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聚维酮碘凡士林纱布在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2019-01-15李胜杜江任海霞

安徽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聚维酮凡士林纱布

李胜,杜江,任海霞

阑尾炎是普通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临床主要表现高烧、腹痛、压痛等,病人多为青壮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除粘膜水肿型阑尾炎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痊愈外,行阑尾切除术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但阑尾炎手术本身是一个污染手术,术后伤口感染是常见并发症,据相关资料报道,伤口感染率可达5%~10%,穿孔者可达20%以上,居所有腹腔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首位[1]。术后切口感染势必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影响医患关系,因此,最大限度的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促进病人术后更快康复,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2-3]。笔者采用2%聚维酮碘凡士林纱布围绕切口填塞至阑尾四周以保护切口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3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阑尾炎180例,其中男98例,女82例;年龄范围18~67岁,年龄为(54.73±2.09)岁;病程范围5~86 h,病程为(23.97±1.32) h;疾病类型:化脓性阑尾炎67例,坏疽性阑尾炎59例,穿孔性阑尾炎54例。均采用阑尾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为化脓性、坏疽或穿孔性阑尾炎。将病人区组随机化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以2%聚维酮碘凡士林纱布围绕切口,对照组90例以0.5%聚维酮碘溶液浸洗切口,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术前根据症状、体征、腹部B超诊断急性阑尾炎,行阑尾炎切除术治疗;②术后经病理诊断明确为化脓性、坏疽或穿孔性阑尾炎病人。排除标准:①同时进行其他手术的病人;②凝血功能异常者;③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者;④单纯性阑尾炎病人。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评定标准[3-4]:阑尾切除术后切口出现红肿且局部有发热和疼痛,伴有血常规化验提示白细胞明显升高,切口换药有脓性分泌液,脓肿有切口局部波动感,反复出现小脓点且时有小线头溢出。该研究经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审批号:医院SOP伦理委员会/051/010),病人及近亲属知情同意并签字确认。

1.2研究方法病人均采用相同标准的阑尾切除术:取腰麻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单,选择手术切口为右下腹麦氏点切口或右侧经腹直肌切口,麦氏点切口长约3~5 cm,右侧经腹直肌切口长约6~9 cm。切开皮肤,改电刀依次切开腹壁各层,打开腹膜时注意有无脓液溢出,如有以吸引器吸净。开腹后,治疗组,在腹腔中寻找到阑尾,将其提出腹腔外行阑尾系膜游离的同时将2%聚维酮碘凡士林纱布(术中器械护士已将无菌凡士林纱布浸泡在2%聚维酮碘溶液中做成2%聚维酮碘凡士林纱布)围绕切口填塞至阑尾四周以保护切口,关闭腹膜后以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对照组寻找阑尾并分离切除阑尾过程同常规,仅在关闭腹膜后以0.5% 聚维酮碘溶液60~100 mL浸洗切口3~5 min后,无菌纱布吸尽,再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缝合时要对切口严格止血,绝不能残留死腔,并注意皮下脂肪层不能留下过长线头。术后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及奥硝唑等药物常规 静脉注射以防感染。

1.3指标监测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率、伤口拆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病人满意度。

2 结果

2.1两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比较治疗组术后有3例病人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有10例病人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比较/例(%)

注:两组比较,aχ2=4.063,P=0.044

2.2两组伤口拆线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病人的伤口拆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伤口拆线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d,±s)

2.3两组病人治疗满意率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满意人数为83例,满意率为92.22%,对照组满意人数为74例,满意率为8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病人治疗满意率比较/例(%)

注:两组比较,aχ2=4.038,P=0.044

3 讨论

阑尾切除术后的切口发生感染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4-5]。据资料报道[5-6],阑尾炎未穿孔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5%~10%,穿孔者达20% 以上。这是由于阑尾化脓、穿孔后,阑尾腔内的厌氧菌和需氧菌由阑尾进入腹腔,在手术过程中穿透敷料,污染切口,引发术后切口感染[6-7]。因此,术中做好切口保护工作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手段。目前已被医学界认同和广泛应用的方法是伤口冲洗法[7-8],此外,还有腹膜保护法和二层缝合法等,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仍不十分理想,尤其是化脓、坏疽性阑尾炎病人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居高不下[8-9]。因此,寻找预防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一直是普通外科医师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聚维酮碘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新型杀菌剂,是单质碘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不定型结合物[9-10]。医用聚维酮碘通常浓度较低(1%或以下),呈现浅棕色。因聚维酮碘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原虫和部分病毒,因此可用于皮肤、粘膜的消毒,也可用于烫伤及术前消毒等。0.5%聚维酮碘溶液在阑尾炎切除术中冲洗伤口,可有效的预防切口感染,已被临床所证实。但有文献报道[10-11]称,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切口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比例仍然很高。笔者个人认为,一方面是由于聚维酮碘浓度低,另一方面是由于聚维酮碘和切口接触时间短有关系[11]。有资料显示[12],切口感染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组织内的细菌数量达105个/克,因此,只要将组织内的细菌数量控制在105个/克以内就可以控制切口感染,既然聚维酮碘杀灭细菌的效果明确[13],那么改变其接触组织的方式、延长与组织接触的时间能否取得更好的疗效呢?笔者采用2%聚维酮碘凡士林纱布围绕切口填塞的方法,并和0.5%聚维酮碘溶液浸洗伤口进行对照,以探索预防切口感染的有效途径。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伤口拆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2%聚维酮碘凡士林纱布填塞切口能有效的控制切口感染,减少病人住院时间,提高病人满意度。2%聚维酮碘凡士林纱布是由无菌凡士林纱布浸泡在2%聚维酮碘溶液中做成,聚维酮碘中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其改变了碘的溶解性,稳定性和刺激性,还能引导碘到细菌表面,碘通过对病菌细胞壁的破坏阻止病毒DNA的复制和转录,起到杀死细菌的作用[14]。凡士林主要为化学惰性的碳氢化合物,其并没有杀菌的功效,但是可以通过阻挡细菌与皮肤接触,降低感染可能性。凡士林纱布能够促进肉芽生长和伤口愈合。将凡士林纱布浸泡在聚维酮碘中,做成的2%聚维酮碘凡士林纱布围绕切口填塞至阑尾四周,一方面凡士林纱布不会与创面发生粘连,另一方面感染或化脓的阑尾与腹壁各层相隔离,而且聚维酮碘和组织接触时间更充分,可在组织表面形成薄膜并缓慢释放碘,杀灭各种病菌。同时,聚维酮碘有切口止血的作用,并且无蓄积性和刺激性,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阑尾炎切除术中使用2%聚维酮碘凡士林纱布,能显著降低阑尾炎切口感染率,有利于病人病情康复,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提高病人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聚维酮凡士林纱布
交联聚维酮在中药微丸中的应用
生孩子,为什么要塞纱布?
防水的纱布
是雾,不是纱布
凡士林10个意想不到的妙用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聚维酮碘稀释液结膜囊冲洗联合左氧氟沙星滴眼预防白内障手术术后感染46例临床评价
好用不过凡士林
共聚维酮和交联聚维酮对中药分散片分散均匀性的影响
小纱布块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