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努力担当水利行业“先行示范”新使命
2019-01-15深圳市水务局局长张礼卫
深圳市水务局局长 张礼卫
2019年,深圳水务系统抢抓中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加速破解高密度超大城市治水难题,全力推进新时期“十六字治水思路”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在深圳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实现全域消除黑臭水体、五大主要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Ⅴ类水标准的历史性转折,取得用水效率再创新高的历史性突破,初步探索出一条水务高质量发展之路。
创新全流域全要素一体化治水模式。贯彻“系统治理”思想,根据各流域自然、经济、社会特点开展治水管水工作。一是全流域治理。全面推行一个流域由一个企业总承包的EPC模式,实施大兵团作战,全面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防洪、治污与生态保护,达到工程整体推进快、质量把控好、廉政风险小的效果。二是全要素管控。组建4个流域管理机构,精准掌握水务设施全要素情况并科学分析管控目标,构建流域内“厂、网、河、站、池、泥、源”全要素治理总图,实现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兼顾、陆上水上协同治理和科学调度,统筹推进污染防治、防洪排涝、生态保护效果最优化。
坚持水产城共治理念,创新实践广东万里碧道战略。按照“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串接城市生态斑块、滨水空间、山水资源、文化设施,打造集“顺畅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态廊道、秀美的休闲漫道、独特的文化驿道、绿色的产业链道”五道合一的高质量碧道,统筹解决水污染、水灾害、水生态问题,推动空间复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品质提升,让城市因水而美、产业因水而兴、市民因水而乐。2019年,全力建设16个碧道试点项目,其中茅洲河、大沙河、坪山河等一批河流成为城市新的风景线;2025年将在全省率先完成碧道建设目标(1000km)。
创新构建水务工程高质量建造体系。以“绿色、优质、智慧、安全、人文、健康”为目标,推动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实现理念革新、制度创新、技术提升。一是革新建设理念,着力推动水务工程从传统规划设计向都市化、生态化、景观化转变,促进工程与城市环境深入融合。二是强化制度创新,严格按照“择优、创优、严管、重罚”总思路,改革招标投标制度,做到全链条择优、精准择优;建立项目策划制度,争创优质精品工程;建立质量安全评估监督、履约评价体系和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严管工程质量;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信用评价和联合惩戒机制。三是加强模式创新,积极应用全过程工程咨询、设计施工一体化(DB)、代建制等新型工程建设模式,突破传统体制机制的掣肘。四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建设基于BIM的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工程“过程全记录、结果可追溯”;融合应用装配式建筑、BIM等技术,全面推行数字化设计、工业化建造、智能化运行,全面提升工程品质和投资效益。
以智慧水务建设推动水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一体化推进。成立覆盖全行业的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加强市区统筹和政企协同,确保一体化高效推进。全面集成水务业务要素,形成全景“一张图”,确立总体框架和技术框架。二是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总投入16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2019—2021年)以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建设为主,二期(2020—2022年)全面建成各类业务应用系统,逐步完善决策支持体系。三是加强试点应用。以茅洲河、深圳河流域为试点,打造智慧流域管理系统,实现流域涉水要素智能化管理和精准化调度;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深圳境内配套工程、东部海堤三期工程为试点,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系统。充分运用各类数据库,实现数字化设计、虚拟建造,智慧监管、智能运行;以西丽水库为试点,建立智慧水库管理系统,融合水库水情、工情及运行、调度等要素,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无人值守、少人值守的智能管理。
创新治水管水法治手段。利用特区立法优势,推动修订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排水条例,突破建筑小区的红线制约,依托专业排水公司对小区内部排水设施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运维,打通排水管网管养“最后100米”。推动《广东省东江水源工程管理办法》纳入省政府规章立法计划。抢抓中央赋予先行示范区立法变通权,加快推动河长制湖长制、节约用水、流域管理等立法工作。推动深圳志愿者河长联合会与市检察院签订公益诉讼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志愿者河长+检察长”7大工作机制,成功办理一系列涉河湖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
2020年,深圳水务系统将深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弘扬改革精神,传承创新基因,闯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水务高质量发展新路,努力担当水利行业“先行示范”新任务新使命。