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娘舍的一天
2019-01-15思君
思君
云海之中,山巅之上,破晓之时,一声嘹亮的军号声划破了寂静的黑夜,回荡于群山之中,巍峨雄壮夹杂着缥缈和神圣。这就是云中哨所——詹娘舍,军号声意味着詹娘舍哨所官兵们的一天将从这里开始。
晨曦中,战士们整齐地站在国旗之下,齐声高唱国歌。班长马关敬此时正凝眸着飘扬的五星红旗,思绪万千,有难忘,有不舍,但更多的是骄傲。
自2007年起,这是马关敬在詹娘舍的第12个年头,这里的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每一声军号都深深地烙进了他的心里。他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的笑脸,甚是欣慰,他们一起战斗,一起坚守,为的便是让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在这雪山之巅。
今天是特殊的一天,因为今天是新兵到连队的日子。这是马关敬接收的第11批新兵,他总是十分重视,因为只有不断加入新人,詹娘舍哨所才能够永远屹立在这雪山孤岛之上,祖国的边陲才能永远安宁。
新兵们背着大大的行囊,行走在唯一通往雪山孤岛的索道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扫雪,经过几个小时,总算抵达了这个号称雄鹰都飞不过去的哨所。
马关敬一见到新兵的身影,便急忙让他们进了屋。一番寒暄之后,马关敬向他们介绍了哨所的大概情况,接着他便提到了来到这个哨所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写遗书。
对于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来说,遗书似乎有些遥远,尽管参军入伍就要有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但现在毕竟是和平年代,战争发生的概率不大,所以当听到“写遗书”这三个字时,新兵们有些面面相觑。
马关敬毫不意外,娓娓道来:那时候,詹娘舍的条件还不如现在,没有索道,更没有完备的设施。而詹娘舍只有夏冬两季,夏季倒还好,只是热了些,基本的生活还是能够保障,可是一到冬季,就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了。因为冰封千里,水源成为最大的问题,战士们只能依靠雪水维持生活,一周刷一次牙,一月洗一次头,有时甚至半年都洗不上一次。所以,为了能够在这座雪域孤岛上坚守下去,战士们需要下山背水。
冰冻之后,陡峭的山峰更加难以行走,有些山壁甚至是垂直的,战士们一不留神滑下去,等待他们的就是万丈深渊,粉身碎骨。又是那样一个冬日,三个下山背水的战士久久未归,马关敬焦急万分,出动了所有人冒着风雪寻找。为了防止滑落,大家用绳子绑住腰身,携手并肩,与寒风冰雪作战,终于在距离哨所不远的地方,找到了这三个战士。但此时,三个战士早已冻僵,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了鲜红的五个大字——我要上战场。他们指尖的血液早已凝固,但留在地上的字在每个詹娘舍官兵的心中跳动,自此詹娘舍有了写遗书的传统。
听完故事,年轻的新兵们饱含热泪,一片寂静,他们拿起纸笔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遗书。他们中有的才刚满18岁,但那又如何?选择了迷彩的青春,就注定要有牺牲的决心。
接收完新兵,便到了午饭时间,一顿饭吃完,马关敬又带着新兵们到哨所四处转了转。走近“云中哨所”这块石碑,马关敬发现那几个鲜红的大字又被大雪覆盖了,于是上前仔细将那些残雪扫去,并对战士们说:“无论多大的风雪,我们都要扫出这几个字,这是一种传承,一种责任。”
是的,詹娘舍条件如此艰苦,但依然有一批又一批的军人坚守在此,靠的就是那份责任和使命。
下午,嘹亮的西藏民谣盘旋在冰封千里的雪山中。听到了这个声音,战士们知道,他们的西藏妈妈们来了。
西藏妈妈是在山下居住的藏民,她们会在哨所没有蔬菜时,背上自家栽种的蔬菜和食物上山。她们往往需要在凌晨四点出发,到达詹娘舍时,最快也得到下午三点,若是遇到风雪天,就要更晚了。这样的条件,年轻人都难以坚持,但西藏妈妈们已经坚持了三十多年。
西藏妈妈们每次上来都会边走边唱着嘹亮的藏歌,这像是一种讯号,更像是一种鼓舞。这次,妈妈们不仅带来了食物,还为官兵们每人送上了一条亲手织的哈达。临走时,马关敬一再告诉西藏妈妈们不用来了,年纪大了,山路难行,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基本都能保障。可妈妈們却说,她们要来,必须来,虽然带不来什么好东西,但只要上来看他们一眼,她们就觉得安心。毕竟这里太苦了,官兵们付出了太多,离开自己的家,来到这样一个艰苦异常的地方,守护着她们,守卫着祖国,她们能做的仅仅只有隔断时间上来看看,这是她们对詹娘舍哨所官兵的一份情谊。
军民似鱼水,情谊绵长。可能正是西藏妈妈们的坚持,为这里的官兵带来了一丝牵挂,也让他们无怨无悔地守护在这片孤寂的雪山之巅。
新兵们经过了一天细致的了解,终于再次与马关敬坐在了一起。马关敬问:“这样的条件,你们怕吗?”
“不怕!”新兵们异口同声,没有丝毫犹豫。也许在他们选择穿上这身军装时,就已经将所有艰难困苦都想了一遍,所以他们没有丝毫畏惧。
一阵军号声响起,所有灯都熄灭了,战士们睡觉的时间到了,只有哨所门前的一盏灯还亮着,陪伴着风雪中依然直直站立的哨兵。一人一灯一腔热血,在雪山之巅上仿若寂寥夜空的北极星,永远守候,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