么原本每秒30帧的视频就会变成15帧,原本60帧的视频则会变为30帧。那如果将视频播放速度拖慢3倍呢?5倍呢?所以简单来说,手机支持的拍摄帧率越高,越能流畅地实现多倍慢动作效果。
不过高帧率视频拍摄也不全然只有好处,在某些场景下甚至还会影响成像画质。首先由于视频每增加一帧画面,都会给手机带来额外的数据量,拍摄帧率越高,视频码率也就越高,这会对相机的带宽带来严重的压力,所以很多手机在提供高帧率画面的同时,都会降低画质来满足有限的带宽。其实是采光量的问题,当手机每秒钟的进光量固定不变时,高帧率拍摄会限制相机的快门速度,影响实际拍摄表现。特别是在暗光环境下,使用同一台手机分别在高低帧率下进行拍摄,高帧率画面要么曝光不足,画面亮度不佳,要么加大感光度,则会增加画面噪点,从而影响画质。另外,使用高帧率拍摄,但又没有利用慢动作播放的话,画面会缺乏一种“电影感”,这会让很多观众难以习惯。早前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争》就是因为全程使用了120帧画面,虽然获得了和现实世界类似的真实感,但也丧失了观众们习以为常的“电影感”。最后,由于高帧率会用上更快的快门,所以在拍摄运动场景时难以拍出模糊的效果,虽然画面更加流畅精细,但也会让画面失去速度感。
不过总的来说,高帧率给予了拍摄Vlog更多的选择。在可以设置高帧率模式的手机上,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场景来进行选择帧率高低,特别是对于想要拍摄慢动作Vlog的用户来说,一台支持超高帧率的手机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一部Vlog的画面可以有很多槽点,甚至画质要求都可以极低,但这一切只要你的内容足够优秀就可以掩盖,但如果视频伴随着强烈的抖动,对Vlog来说则是一场灾难。没有人愿意欣赏抖动的画面,所以我们在利用手机拍摄Vlog时要额外注意这一问题。就现阶段的手机而言,一般采用EIS电子图像防抖或OIS光学图像防抖。EIS电子图像防抖主要应用在视频领域,当拍摄者不断走动时,由于重心不断变换,录制的视频画面也会频繁跳动,EIS技术可以通过手机姿态的旋转变换,对视频画面进行动态裁切,从而让视频画面看起来更加稳定。OIS不同于EIS,它是通过控制镜片或镜头组的移动来补偿抖动,OIS的优势在于它不裁剪图像,但防抖幅度要稍小一些。
潮流来来袭
这些手机更适合拍摄VIog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一部优秀的Vlog手机应该具有优秀的4K视频拍摄能力,与此同时还得有不错的防抖性能。要是能在支持高帧率和延时摄像这些功能就再好不过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往往被我们忽略,那就是屏幕。一块大且优秀的屏幕不仅仅利于前期拍摄,还有着非常不错的后期剪辑优势。那么在目前市面上发布的手机里,又有哪些适合拍摄Vlog的手机呢?
作为国产手机的扛鼎之作,华为P30 Pro在问世之初便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上市之处所展示的拍摄实力也令人印象深刻,如果用来拍摄Vlog,P30 Pro显然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摄像头配置上,P30 Pro一共拥有三枚摄像头,其中主摄像头配有一个1/1.7英寸4000万像素Quad Bayer图像传感器,镜头光圈为f/1.6,等效焦距27毫米。第二个摄像头配备20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等效焦距16毫米,可以用以微距拍摄。最后一个镜头则是带有防抖功能的长焦头,它使用折叠式镜头实现了5倍光学变焦(等效焦距125毫米)。
