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芯片级原子钟在Micro-PNT中的应用

2019-01-15赵建业

数字通信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晶振原子钟陀螺仪

郭 平,赵建业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871)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增长,PNT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定位精度越来越高,PNT方式多种多样等。如今,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越来越火热,人们希望实现万物互联,而这些需求(特别是自动驾驶等移动物体的互联)对PNT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即要求PNT装置小型化,高精度,低功耗、鲁棒性强等。本文着眼于未来万物互联的时代需求,主要简介将目前比较成熟的芯片级CPT原子钟技术与经典的PNT技术相结合,以实现具有小型化、高精度、低功耗和适用性广等优点的Micro-PNT技术。

1 PNT技术

目前存在多种多样的PNT技术,如GNSS导航,INS导航,地磁导航、重力场导航等。其中应用最广、研究成熟度最深的当属GNSS和INS技术。

1.1 GNSS技术

GNSS目前应用最广泛,不仅仅在军事上大放光彩,也早已进入千家万户。GNSS主要包括美国的GPS、俄国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和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GNSS由导航卫星、地面测控台站和用户PNT设备三部分组成。用户接收一组卫星的伪距、星历、卫星时钟时间等观测量,加上用户钟差改正,可以得到自己的位置、时刻等信息,实现PNT服务。GNSS能够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3维坐标、速度和时间等信息。

1.2 INS技术

INS系统由时钟、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敏感元件组成,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传感器探测物体的加速度、角速度等参数,时钟信号提供准确的计时。INS系统一般直接安装在移动物体上,在已知移动物体的初始位置和姿态等信息后,便可以依据陀螺仪、加速度计等传感器探测到的参数对时间积分,从而解析出自己的位置、速度和姿态等信息。因此,INS是一种不依赖外部信息的自主式导航系统,不受外界干扰。

2 芯片级CPT原子钟

2.1 CPT原理

相干布居囚禁现象(CPT)最早由G.Alzetta在1976年发现,该现象最初描述的是多模染料激光器照射钠原子时透射光强的变化[1]。以铷原子为例:

图1 87Rb的三能级结构

图2 CPT现象实验结构

图1为87Rb的三能级结构,电子由基态超精细能级|2>,|1>跃迁到激发态能级|3>的跃迁频率分别为ω1、ω2。两个超精细能级频率差为 ω0=|ω1-ω2|。

图2为研究CPT现象的实验结构图。一束激光入射铷原子气室,当该激光的频率等于ω1或ω2时,铷原子受激吸收和辐射,此时透射光变弱而荧光增强。两束频率分别为ω1和ω2的相干激光同时入射铷原子气室时,铷原子不再吸收光子跃迁到激发态,而是囚禁在基态能级,此时透射光不变弱且荧光不增强,这种现象即称之为相干布居囚禁。

2.2 芯片级原子钟样机

CPT原子钟是目前唯一能够实现的被动式芯片级原子钟,以商业化芯片铯原子钟SA.45s为例,其具有小体积(小于16cm3),高稳定度(千秒稳进入10-12量级),低功耗(小于120mW)等优点。本实验室也已经成功实现多台CPT芯片级原子钟样机,体积小于20cm3,千秒稳进入10-12量级,功耗小于130 mW[2]。

3 芯片级原子钟在Micro-PNT中的应用

3.1 Micro-PNT的提出背景

GNSS系统具有信号覆盖范围广、全天候、精度高、使用便捷、用户量无限制和性价比高等突出优势。但其缺点也不容忽视,如GNSS卫星有时也会出现故障,维修不方便;GNSS的信号微弱,非常容易受自然界和人为电磁波的干扰和欺骗,美国联邦航空局的GPS干扰实验显示,使用1W的干扰机可以使200km内的接收机无法正常工作[3];此外,GNSS的信号无法到达地下室,高楼大厦内部,森林和水下等。这些缺点使得GNSS PNT服务的可用性,连续性和可靠性难以得到可控保证[4]。INS 相对GNSS具有很多优势,如可以在地下室、高楼大厦内部和水下使用,抗干扰能力强。因此INS服务的自主可用性、连续性可以得到保证。但是由于INS 系统所用的时钟、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元件具有无法消除的系统误差,因此,随着工作时间的累积,其误差累积越来越大,导致INS系统无法用于长时间的PNT服务。若将INS与GNSS相结合,在GNSS信号良好时,接收GNSS信息用于修正INS的计算结果,实现二者优势互补[5]。

