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屯
2019-01-15王彬
老一辈人曾有土铳狩猎的习惯,禁止私有枪支之后,村里人开始驯养猎犬。2017年11月王彬 摄
2012年,母亲在老家收拾旧物时偶然找到一本关于家乡的影集,那是我大学初学摄影时的习作。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有关家乡的老照片竟然引起了父母和同为农民的众多亲友的关注,他们不断翻阅册子,主动诉说图片里的人和事、诉说这些年的变化,还有附近的亲友专程来我家翻看照片。我想这些平实的影像一定是因为在特定的空间内和其中的每个人都有了关系,又因时间的推移产生了较大的反差,才显得备受关注。同时我也在思考,摄影不应该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记录,而是客观世界与内心感受之间的互映。当初不经意拍摄的照片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愈发珍贵,这更加促使我产生了通过影像去记录家乡的想法。
夜幕下燃烧的秸秆。2019年2月王彬摄
?摸“爬叉(蚱蝉未脱壳的幼虫)”的盛夏时光,这是当地人的美味。2018年7月王彬摄
读小学时,常上山抓蝎子,一只大点的蝎子可以换一根冰棍,现在蝎子价格750元一公斤,夏天农闲抓蝎子补贴家用。2018年7月王彬摄
受伤的喜鹊掠过麦田。2018年12月王彬摄
村里年轻的父母多数外出打工,孩子基本都是在爷爷奶奶的养护下成长。2014年12月王彬摄
孩子過早放在学步车里导致“X形腿”。2015年4月王彬摄
二胎政策开放,家里弟弟又生了一个女儿,母亲也因此乐开了花。2018年8月王彬摄
突然离世的孤寡老人,同族近亲为其举行了简单的葬礼。2019年2月王彬摄
儿时玩耍的山顶,原来的柏树早已夭折,布满了太阳能光伏板,禁止外人入内。2019年3月王彬摄
我的故乡——小屯,是鲁中地区一个农业型自然村落,南宋时期建村,至今有近800年历史。目前,全村共有495户、1851人,耕地2760亩,是一个典型的依靠种植业为基础的村庄聚落。这里经历了传统农耕文明到现代农耕方式的变化,近年来农村基础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农民收入主要来自村庄以外的务工经商,维持村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传统力量在不断弱化甚至解体,随之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村庄“空心化”、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关系冷淡、宗教盛行等。新一代农民工,由于少小离乡,不具备农业生产能力,他们不断通过努力融入城市,向往城市生活方式和争取城市生活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同时,他们对土地依然还留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村庄和土地依然可以留给他们最后的退路和安全感,所以小屯村目前普遍存在着半农半工的现象,由此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也代表了中国农村变迁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在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村庄都将迁至统一的居民小区,小屯也处在消失的边缘。
村口新修的公路上。2019年2月王彬摄
小屯的变化是中国乡村的缩影,我对这里充满热爱和期望,希望能用影像留住内心熟悉且温暖的故乡,同时又能见证并记录中国村庄的演变与消失,观察和思考在这些变化背后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影像观看和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叙事方式,竭尽全力呈现一组相对真实客观的中国农村图景,并不断思考摄影的更多可能性。
2001年至今我已拍摄了上万张照片,期间伴随着巨大收获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有关影像创作方法和作品呈现方式的思考,特别是如何在拍摄现实的同时抽离现实,更好地用影像探索现实世界与内心反应之间的关系。较大的图像数量给后期编辑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也面临更大的难度和挑战,前期无编辑意识的拍摄,造成作品结构不够完整,风格尚不统一,需要不断梳理。2012年起,我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拍摄,并尝试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探索民族志和影像民族志的目的与手法,进行田野调查与拍摄。以图片、视频、纸本为主要纪录方式,辅以相关的田野调查报告等文论资料。小屯,是我保持长期关注和纪录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