三枚高素质的镜华为P30 Pro帶来的是广阔的视野与更长的焦距,这对拍摄Vlog来说大有裨益。在视频拍摄界面,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从超广角到正常到十倍等数种不同的焦段,用户可以在拍摄界面的底部进行自由选择,无论是微距还是长焦,都可以尽收眼底。在拍摄功能上,P30 Pro支持4K分辨率、双景录像、慢动作和延时摄影等功能。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双景录像功能,华为P30 Pro可以使用两个取景器同时进行录像,并且可以显示在同一个界面中,两种视野角度不用来回切换,这在智能手机中相当罕见。P30 Pro利用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的支持,实现在同一个界面下的巨大反差,这有些类似我们在电视直播中看到的分镜头。
在实际拍摄Vlog过程中,P30 Pro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惊喜。首先它可以选择H.265编码标准(相比H.264提高了压缩效率,减少信道获取时间),在高光照下可以以每秒60帧的帧率录制视频,带来了相当流畅的视觉体验。而在较低光照下,该摄像头可以切回传统频率,以30帧录制视频,从而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获得良好的曝光。色彩方面,因为P30 Pro的主镜头图像传感器从传统的RGB传感器改为了RYB传感器,新的传感器在低光环境下提高了敏感度,但在色彩方面稍有饱和,白平衡有些偏暖。
对于手机拍摄Vlog很关键的防抖层面,P30 Pro做得相当不错。电子防抖+光学防抖的组合是目前手机表现顶尖的防抖系统之一,再加上在传统算法中融合7AI算法,让视频在拍摄时可以得到更平滑和准确的图像,无论是静止不动还是边走边拍,P30 Pro的视频成像都相当不错。
小米9
从小米5s开始,小米手机拍照的效果可谓越来越好了,直到如今的小米9达到了一个巅峰。从世界第一的DxOMark视频成绩来看,小米9似乎用来拍Vlog再好不过了。
在摄像头配置上,小米9同样搭载了三枚摄像头,主摄为4800万像素的索尼IMX586 0uad Bayer图像传感器,镜头光圈为f/1.75,等效焦距26毫米。远摄镜头搭载了1200万像素的三星$5K3M5,镜头光圈为f/2.2,灯效焦距为50毫米。最后还拥有一枚1600万像素的超广角镜头,它拥有f/2.2的光圈,等效焦距为17毫米。
在此前的DxOMark成绩单中,小米9默认4K的设置让其在纹理和细节表现方面充满了优势,而在我们实际拍摄Vlog体验中,小米9在其他方面也有着相当不错的表现,用来拍摄VIog丝毫没有问题。
首先在画质的选择上,小米9默认4K的设置,加上原生4800万像素的加持,这让它在纹理和细节方面拥有不错的表现。不仅在光照条件好的情况下如此,在低光照的室内照明下也能捕捉不错的问题,且画面边缘的细节很到位。在拍摄功能上,小米9支持延时摄影、960帧慢动作摄影和运动跟拍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运动跟拍功能,在拍摄Vlog时由于经常会追拍一些场景或者小动物,手机会跟着被摄物移动,很容易出现对象不在取景框正中。使用小米9的运动跟拍功能可以智能识别被摄物,并对拍摄的图像进行裁剪,似乎给手机加上了一个虚拟云台,使拍摄对象可以一直处于视频的中心。
在实际Vlog拍摄中,小米9的表现相当不错,除了刚才所说的纹理和细节方面表现出色,它在大多数场景下还可以实现较少的噪点,增强视频的观赏性。在对观赏性有很大影响的对焦方面,小米9的对焦系统在视频模式下表现出色,它追踪性极佳,响应敏捷,配合上述的运动跟拍功能可以很好地拍摄快速移动的物体或动物。如果还想更详细展示移动的物体或者动作,则可以打开960帧慢动作模式,更好地解析物体的运动。
在防抖层面,小米9在1080P30帧的设置下效果最为出色,在手持的状态下甚至堪比加持了云台的手机,画面的移动和切换都相当顺滑。在60帧的设置下,小米9并不支持电子防抖功能,所以想要以60帧拍摄Vlog的小伙伴,最好再带上一个便携云台,这点我们稍后会提到。
一加7 Pro
談起一加7Pro,或许更多用户想起的是它那耗资一亿元定制的OLED屏幕,殊不知在拍摄方面,一加7Pro的提升也相当之大,那么它在拍摄Vlog方面,它又有何独到见解呢?