此外,现有超高灵敏惯性测量技术已进入精度发展极限,武器平台的小型化和紧凑化对导航定位提出了新的需求—发展高精度、小体积、低成本的导航定位授时的微系统。随着微加工工艺和材料学的进步,第三代基于量子力学的陀螺仪和芯片级原子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6]。因此,美国国防先进技术研究局(DARPA)提出了“微型定位、导航与授时系统”(Micro-PNT)技术。Micro-PNT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项目,而是基于目前各种PNT技术的整合,将芯片级原子钟与微INS系统集成为单片授时和惯性测量单元(Singlechip timing and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TIMU,再与微 GNSS 系统结合,形成Micro-PNT系统[7]。

3.2 芯片级原子钟在Micro-PNT中的优势

将稳定度和精度更高的芯片级原子钟应用于Micro-PNT系统会从多个方面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下面从几个方面予以简要介绍。

导航卫星的轨道信息是卫星定位的基本要素,其误差会直接影响用户定位的精度。GNSS在解算速度位置等信息时,需要精准的时间测量,包括GNSS 接收机时钟信号和GNSS卫星时钟信号。接收机时钟信号一般由晶振提供,精度不及卫星星载原子钟的高,其钟差漂移一般可以作为定位测速误差公共项进行消除。但接收机时钟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快速捕获、精密跟踪等性能影响是巨大的。目前,GNSS接收机常用的晶振主要有以下几种:普通晶振(SPXO)、压控晶振(VCXO)、温补晶振(TCXO)、恒温晶振(OCXO)与原子钟(以商业化芯片级原子钟SA.45s 为例)。其性能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晶振与芯片级原子钟主要指标对比

晶振的长期稳定性表现为晶振的年老化率,随着接收机停用贮存时间的增加,当其频偏超过了该机的多普勒捕获范围(一般为±10kHz)时,会导致接收机无法捕获部分卫星,影响信号捕获[7]。由表1 可知,芯片级原子钟的年老化率相比OCXO提升了一个量级,相比TCXO提升了两个量级。因此采用芯片级原子钟的卫星接收机可以延长其停机待用(或贮存即用)时间十倍以上,不会因为频偏超出多普勒捕获范围而导致无法接收卫星信号。

卫星接收机接收信号时会引入噪声,晶振也会受到外部的干扰,使得其输出频率信号发生波动和偏差,在偏差或误差较大时,可能会超出信号载波跟踪环的1σ经验门限,引起环路失锁。分析表明,性能良好的GNSS接收机最好选用短稳优于1×10-9的晶振[8]。由表1可知,芯片级原子钟的短期稳定度优于TCXO和OCXO,能更好的满足接收载波跟踪环的设计要求。

叶大纲等人研究发现,将固定站中的石英钟频率源替换为铷原子钟后,其接收定位精度会有较大提升。在固定站中使用的石英钟通常为高稳定石英钟,3秒频稳为1.10×10-10,120秒频稳为4.78×10-11,替换的铷原子钟3秒频稳为4.21×10-12,120秒频稳为1.24×10-12。替换之后,铷原子钟在频率稳定度方面(取30秒)优于石英钟2个量级。在短距离静态相对定位中,不论N方向或E方向,表现差不多。但在高程方向的定位上,使用铷原子钟后的定位精度由8.2mm提升为3.8mm,提升了54%。在长距离静态相对定位中,E方向上定位精度由6.1mm 提升为4.6mm,高程方向定位上,由12.7mm提升为11.1mm[9]。在便携式GNSS接收机中,其使用的较好的晶振短稳为5×10-10,芯片级原子钟短稳为3×10-10,百秒稳为3×10-11。因此,同理可以推断,若将GNSS接收机的晶振替换为芯片级原子钟,其定位精度同样会有很大的提升。此外,如果GNSS接收机的时钟足够稳定,那么就可以预测本机时钟即将会发生的偏差,使定位导航解算过程中的未知数减少到三个,实现快速捕获跟踪定位求解。如果仍然能够获得四个卫星观测值的话,多余的一个测量值可以用来提高精度、可用度和可靠性[10]。

