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程发轫,静水流深
2019-01-15朱瑾文
朱瑾文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施为宜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但处于生存竞争激烈、发展具有极大不稳定性的时代背景下,趋名逐利俨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在“时不我待”局势的催化下,高效化的生活方式,快节奏的教学理念,无形中暗示着我们将“成名”作为评判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然而,对名利汲汲以求的背后,不仅是社会普遍存在的担心被时代洪流淹没的忧虑,更是迫切需要获得他人尊重与认可的渴望。这也是亘古未变的人生难题,古时贤者孔子便发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慨叹,故其常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自我砥砺,成就“孔席不暖”的研学佳闻。在个人教育志向实现的同时,孔子还辗转于六国之间,始终以前瞻性姿态引领春秋百家文化走向枝繁叶茂。可见,就连圣贤之士也莫不栖栖遑遑。
反观当下,年少成名不仅能作为人生跳板,让人们尽早挣脱同伴压力,彰显个人风采;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某些行业的特殊需求,毕竟从古至今最杰出的事业都离不开最聪明的头脑和最良好的状态, 世间有27岁即提出三分天下构想的诸葛亮,有 21岁即执掌吴国六郡八十一州兵权的周公瑾,亦不乏对江郎晚年文思泉涸的扼腕。由是观之,“出名要趁早”的观点也在情理之中。
但正如法国思想家雨果所言,“一个人社会地位愈高,道德责任愈大”,成名意味着负重致远,奉献社会。这就需要成名者无论是面临他人的吹捧或非议,还是应对在时代潮流裹挟下汹涌而来的风险和挑战,都有健全的心理承受能力,既不被名缰利锁束缚,也不推诿使命。否则就会像夙智早成的仲永一般——绮年已播华誉,却终究泯然众人,为好筛的时代所淘汰。
这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以及肩鴻任钜的能力,正是在空白的时间里积养着,渐渐填充了它的容量。有意反远,无心自近,万物皆有其时。因此,我们不妨慢慢来,怀着孩童般的好奇和欣赏深深扎入生活吮吸其甘美;不妨暂时忽略外界的鼎沸人声,在安宁与自足中细细琢磨扎好一朵蝴蝶结的方法,等待生命的厚度从容地积淀。只有顺应自然的成长轨迹,才是对才华的最好安顿。
当然,慢品人生并不意味着放弃成名,作为世人追求理想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二者在矛盾中渗透,相辅相成。23岁就写出畅销书《静静的顿河》的肖洛霍夫在52岁才一举斩获诺贝尔文学奖;25岁就以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新框架的爱因斯坦直到42岁才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的经验充分表明,磨刀不误砍柴工,少年的书桌上从来没有虚掷的光阴。但可以确定的是,倘若没有鸿鹄之志,那么一鸣惊人的契机便不会降临。正是基于这一点,“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条座右铭以“早立志,缓立名”的理念勉励着古往今来无数白衣学子坚持朝乾夕惕,淡泊朱紫显达。
同样,高举志向之旗,筑牢现实之基,也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前进途中不可或缺的条件。我国新时代发展号角吹响之际,“改革争在朝夕,落实基于方寸”的社会新风在号召人民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强调更应注重发展内在品格;既要在新时代奋楫洪流、勇立潮头,又要学会屏蔽喧嚣,在思想的隧道里掘进。
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故步自滞,难成盛夏蝉鸣。唯有及早树立云程发轫的志向,又始终秉持静水流深的恒心,成功的阡陌上那朵属于你的花才终会盛开,等待你缓缓归来。
(指导教师:周勇)
点评
文章从人们追求名与利这个普遍现象入手,以典型实例论证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有恒心毅力的中心论点。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材料确凿有力,丰富而又典型。语言严谨、简约、典雅、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