首先在摄像头配置上,一加7Pro同样也拥有三枚镜头,其中主摄采用了4800万像素的索尼IMX586传感器,其拥有f/1.6光圈,26毫米等效焦距。在远摄镜头上,一加7 Pro采用了一枚800万像素的传感器,f/2.4光圈,等效焦距为78毫米。最后在超广角镜头上使用了1600万像素传感器,等效焦距为17毫米,f/2.2光圈。值得一提的是,一加7Pro在主摄和远摄两枚镜头上都使用了光学影像防抖(OIS),这对于Vlog拍摄来说相当重要。
在画质的选择上,一加7Pro最高支持4K 60帧的拍摄,这对于追求画质的用户来说相当重要。4K模式下,一加7Pro对于纹理的把握非常出众,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锐度的表现十分出色,唯有在极低亮度下,它的细节表现才稍弱于画质顶级的手机而已,而在较暗或正常光的环境下,它的表现可以与顶级手机分庭抗礼。
在视频的功能方面,一加7Pro或许是这几台手机中最简单的了。它仅支持4K录像、延时摄影和最高480帧的慢动作摄影。简约的功能并不影响它优秀的成像素质,在对焦和稳定性上,一加7Pro几乎做到市面上手机类的最好。首先是视频下的对焦系统,一加7Pro在所有的照明条件下都能发挥得很好,响应时间快,可以快速锁定焦点并准确地进行追踪,以便在摄像头或拍摄对象移动时保持清晰的画面。而在防抖层面,得益于双OIS(光学防抖)的加持,一加7Pro在主摄和长焦端均表现良好,即便在画面快速移动的4K 60帧的设置下也能维持相当不错的画面稳定,这对于拍摄Vlog来说极为重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一加7 Pro的哪个摄像模式下,3倍光学变焦均可使用,用户可以无缝切换两个镜头进行拍摄。
在实际拍摄Vlog中,一加7Pro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或许是色彩调教上。从成片来看,一加7Pro的视频色彩具有相当悦目的颜色和鲜艳饱满的色调,整体风格呈现相当漂亮。特别是在自然场景下的拍摄,成片的色彩在观感上明显要比其他手机更丰富。最后在白平衡方面,一加7Pro也做得很好,室内和户外的测量结果都很准确,并且还能根据不断变化的照明条件进行平顺地调整。
努比亚X
除了常规的旗舰机型,拥有全面屏手机新形态的努比亚X或许也是拍摄Vlog的“一剂良方”,为了实现真-全面屏的目的,努比亚采用了双屏设计,而背后这块屏幕显然成为了拍摄Vlog的“杀手锏”。
摄像头配置方面,努比亚X“仅”拥有两枚摄像头,其中主摄像头采用了像素为1600万的索尼IMX519传感器,光圈为f/1.8且支持PDAF相位对焦。远摄镜头像素和光圈参数分别为2400万和f/1.7。
从硬件上相比,努比亚X的镜头个数和镜头素质其实相比以上三款机型是要略弱一筹的,那为何它会成为拍摄Vlog的神器呢?原因就在于努比亚X的背屏。努比亚为了实现全面屏设计,正面取消了前置镜头以节省空间,转而在背面加入一块屏幕用以实现自拍及其他功能。而在拍摄Vlog中,有很多类型的Vlog需要真人出镜,特别是自己一个人完成Vlog的拍摄时,极其需要一块可以旋转的监视器,这也是为何众多Vlogger使用的微单或单反都需要带有旋转监视器的原因。那么为什么不使用手机上前置的自拍摄像头呢?众所周知,手机前置摄像头一般均为后置摄像头的“低配版”,与后置摄像头相比,前置镜头不仅成像素质更差,而且大多不支持自动4K拍摄和光学变焦,更别说延时摄影和慢动作拍摄等进阶功能了。所以实际在使用手机拍摄Vlog时,特别是需要本人出镜的时候,将后置镜头变为前置镜头的努比亚X的确有十足的优势。
在拍摄功能上,依靠镌刻体内的拍照DNA,努比亚X拥有了许多好玩的拍摄模式,除了延时摄影和慢动作这类模式外,它还有例如星轨、多重曝光、光绘等拍照模式,新奇的照片无论是用以给Vlog当封面还是贯穿在Vlog其中,都是吸粉的好方法。
在实际拍摄Vlog的过程中,努比亚X在光线较好的环境下依然有着一如既往的高画质表现,细节丰富且锐度较高,色彩方面也比较浓郁。饱和度和鲜艳度较高的色彩未必谈得上是还原真实,但在社交平台上显然能更夺得用户的吸引力。在VIogger本人出镜的逆光环境下,努比亚X往往可以保证主体曝光正常的前提下,获得不错的宽容度和较为准确的色彩,这对Vlog拍摄来说相当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努比亚X在拍摄Vlog时还可以使用摄像头旁边的柔光灯进行补光,在一般暗光条件下已经足以使用,这又为新手Vlogger节省了一笔器材开支。
手机不代表全部
辅助设备也很重要
也许你会疑问,前文我们不是谈到拍摄Vlog使用一台手机就已经足够,那为何还需要额外的辅助设备呢?没错,拍出一部能看的Vlog的确只需要一部手机便足够,但如果要拍出一部好看且精彩的Vlog,你需要辅助拍摄的设备或许会增加一点。