在INS系统中,INS的测量参数为加速度计测量的加速度和陀螺仪测量的角速度等,对测量的参量进行时间(由时钟提供)积分得到速度,位移等信息,若由芯片级原子钟提供时钟信号,那么其时钟稳定度将会提升一个量级左右,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相同的误差情况下,对时间积分的结果,其精度也会提升一个量级。

在Micro-PNT中,芯片级原子钟同时对接收机、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提供高精度的时钟信号,这将显著的提升Micro-PNT系统的性能[11]。

3.3 芯片级原子钟在Micro-PNT中的应用构想

美国最早提出Micro-PNT的设想,根据DARPA的一份文件显示,Micro-PNT的关键技术指标如图3所示。

图3 Micro-PNT关键技术指标[12]

从图3可知,Micro-PNT的尺寸不超过8 mm3,重量2g左右,功耗1W左右[12]。

为了实现Micro-PNT的技术指标,DARPA支持了芯片级原子钟的相关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商业化的芯片级原子钟SA.45s即为其成果之一。DARPA还支持了导航级集成微陀螺仪的研究,其中核磁共振陀螺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了实现Micro-PNT系统的集成化与微型化,就必须采用系统集成与互联工艺。美国一些研究机构基于此提出了Micro-PNT的实现构想,将芯片级原子钟与惯性导航系统集成到一起,做成单片授时和惯性测量单元(Single-chip Timing and Iner tial Measurement Unit,TIMU)[13],分别如图4所示。

图4 美国各研究机构提出的TIMU方案[13]

图4为多层和三维结构的TIMU构想,其中UC Irvine 的Andrei Shkel教授提出的三维TIMU结构讨论较多。

图5 三维TIMU具体结构[13]

图5为该TIMU具体元件分布与尺寸,其中,只采用一个芯片级原子钟作为主时钟,用来为时间、同步和信号处理提供时间信号。最后,再将微型TIMU与微型化的GNSS接收机通过微加工工艺集成起来形成Micro-PNT。

4 结束语

Micro-PNT结合了GNSS和INS两大导航系统,并且基于芯片级CPT原子钟提供的高稳定时钟信号,极大地降低了INS的累积误差,延长了INS单独工作的时长,在具备可靠GNSS信号时又可以对时钟和INS所计算的数据进行修正。因此Micro-PNT 的鲁棒性很强,同时,Micro-PNT具有小体积,低功耗,高精度的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军事领域和国家安全方面,特别是GNSS信号不佳的山洞、深渊、森林等极端环境之处。但另一方面,Micro-PNT技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Micro-PNT 技术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含低功耗、微体积、高精度的芯片级原子钟,高精度的陀螺仪,高精度的加速度计等,同时依赖于物理学、新材料和微加工工艺的进步等,并且还需要各个系统协调工作。Micro-PNT中的所面临的挑战还需要一步步完成,这样Micro-PNT技术才会成熟,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晶振原子钟陀螺仪
基于EMD的MEMS陀螺仪随机漂移分析方法
两非门晶振振荡电路的设计
基于晶振的高性能时间保持方法研究
超高精度计时器——原子钟
几种导致恒温晶振频率偏移的因素分析
用于小型铷如原子钟中介质谐振腔激励分析
恒温晶振环境温度特性测试系统设计
我国著名陀螺仪专家——林士谔
微机械陀螺仪概述和发展
MEMS三轴陀螺仪中不匹配干扰抑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