首先是麦克风,很多人忽视了麦克风的重要性,由于我们在拍摄Vlog时通常间隔手机还有一些距离,所以在拾音上显然不会像打电话那般清晰。如果在室内拍摄还好,视频可以清楚录制你的声音,但如果在户外,且拍摄Vlog噪音较多时,一枚麦克风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麦克风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常用的有线耳机自带的麦克风,也可以选择方便地无线麦克风,录音笔的音质也不错,但需要后期自己校对音轨。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拍摄骑行Vlog或是运动Vlog时要额外注意拾音的问题,最好是给麦克风戴上遮风罩,以防止糟糕的录音毁掉了所有的拍摄。
其次是稳定器,我们在前文详述了防抖对于拍摄Vlog的重要性,但单纯依靠手机防抖还是有些局限的,特别是大部分机型中的4K 60帧模式下并不支持防抖功能,而在使用前置镜头拍摄时抖动更是严重。所以想要拥有稳定高画质的影像,稳定器是必不可少的配件之一。在稳定器的分类上,通常分为三脚架和云台两种类型。其中针对固定视角的拍摄,三脚架足以胜任,针对特殊地形的固定视角拍摄,还可以选择八爪鱼三脚架等特殊腳架,它可以将手机固定在各种地形和场景中。在云台的选择上,我们使用了市面上最流行的两款干元级手机云台,并进行了深度体验,它们分别是大疆灵眸Osmo2手机云台和智云Smooth 4。
智云SmOOth 4与大疆灵眸Osmo 2简单测评
首先在配件方面,智云Smooth 4原装赠送了一个便携三脚架,而大疆灵眸Osmo 2的支架需要额外购买,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大疆灵眸Osmo 2也可以放置在平整的表面,但是拥有支架的智云Smooth 4显然在放置时要更稳当一些。
在外观上,大疆灵眸Osmo 2使用了灰色塑料手柄外壳,握上去有细微的磨砂质感,略有弧度的握持相当贴合手型,在长时间握持中也不会感觉太累。智云Smooth 4通体采用黑色设计(另有白色限量版),在机身表面还附有黑色斑点点缀,有些类似单反上的防滑处理,看上去极具质感。在握持上,智云Smooth 4要更修长和方正一些,握上去并不如灵眸Osmo 2那样饱满。
由于经常外拍,所以便携程度也值得用户考量。从长度上来说,灵眸Osmo 2稍短于Smooth 4,理应在收纳方面更有优势,不过由于独特的卡扣设计,Smooth 4在收纳起来时较为稳固,而由于没有固定卡扣的存在,灵眸Osmo 2在未使用时很容易“晃来晃去”,需要额外小心。
灵眸Osmo 2与Smooth 4外观上最大的区别或许要数操控台了。灵眸Osmo 2的操控台相当简洁,仅有一枚方向摇杆、一枚快门键(也是视频录制键)和开机键(也是模式切换键)。另外,在云台的主按键区域左侧,Osmo 2还有一个专门用于变焦的滑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变焦的话推动它即可。相对灵眸Osmo 2的简单设计,Smooth 4要稍显“复杂”一些,Smooth 4在操控台上拥有较多的按键,很多操作可以直接通过云台完成,无需在手机上点按,熟悉单反的小伙伴或许可以直接上手,而对新手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学习成本。在变焦按键上,Smooth 4使用了手轮设计,可以通过旋转来实现变焦,手轮的好处在于可以较细微地调整变焦倍数,只不过在拍摄时需要左手的辅助。在稳定性和续航方面,两者的差异并不明显,在满电情况下一般可以拍摄到手机关机为止。所以在体验方面,我们更注重两者在使用和功能上的差异。
首先在云台连接上,灵眸Osmo 2与Smooth 4均通过蓝牙连接,其中灵眸Osmo 2需要下载《DJI GO》,Smooth4则需要配合《ZY Play》使用。在画质选择上,灵眸Osmo 2最高支持4K 30帧,Smooth 4则支持4K 60帧的设置,虽然用户可以开启默认相机打开4K 60帧的设置,但此时云台仅能起到一个稳定器的作用。在慢动作拍摄中,灵眸Osmo 2可以进行更详细的参数调节,可以选择分辨率和帧数,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达到手机默认的最高分辨率与帧数。
在特色功能上,灵眸Osmo 2拥有智能跟随模式,只需轻触左下角的方框,即可选择需要跟随的目标。当目标移动时,灵眸Osmo 2会自动控制手机镜头进行跟随。在这个模式下,灵眸Osmo 2内置的传感器和无刷电机可以保证云台的稳定,让画面保持稳定和流畅。Smooth4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疯狗模式,它要比跟随模式移动更快,适合用在那些普通跟随模式难以追上的剧烈运动。疯狗模式的转场速度相当之快,甚至堪比手持移动,但要比手持移动更平稳,而这也是云台的作用之一。
另外,Smooth 4还拥有电影中经常提到的希区柯克变焦模式的功能,其实它是一种影视拍摄手法,就是在保持主体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同时改变焦距和机位,从而营造出压缩空间的视觉观感,往往用以体现主体与环境间的剧变。在实际体验中,你需要选定起始点,然后分别进行记录,然后设定移动时间并开始拍摄。Smooth 4会通过软件匀速控制变焦速度,从而得到希区柯克变焦的效果。
另外在全景模式上,两者均支持3×3全景拍摄,都可以通过移动和合成进行全景拍摄。不过不同的是灵眸Osmo2拥有合成分辨率的选项并可以保存原图,而Smooth 4分辨率选项不可用。
在功能上的差异仅有这些,但在实际拍摄体验上,灵眸Osmo2显得更加成熟。首先在机型适配上,灵眸Osmo 2基本可以和市面上主流手机进行适配,且功能完备性也较好。Smooth 4则在连接很多Android机型时会提醒不适配当前机型,部分功能或许不可用。例如在连接iPhone XrB寸可以使用4K 60帧的设置,而在连接一加7 Pro时仅能使用4K 30帧。其次在于功能的稳定性,灵眸Osmo 2在我长达一周的使用过程中仅有一两次蓝牙断开连接的情况发生,在连接状态时功能可以完整实现。而Smooth 4在这一周的时间中出现了追踪无法使用、合成照片合成到一半停止、进入专业模式后无法通过触屏返回到普通模式等BUG,不过这也许因为我使用的是Android机型有关。
所以如果要在这两款云台中选择的话,想要体验简单但成熟的功能可以选择大疆灵眸Osmo 2云台,出色的防抖和够用的功能会让Vlog成像再上一层楼。而如果想要抓人眼球,体验新奇拍摄功能的用户,则可以选择智云Smooth 4,它会拥有更多炫酷的功能,不过从当前来看,自身软件的适配和成熟度还需要提升。
当然,在除了麦克风和稳定器以外,我们还可以购入广角镜、补光灯等拍摄Vlog的实用工具。这些工具无需一次配齐,首先拿起你的手机进行拍摄,等你觉得哪些方面不足再购入相关设备以提升Vlog拍摄品质。
拍好≠完事
剪辑制作更重要
拍Vlog不像拍照片,一部好的Vlog一定对后期的制作要求很高,尤其是剪辑。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简单易用的App更值得推荐。相比以往刮起的视频潮流,Vlog的风潮让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始向适合Vlog的方向进行发展,这其中也踊跃了不少优秀的后期剪辑制作软件。
在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显然是《VUE》,以前主打视频滤镜的它如今已经全面转型为Vlog制作工具,它既包含了丰富的剪辑功能,还可以调整镜头的快慢,并且還拥有一些延时和慢动作拍摄。甚至还包括了女孩子比较关心的美颜功能和滤镜功能,出彩的颜值+合适的滤镜绝对是让你的Vlog脱颖而出的关键,让观看的观众一开始就被你的画面所吸引。值得一提的是,VUE还内置了Vlog平台,你可以在VUE中上传和观看各类Vlog,并且由于VUE上均为Vlogger,所以你更能垂直地吸引关注人群,获得更专业和更直接的反馈。
作为国内新晋网红视频剪辑软件,《一闪》的火热也是有目共睹的。《一闪》的视频剪辑功能易用且全面:在小剪刀的板块下以时间线的形式呈现视频,你可以添加黑场、字幕等元素,当剪辑完成后则可以选择滤镜并进行进一步调整曝光、对比度、饱和度等参数,在加入音乐后就可以发布并分享。
《一闪》的优势在于滤镜比较小清新,可以像电脑剪辑软件一样音频分离,加配乐很方便。
另外在目前热门的Vlog剪辑工具中,《猫饼》《Inshot》和《Videolep》等App也相当值得尝试,他们要么滤镜种类丰富,要么文字工具多样,要么拥有独特的过场特效,具体的体验还需要各位Vlogger去实际体验。至于更专业的剪辑工具,可以在电脑上选择Premiere或是Avid Media Composer等更专业剪辑工具,不过本文主旨为Vlog新手入门,故不再深入讨论。
写在最后
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想彰显自我的时代,从QQ上的个性签名到新浪微博的各抒己见,从Blog到Vlog。承载生活的工具在发生变化,可想要表达的本质却没变。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升级,手机相机感光元件的进化和算法的提升,这让手机拍摄Vlog成为可能。正如我们前文所说,Vlog是一个载体,可以装载你生活中的精彩点滴,当随身携带的手机都可以成为你拍摄Vlog的工具时,你还有什么理由拒绝用Vlog记录你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